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永远不会忘记发生在我朋友女儿身上的一件事:她即将去斯坦福大学报到,但却感到困惑,她的朋友全部去了著名的“EasternSchools”,而她是把这些学校安置在第二选择上的。就在上个星期,我刚同三个十几岁男孩的父亲交谈过。这些孩子都很聪明,但是学习成绩却低于平均水平,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是个  相似文献   

2.
在知识创新理念不断增强的新形势下,对传统知识结论提出质疑或批评固然是值得肯定的,但必须注意这种新见解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陈宏祥 《成才之路》2009,(29):41-41
物理量是定量化的物理概念,由定性定义和定量定义构成。常见物理量的定量定义的数学方法有比值定义法、乘积定义法、公式变形定义法及和差定义法等。在物理学中,有许多应用比值定量定义的物理量,如:速度、密度、压强、功率、热值、电流、比热容等等。学生学习这些概念时由于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定义,不理解什么“单位”,经常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形成学习障碍。随着学习内容增加,渐渐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导致成绩下滑,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比值定义的概念呢?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在教学中尝试运用重新定义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学科一直被定义为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单位和社会建制,这也使得建设与发展学科的目的过于单一,大学被分散的学科建制所割裂。实际上由于知识环境是变化的,故而学科应该被重新定义。学科呈现出制度、声誉和网络结构的不同存在状态。作为制度的学科满足人追求的"秩序化"的本能,让权力与知识的结合更有效率,制度化的学科产生了学科制度。作为声誉的学科意味着社会感召力,也建立起了一套筛选一流学科的仪式,但是却排斥了知识的理性需求。作为网络结构的学科是现在和未来的趋势,以问题为中心,用大数据、众包的知识生产方式形成"大科学"体系。从现实的角度看,中国进行的"双一流"建设的意义在于面向知识的网络结构,以激发创新,这样的学科富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1 善于设疑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事先要精心设置,既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经验,从学生较为熟悉的身边的科学现象人手.因为越是身边的问题,越是学生视而不见的事物,这样就越能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我们作为重点实验县(区)的课改实验教师,面前摆着的新问题是应该如何很好地开展探究式教学。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大体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为学生设计好了各种实验式探究活动,让学生或个体或群体探究,就连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我听了一节与众不同的科学课:从老师的实验台到学生的实验桌,上面没有一件实验器材。一上课,老师就提出问题:“同学们,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白天与黑夜?白天与黑夜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学生应该爱问、多问、常问。不应该不提问题。问号的形状像把小钥匙,靠它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把一个问号“?”拉直。变成感叹号“!”,就懂了一个道理。拉直的问号越多,获得的知识就地越多。想问题包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总要先能把问题提出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问题。这就可以不断地长知识。不懂就问.才会有长进。学问,学问,就是要又学又问,勤学好问.学离不开问。要想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应该多问。好问,可以变成知识富翁:不好问。可要落为知识的赤贫者。爱问看起来好像不懂的地方很多,其实是有学问的人:不提问题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不懂的,其实是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相似文献   

9.
在数字教科书的知识选择过程中,一方面,国家不会放弃权力介入,将选择与技术联手,实现知识的"国家定义";另一方面,技术与时代的进步又将使"个人定义"知识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知识的选择过程即"国家定义"知识与"个人定义"知识的博弈过程。发挥二者优势,趋向知识结构互补,是数字教科书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当我们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时,无一例外会遭遇两个看似矛盾的场面:当学生们自主学习后,教师请同学们提出问题时,一部分同学“没  相似文献   

11.
存放在法国巴黎西南方小镇塞弗尔(Sevres)国际计量局(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简称BIPM)本部的千克国际标准是一铂-铱合金圆柱体,从1889年至今120年矣.专家们将其与分布在全世界一些国家的计量实验室之"复制品"比对后发现其质量有高达50μg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教学准备 一周前布置学生注意观察科学课上的实验,记录下实验的经过和结果。或者自己设计一个小实验,记录下实验的目的、过程、结果和感受。  相似文献   

13.
黄冰 《教育导刊》2001,(23):46-46
心理学的研究证实,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最基本、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地探索,敏锐地观察,主动地提出问题,努力地改进学习方法,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因此,我们应让情趣贯穿数学课堂,使学生沉醉于这充满智慧的乐园中。  相似文献   

14.
严密 《宁夏教育》2004,(12):42-43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众所周知,观察和实验是物理的基石,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增强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环节。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使学生有很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在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出现了这样一类题目,其题中有一个“新定义”的概念,要求学生能迅速的理解和运用。现分别情形,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6.
学生在值日本上偷偷抹掉自己的名字,可谓弄虚作假,班干部帮违纪学生隐瞒“罪行”,可谓徇私舞弊……学生的这些做法,我们往往会视之为严重的违纪行为,但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换一把尺子衡量,“违纪”也许可以重新定义。  相似文献   

17.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活动是学生对自然事物的未知,经过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自行探求达到认知的过程。学生始终是探究主角,探究的动力来自学生自己,探究的过程是学生独立的行为。如何真正为学生提供探究机会,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提高探究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呢?本人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的教学,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探究基础提出问题;假设猜想、设计实验验证;联系生活拓展延伸;探究学习活动的注意点四方面进行探讨,下面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8.
我有位朋友,与我谈及他的一段感受。在中学教了两轮历史后,教科书几乎能背下来,一旦有学生提出问题,会胸有成竹地告诉学生,你这个问题在教科书的第几页上有叙述。后来他读了博士,成了大学教师,再有学生提出问题,他已没有先前那种"真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我听了一节与众不同的科学课:从老师的实验台到学生的实验桌,上面没有一件实验器材。一上课,老师就提出问题:同学们,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白天与黑夜?白天与黑夜现象是怎样  相似文献   

20.
在阅读教学中,我一直尝试把“平等对话”引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会上在“对话”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下面以《项链》这堂课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开展“平等对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