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这么一种现象:一些单位的“笔杆子”写完稿给领导审阅后,便在自己的名字前署上领导的名字,尽管这位领导只是改了几句话或几个标点,甚至全文未动,却成了第一撰稿人。有的干脆只署领导的名字,自己甘当“无名英雄”。于是,稿件一发表,领导脸上有了“光”,“奉献者”自然也得到了领导的“器重”。  相似文献   

2.
有这么一种现象:一些单位的“笔杆子”写完稿给领导审阅后,便在自己的名字前署上领导的名字,尽管这位领导只是改了几句话,甚至全文未动,却成了第一撰稿人.有的干脆把按领导意图写出的稿子“让”给领导,只署领导的名字,自己甘当“无名英雄”.于是,稿件一发表,领导脸上有“光”,“奉献者”自然也得到了领导的“器重”.  相似文献   

3.
有这么一种现象:一些单位的“笔杆子”写完稿给领导审阅后,便在自己的名字前署上领导的名字,尽管这位领导只是改了几句话或几个标点,甚至全文未动,却成了第一撰稿人。有的干脆把按领导意图写出的稿子“让”给领导,只署领导的名字,自己甘当“无名英雄”。于是,稿件一发表,领导脸上有“光”,“奉献者”自然也得到了领导的“器重”。用钱物来进行不正当的交易,人们斥之为贿赂,用文章来“送礼”我们同样可以称之为“文字贿赂”。在钱物上行贿受贿者,违反党纪国法,必将被绳之以法。在文字上行“贿”受“贿”者,虽不违法乱纪,其危害却也不容忽视。一是受“贿”  相似文献   

4.
2008年新年,出版社给我们工作在一线的编辑更换了最新配置的、实用、漂亮的电脑,为的是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我们理解领导的良苦用心,所以我也使劲的、用心从网上挑选了一个桌面背景图,来时刻激励自己。桌面图的名字是我自己起的,名字叫“石头上开花”。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片云     
上小学时,我无论如何也写不好自己的名字,我的老师干脆以同音字代之,“苾雯”成了“必文”。只有一个人一直固执地使用那个复杂而生僻的符号。那就是我的父亲。正因为他的固执,我才在离开学校时恢复了我的名字。父亲为什么要给我取这样一个让人感到麻烦而且常常写错的名字呢!几年前,父亲来省城开会,闲聊时,我问及此事。父  相似文献   

6.
前些时,同一位专职通讯员闲聊,得知他近年来在省内报刊上发表稿件几百篇,正当笔者羡慕之际,他露出了一丝不快。原来他的名字几次被编辑搞错,还不止是一家报社。有的名字顺序搞颠倒,有的把名和姓搞颠倒,有的竟把姓搞错了,令他哭笑不得。有的人说:“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这话用在这里不确切。发表作品署上自己名字,这是作者表示郑重、负责之意;  相似文献   

7.
一字之差 造成失实 某晚报上曾刊登过一则消息,某村村民因烧山不慎引发山林大火,不仅造成山林损失,自己也不幸遇难。事发后,记者很快赶到现场采访,文章也是以提醒大家注意安全为主题,发稿前还请当地乡政府领导审稿把关,应该说不会有问题。可是稿子见报后,当事人却来报社反映报道失实了。报纸上的死者名字是“廖石仁”,可真的“廖石仁”是死者的哥哥,死者叫“廖石人”。哥哥廖石仁几年前就与子女一起住到县城去了,  相似文献   

8.
起名     
我的铁哥们、准爸爸“袜子”这几天得意洋洋的。他跟我炫耀,说他给未来的宝宝想了个名字,叫“大钱”,因为他姓“郑”,所以他宝宝就是“郑大钱”!——在这里透露一下“袜子”的身份,他现在在上海做博士后,很受国内一批顶级学者青睐,文章散见在各种学术杂志,离国内评论圈青壮派当红炸子鸡也就差那么一口气儿——这样一个未来祖国思想界的希望,竟然给自己的宝宝取一个这样的名字,我不禁替我的、还有各位看官的未来的宝宝们感到义愤填膺!  相似文献   

9.
两年前,湖北业余作者杜培俊给《羊城晚报》寄去中篇小说《宝殿之谜》。久久不见回音,几次去信催问、索稿,仍然杳无音讯。一年多过去了,杜培俊无意中在广东《湛江文艺》上看到《宝殿盗杀案》一文,内容和文字同自己写的完全一样,只是作者的名字变成了“晓帆”。他写信给《羊城晚报》编辑部,要求查处。经查明这个“晓帆原是《羊城晚报》采访部文化组的见习记者。他在该报副刊部工作时将《宝殿之谜》署上自己名字投给了《湛江文艺》。《羊城晚报》编委会给窃稿作者大过处分,调离记记工作岗位,扣发三个月奖金,并责令他向作者及《湛江文艺》编辑部者  相似文献   

10.
在我近40年的记者生涯中,曾有一位素不相识的人,先后四次给我写信。第一次,他在信末落款的名字前,冠上“一个真诚求助者”;第二次,在信末落款的名字前,冠上“一个不该忘记您的人”;第三次,在信末落款的名字前,冠上“一个知恩难报的人”;第四次,信末落款就只署了自己的名字。他每次来信,我一般都回信,于是,我们之间发生了一段书信交往的情缘。  相似文献   

11.
谈地方文献的抢救性征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如国 《兰台世界》2006,(10):53-54
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用“抢救性征集”是比较合适也符合工作实际的,如果地方文献工作者,不带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去做,是很难做好这项工作的,我们用“抢救”这一概念来给自己增加压力,加大使命感,增强紧迫感,才能使我们有强烈的责任心。地方文献越来越严重的流失现象,给征集工作带来的紧迫感。我们在征集地方文献时,多次听到一些被征集单位和个人说道,如果你们早来几年就好了,这几年把以前积攒下来的一些资料和文献都当废纸给卖了,单位搬一次家就要卖一部分;换一个领导就要带走一些;退休一些老干部就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资料带回家,再过几年…  相似文献   

12.
2009年3月11日,民进党籍“立委”管碧玲就“范兰钦”写文章侮辱台湾向台湾新闻局局长苏俊宾提出质询。几天之后,这个指控就成了岛内最热的话题。一些台北市议员穿上绣有自己名字的马甲,坐在道路边示威起来,还燃起了节日用的花炮。  相似文献   

13.
当今抄袭剽窃之风盛行,屡禁不止。“文窃公”不仅有当教授的,也有识字不多的农民。报载某村庄整村人都在抄,某农民将报刊上别人的文章打印寄往全国各地大小报刊,一年得稿费十几万元。“文窃公”的伎俩多种多样:1、原文打印,署上自己的姓名。2、改头换面或斩头去尾或作少许改动。3、原文打印,原作者名字不改,但通联地址改为自己的,注明发表署名为“笔名”,真实姓名写上自己的,以领取稿费。4、将原作者名字和自己名字并列,自己的姓名排在前面,以制造合作假象,而通联地址是自己的。5、改换作者名字,如原作者叫“张三”,他的“笔名”就叫“张三…  相似文献   

14.
我队一个基层单位的领导反映:他们修理班大修了一台复杂的大型进口设备。他们自己动手省了多少修理费,用国产配件又节约了多少材料费,无疑这件事很有报道价值。于是“小修理班敢给洋设备动大手术”的腹稿便形成了。按习惯,我又提出了几个  相似文献   

15.
在一些报社内部有一种说法叫“自留地”,所指为何?就是某些“责任编辑”把自己掌握的一块发稿地盘据为已有,他可以尽情地充分地利用这块“自留地”,“栽种”“自己的菜”,别人休想在他的“地”里打主意,即使有最好的“品种”央他求他“栽”几棵、“种”几粒,都休想做到。有例为证,某市报办了一个《星期刊》,花花绿绿不去议论它,只要看他们每期的作者,差不多期期都是几位“责任编辑”。他们的大作,占的篇幅又长又大,一版登不完还要下转二版,其标题格外醒目,名字所用的字号也比其他作者的名字突出一些。对此,读者当然要持反对态度了。但你反对你的,我有“权”你也奈何我不得。长此以往,不容讳言,这样办报一定会失去读者的信任的。  相似文献   

16.
胡欣 《当代传播》2001,(2):31-32
出版或发表自己的作品,在几年前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还可能像一场梦,许多人甚至连这样的梦也没做过,周围有人仅仅是名字变成铅字出现在书报上,便成为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但今天每个人都有机会“出版”自己的作品,虽然形式与传统出版不同,但就其出版是向公众传播精神产品的本质来说,甚至具有更广泛、更快捷的优势。是什么让人们拥有了这种变革性的权力?恐怕仅在十几年前,谁也不会想到“ 0”和“ 1”这两个简单的数字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古登堡发明印刷机给人类传播领域带来的是一场风暴。作为“思想的武器…  相似文献   

17.
一位知名学者将自己的书房叫做“跬步斋”,把几十年的学术研究成果汇编成集,书名叫做《跬步斋读思录》。一位颇有建树的学者,为何给自己的书斋和成果取了这么一个低调的名字?对此,他是这样回答的:“读书做学问不能求速成,其‘功在不舍’。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其效在慢读、多疑、慎思。反之,必然沦为虚学。”“跬步斋”主人这席话,我们不能简单理解为学者的谦虚。就其深刻性而言,它道出了读书做学问的真谛,是极为宝贵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18.
吉人不吉     
《今传媒》1997,(7)
吉人不吉文/辛民清代有个青年名叫吉jí人,他刚刚结识了一个朋友,彼此通报了姓名。过了几天,朋友给他来信写成了“击jī人”。等到再见面时,这个青年笑着说:“我连缚鸡的本领也没有,怎么会‘击人’呢?”我的名字是“大吉的‘吉’。”又过了几天,朋友又来了信,...  相似文献   

19.
9月8日,人民网下属的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推出“直通中南海一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登陆该页面,点击相关领导名下的“我要留言”,就可以写下自己的留言。中共中央、国务院各个机构,也都开通了留言板。民众留言十分踊跃,比如给胡锦涛、温家宝的留言,每天都在几千条以上。  相似文献   

20.
王玉新 《出版参考》2006,(10):26-26
1.自己能办的不求领导。李瑞环就说过:“实际办事的人,一般不要给领导添麻烦.非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要惊动领导。”一则领导有领导的事情.二则找领导办自己分管的事情.应被视为自己的无能。我们有时有一种错觉.以为凡大一点的事情就应请示.这是一种必要的尊重。如果从即时的、短期的情况看,可能是这样的:如果从长期的情况看.就不一定了.领导很可能得出结论.你没太大的本事.大主意都得领导亲自给拿.而且唯唯诺诺,没什么魄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