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校园文化的基本定位和意义1.文化的释解与校园文化的关系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人生观、信念、理想、追求是息息相关的。我以为:文化从抽象的讲就是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一般字典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发展到今天从文化的范围来讲,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曾较早的阐述:“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相似文献   

2.
文化生态是文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包括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主要考察在人、社会、自然之间互相关系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有的学者把文化生态称作“文化土壤”。小说的文化生态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诸因素对整个文化,或者对小说的生态的决定不是直接的,不像对人本身那样随时身感神受,中间有若干中介因素。这些中介因素主要是“人”,即人在自然、社会制约下所创造的固有的历史文化和当时的思想意识、哲学精神、审美兴趣、道德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中国古代在六朝时兴起的“说话”艺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元平话小说,地域范围是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但不能说黄河及其自然生态是“说话”、“平话”生成的直接决定因素,而是在黄河及其自然生态环境之上所形成的大陆民族文化、农业社会文化和宗法制度文化等。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拟定以下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的生态。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辨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玉德 《生态文化》2003,(1):6-7,16
在21世纪,“生态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名词。然而,人们往往把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混为一谈。因此有必要专门就这个问题作一番探讨,以正视听,并就教于专家通人。 一、什么是生态文化 首先要说明什么是生态。所谓生态,它与“地理”这个概念有所不同。地理是个一般的概念,生态侧重于环境的多元性、动态性、整体性、制衡性、消长性、综合性。生态是环境的网络与链结。 再说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创造的,是与生态密切联系的知识系统。文化是体现人的思想与实践的现象,涉及自然、社会、思维三个方面。从这个界定可见文化包含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注定了生态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又可以  相似文献   

4.
中国建筑风格独特,斗拱便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一个木构架结构。而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不仅具有鲜明的文化优势,还具有严谨的科学性。人类学家泰勒曾经说过:文化是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创造和获得的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所以,可以把古代社会的建筑遗址定义为是一种文化的产物,它是了人类的思想结晶,文化与思想的物化产物。是当时人们为了生存而不同于一般动物的创造性社会活动。而建筑就是这样的文化产物,然而它又不仅是人类自身的精神创造,它当中一定包含社会、历史以及自然的某些因素,这些元素并在人的再创造过程中物化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形式标志。  相似文献   

5.
目前对招牌研究只反映了它的一个侧面,因为大多数的研究是从发起人商家(有时也许混合了执行者)这个角度来看待这一现象的,它所反映的社会文化、消费心理、商业习俗都是从店家的视觉来分析的。然而作为城市中一种标志性的符号,招牌越来越受到国家行政法律的管理和控制。行政手段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招牌传统习俗文化的断裂,成为招牌文化"移风易俗"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都市生活打破旧的传统习俗,积聚形成特有的新的风尚习俗"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全球发展话语中的一个热门话题。绝大多数国家和行业都在努力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博物馆行业也不例外。而且,博物馆的新定义也增添了“可持续性”这一重要内容,可见博物馆将在可持续发展议题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未进行深入研究,缺少全球实践案例的探析。澳大利亚的博物馆部门关注可持续发展已有近20年历史,是最早关注该议题的地区之一。因此,分析澳大利亚案例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可持续性对我国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具有现实意义。探讨近年来澳大利亚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将为对这项工作感兴趣的机构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模型,并鼓励更多的机构参与到这个重大的议题中。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知行合一”的思想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建设提供了一套修身养性的方法。“党性”这个概念与“知行合一”理论、历史渊源以及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加强党性的时代要求,使“知行合一”成为党的“必修课”。当前,在“知行合一”视域下,党员干部的“知行合一”现象的出现,使得对知行合一内涵的深刻认识,掌握知行合一的党性修养方法,回归到党员干部的知行本位,就显得尤为迫切。而且将“知行合一”引入企业文化是新时代企业发展的一大重要环节,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实现企业与员工之间共同发展、企业与社会共同进步的根本动力。同时,广大青年也要通过不断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并运用到实践,自觉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8.
人皆有名 ,一个人名就代表着一个人。在我国数以亿万计的人名中 ,一个大量的、常见的现象 ,就是“男人名”、“女人名”的类分。许多人 ,仅从名字就可以推断出其性别 ;不少家庭在给孩子起名时也往往首先考虑到性别。依性别而命名 ,从名字分性别 ,似乎已成为人们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一种习俗。这种现象无论是在史书上、文学作品或实际生活中都屡见不鲜 ,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人名文化。今天 ,对之进行系统的考察 ,是很有意思的。人名 ,作为人的一种特殊的称谓符号 ,从广义上讲包括许多种 ,诸如小名、正名、字、号、笔名、艺名、室名等 ,狭义则单…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熊猫借助“熊猫外交”与“熊猫文化”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与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从跨文化传播视角来看,中国以大熊猫为媒介建构出以“萌文化”为基础、中国文化为核心以及“和文化”为灵魂的“熊猫文化”内涵;针对目前熊猫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着消费色彩浓厚和泛文化现象严重的问题,需要国家牵头,多方合力,重视熊猫文化研究和熊猫IP打造,加强国内外传播力度,以助力提升中国文化自信与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众多企业文化定义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概括不完整,抽象不彻底的逻辑问题。“论企业文化是一种意识形式和生活方式”,首次提出企业文化“双式论”,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由传统文化、现代意识和管理经验融合而成,为特定企业所共有的意识形式和生活方式。在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上,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一个以文化人的过程,只有实现化人这个目标才算发挥了文化所应有的功效.化人的过程其实就是使文化贯穿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落实到人们的行为习惯中,形成一种集体的人格.企业文化建设也是如此.把文化转化为职工的集体人格是企业文化建设应当重视的一项课题.  相似文献   

12.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提升核心竟争力的重要途径 何谓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具有企业个性的信念和行为风格.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新的管理思想,重视"人"在企业中的作用.从企业经营管理角度来看,可以把企业文化定义为一种建立在人本主义哲学基础上的,包括企业最高目标、共同价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等,其中共同的价值观是核心.企业文化体现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它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企业是一群人组成的团体,它既是一种经济组织,又是一个人际群体.  相似文献   

13.
球鞋文化是一种小众的青年“自组织”圈层文化。由于近几年“炒鞋”事件的接连曝光,鞋迷群体成为众矢之的,受到媒体连篇累牍的挞伐。实际上仅通过“炒鞋”现象并不能准确地呈现网络环境下鞋迷的生存状态,鞋迷在购买、收藏球鞋的过程中,与线上其他鞋迷和圈层内各主体积极互动,在网络社交活动中形成了稳定的线上网络文化社群。这个过程形塑了社群内部成员的审美方式、消费行为和互动模式,鞋迷因而在网络上建构起专属文化身份与群体认同,网络鞋迷社群成为共享“我们”意识的网络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我们要讨论的这个问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一种意见认为:“澳门文化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一个典型。”另一种意见正相反,认为:“澳门文化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贵产品绝对的只是一个神话而已。”这两种观点中都有部分真理.但似乎都缺少深入的具体分析,特别是缺少用立体思维来分析文化的理论和科学方法。我以为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有所不同。前一种看法实际上只承认书面上用文字记载的文献是文化,只承认上层文化,所以看不到大量存在的民俗文化交融的现象。什么是文化?对文化的概念要有全面、深刻的理解。需要用最科学的立体思…  相似文献   

15.
翻开人类语言史,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是:文化。文化,这个无网之网是世界与人生的巨大包容体。然而,对于文化是什么,是否存在一个文化之网,以及文化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形态等,一直是人类探讨的重大课题之一。面对汗牛充栋的文化研究资料,再来苦思出一个文化的精确定义,或许有其价值,但未必是文化深入研究的最佳通道。与此相通的是,我们难道不可以问一句:什么不是文化呢?是的,文化概念的界定往往表现为一种文化观念,而观念的价值形态的不确定性则往往是文化研究歧义所在的根本。 难道文化研究已无路可走?比较文化的兴起似乎给文化研究打了一针强心剂——在中国,在西方世界,以异域文化为参照的思想系统正在显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但是,“文化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作为一种前提,加之文化范围的无所不包,使此类比较文化产生了更多的歧义,墨子的“一人一义,十人十义”可作为对这种纷乱状态的最好诠释。面对文化研究如此的“多义性”,我们是否能找到牵系文化乃至比较文化的至关重要的“神经”呢?  相似文献   

16.
《文化学刊》2009,(5):163-163
张若渔在《观察与思考》2009年第6期撰文指出:对于“山寨现象”必须有一个区分作为评论言说的基础。就目前山寨现象的内涵和外延而论,我们不妨将其一分为二:其一谓之“山寨产品”;其二谓之“山寨文化”。对于前者。如果从知识产权法或商标法的角度说,包括山寨手机、山寨电脑在内的诸多“山寨产品”,自然无法消解“盗版”、“剽窃”的谴责。  相似文献   

17.
“绕三灵”是白族特有的民间节日,节目期间有许多宗教和娱乐的活动。这些活动与相关神话传说、风俗和信仰仪式等,构成了白族文化的一个特殊子系统。通过这个节日文化系统,白族人民巧妙地处理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时,在对节日来源与性质的神圣叙事中,王权与民俗、白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也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作为一种节日文化,“绕三灵”集中体现了白族人民高超的文化创造力和巧妙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来,文学的地域性研究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将文学视为发生在一定空间场域中的现象,成为一个考察文学问题的新视角。但在地域文学研究中隐伏着一个问题,即如何定义人与地域的关系。本文试图从流寓的角度考察人、文学与地域的关系,以古典文学所表现的人与地域的隔阂感、融合感及地域对流寓文学的接受与认同为例,揭示流寓作为人与地域更真实的关系以及流寓文学对于地域文学史研究的意义,并兼及中国古代地方文化研究中流寓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该文通过对青龙山村互惠交换体系的田野调查作人类学分析,解释“变工”一词作为村民的常用词汇所表达的文化意象,以及阐述变工行为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变工是以互惠为交换原则的互助行为,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也是普遍的文化现象。青龙山村人的变工,在其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分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工不仅保障了经济与社会的正常发展,而且维系了人们之间的感情,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结。这种自发性的乡村社会互助体系,在乡村治理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同时变工下所产生的循环式的人情往来,成为青龙山村人的一种负担。  相似文献   

20.
“山寨”一词自2008年以来成为了不容忽视且具有泛化意寓的流行语,它已脱离其本义而成为草根文化的代名词。山寨春晚是继山寨机、山寨明星、山寨鸟巢之后出现的挑战传统主流媒体、模仿品牌文化的平民阶层文化,具有明显的“分庭抗礼”的“挑战”与“叛逆”味道。山寨春晚一经出现,便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对于山寨春晚节目的优劣和表演水准的高低或褒或贬,观点不一。山寨春晚有着不容忽视的社会影响力,其举办模式和所透射出的文化意识值得我们深思。本期“文化视点”精选一组文章,就“山寨春晚所引发的文化思考”进行深入而全面的讨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以期与关注山寨文化现象的学界同仁和有识之士互相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