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育文汇》2008,(8):13-13
能容纳200人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除了40名学生之外,其余全是观摩学习的教师。课堂上,老师设疑提问、精讲点拨,学生对答如流、热情高涨。整堂课设计精美,观摩的领导、老师一致叫好……这是笔者日前在某市一节公开课上看到的情形。  相似文献   

2.
李长江 《教书育人》2000,(23):23-23
公开课是进行教学研究,交流经验的一种有效形式。它具有示范性、探讨性、启发性、交流性特点。它能给广大教师提供学习交流机会,从而凝聚集体智慧,推而广之,使之产生更大效用,因而,它很受教师的欢迎。许多学校每年都举行不同层次和各种形式的公开课,诸如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等。有的学校定人、定性、定量地举行公开课。此举着实对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实效,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据笔者多年来听课的观察与思考,认为因种种主客观原因导致了不少公开课变质变味,流于形式,研讨、学习、交流价值不大,让听课者大失所望,…  相似文献   

3.
坦率地说,笔者反对如此一说,即把课堂诠释为一个“舞台”,把老师和学生分别比喻成“导演”和“演员”。“导演”之与“演员”,这一说法看似从某种角度上体现了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但难免已滑向“表演秀”的误区。  相似文献   

4.
翁秀治 《福建教育》2006,(12A):56-56
“铃……铃……”有点沙哑又沉稳的老钟适时响起,随着清脆的“老师再见”,我教师生涯的第一节公开课落下了帷幕。师生的默契配合让这节公开课行云流水,比试教还要出色。走出教室,我脚下仿佛踩着一块幸福的云朵。回到办公室,领导和同行的好评在我耳边不断响起,我的思绪飘到了课前。  相似文献   

5.
刘祥 《教书育人》2006,(11):44-44
提起公开课,所有的老师都似乎有话要说,话语中时常带着欣喜、辛酸、无奈、它是一个既让我们欢喜,又令我们忧愁的家园。几多欢喜,几多忧,请听来自一线教师的声音——[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最近,有幸观摩了济阳济北中学孙礼亮老师(山东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参编者)的一堂公开课——《悼念乔治·桑》,受益颇多,现将我们的几点体会整理如下:一、夯实基础,守正出新听课之前,我们就对孙老师的这堂课作了种种猜测,认为他可能会设计几个新奇别致又有鼓动力的问题,让同学们去讨论,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课堂的活动性”;而绝不会像过去那样,把文学常识、字词等基本而又零碎的东西作为课堂教学内容,来占用宝贵的教学时间。但,我们想错了,孙老师导入新课之后,第一件事就是“郑重其事”地给学生补充“乔治·桑”和“雨果”的有关文学常识,…  相似文献   

7.
时下,作秀课、表演课盛行,这与开课教师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不无关系.但究其根本,问题还是出在我们对一节公开课的评价上--怎样的公开课才是一节好公开课?  相似文献   

8.
读了《中国教师报》第323期胡元华老师的《“猴子”下山上公开课》一文,颇有感触。  相似文献   

9.
现在,一提起公开课,大家就会把它与“标准课”“竞赛课”“表演课”“任务课”“豪华课”,甚至“作假课”联系起来。在教师们的心目中,公开课的名声有每况愈下之势。公开课到底怎么了?难道我们坚持推行了这么多年的一种课堂教学研究形式,就是这个样子吗?显然不是。  相似文献   

10.
滕衍平 《湖北教育》2004,(21):20-20
老师们常说,公开课好看,但学不来,羡慕,但望尘莫及。公开课距离我们太远了,不是我们一般人都能做到的。我认为,公开课必须与老师们零距离。  相似文献   

11.
熊丙奇 《教育》2011,(1):17-17
岁末年初,不少学校都给老师开了公开课,让老师有机会总结一学期教学,汇报成长心得。可笔者在一些中小学听课时发现,有些公开课过于追求“新、奇、特”,有的老师还提前和学生打招呼“配合互动”,公开课成了表演课。  相似文献   

12.
在一节美术公开课上,老师问学生,看到“直线”、“曲线”等线条后都有什么感受。“直线像头发,像我的直尺。”“直线看上去好无聊啊。”孩子们抢着说。“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或许“无聊”这类个人感受已经超出了老师的预期,老师连忙打断学生的话,把“笔直刚劲,富有力量”贴在了黑板上。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好教师一定能上好公开课,能上好公开课却不一定是好教师”,也有人说“能上好公开课的教师是好教师,不能上好公开课的老师一定不是好教师”,还有很多有关公开课与好教师的关系的说法。这里,存在着如何看待公开课、如何评价教师的问题。评价一位老师是不是好老师的标准是  相似文献   

14.
每次听完公开课,老师们总会由衷感叹:“要是每节课都这么上,该多好啊!”是啊,看那课堂上精巧的教学设计,精彩的师生对话,精美的多谋体课件,  相似文献   

15.
我们学校要求每个教研组在一学期内推荐一名教师上一节公开课,这一学期全校6个教研组竟有3个组因教师不愿参加而迟迟不能确定人选,为此,学校制订了对公开课的奖励方案,即上公开课将与年终考核挂勾,由校长、教务处和各教研组长组成评委,对参赛教师评出一、二、三等效,并且按将其给予参赛教师一定的物质奖励,然而老师们对此还是没有什么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迎接全区的教学改革优质课评选,某中学的张老师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提前两周就开始精雕细琢这一课的教案,几乎用上了他知道的所有新教法,还对这些教学手段运用的时机、方法斟酌了很长时间。 从未摸过计算机的他还专门请人做了这一课的课件,并在别人的帮助下,到讲课地点把投影屏幕调试了很长时间才调试好。另外还专程到市里买了一盘古筝曲,来配这一课的朗诵录音带,在另一所学校任教的爱人也在晚上和他精心讨论投影片的内容及其使用时机,然后到打印社复印出投影片来。 这一切准备就绪后,张老师协调同一年级的其他几位语文老师,在他们的班里把这节课连续上了6遍,并让全体骨干老师都来听、评。汇集了大家的意见后,再一遍遍地予以修改。最后调动了所有的激情  相似文献   

17.
18.
李应平老师《为什么公开课会出现“不买账”的现象》(《中学历史教学》2014年第8期)一文,呼唤公开课返朴归真,写得实在。在中小学。公开课决非在同行面前给学生上节课这么简单。公开课往往关乎集体形象与面子,关乎教师荣辱与评价。关乎获奖与评职称……本是一堂公开的课堂教学而已.却承载了它本不该承载的太多东西,于是乎,公开课失真扭曲。  相似文献   

19.
最重要的不是方法——由“公开课”说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的语教学研究活动中存在着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每逢大小研讨会,缺不了的是各种类型的公开课,与会教师最为关注、会后讨论最多的也是公开课。显然,“公开课”的传播效应和导向作用不容人们忽视,研究“公开课”现象及其背后的隐含意义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