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郑愁予是活跃在当代台湾诗坛的—位著名诗人。有人评价他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他能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他的这首《错误》便被誉为“现代抒隋诗的绝唱”。  相似文献   

2.
郑愁予的早期诗歌,走向西方而回归东方,用精美的意象营造隽永的意境,以古典的躯壳寄寓现代的灵魂,融古典于现代,汇西方于东方,在台湾诗坛上显示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3.
金姬 《生活教育》2008,(2):45-46
关键词:课堂互动十二月的一天早晨星期三,随着一声清脆的铃声,现教高中语文的黄文老师走进了教室,今天,他要给大家上的是郑愁予的诗歌《错误》。郑愁予是当代活跃在台湾诗坛的一位著名诗人。曾有人评价他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他能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他的这首《错误》并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你是否同意以上的这些评价呢?那这首诗又是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带着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郑愁予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有人说他的诗在台湾传唱的程度,恐怕并不亚于李后主、李商隐。是的,郑愁予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正是这种修养,使他避免了中国现代诗派某些诗人食洋不化的缺点,而能够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从而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的中国诗人”。而正是其名作《错误》(见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人奠定了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因而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相似文献   

5.
周梦蝶在台湾诗坛是很有影响的现代派诗人,他独特的悲苦命运使他的诗作融入了道家、佛家禅宗以及基督的宗教情怀,闪射着西方现代与东方古典的睿智与玄妙。本文拟从周诗中常被研究者忽视的基督教意象角度切入,从上帝的想象、十字架的救赎、东方诗学与西方神学对话的角度对周梦蝶其人其诗进行解读,以期对周梦蝶及其诗作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郑愁予(1933-),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南,生于山东,1949年随父去台湾。1954年发表《错误》一诗,一举成名,成为台湾“现代诗”运动中一颗新星,后移居美国。著有诗集《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寂寞的人坐着看花》《雪的可能》《郑愁予诗集》等。其诗多以山川风物、人生漂泊、故国梦土为主题,风格优美、潇洒,既受到西方现代诗的影响,又有一种动人的古典美和韵律感。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因为他诗中的这种风格和特质,他被有的批评家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相似文献   

7.
傅东华的《诗歌原理ABC》是其诗学观的具体呈现,该书围绕着诗的产生、诗歌情感、诗人的想象几个核心要点,详细讨论了诗歌的生成过程,是“五四”以来国内第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诗学著作,对现代新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目前学界对傅东华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他的文学翻译上,相对忽略了他作为文论家的现代诗学实践。事实上,《诗歌原理ABC》既是西方诗学体系的东方实践,也是中国传统诗话的现代承续,更是傅东华对现代新诗深刻思考后的诗学尝试。尽管部分学理逻辑不够成熟,诗论体系还相对简略,但却对“幼儿期”白话新诗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雨说》是台湾诗人郑愁予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首新诗,诗人郑愁予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如何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意象内涵和欣赏它的柔美韵味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在长期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笔者经过数年的总结,提炼出了上好本节内容的“五个一”。  相似文献   

9.
郑愁予作为台湾现代诗人的代表,他的诗歌中既有“纵的继承”也有“横的移植”。他对传统的继承有诗情资源的化用,音韵和节奏的讲究和清词丽句的选用;对西方的移植主要是一些现代表现技巧的征用如客观对应的征用、空白的遗留等。通过对其美学技巧的探讨为当今诗歌的创新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与帮助,避免新诗低俗、散化的弊病。  相似文献   

10.
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的《雨说》之“雨”,可说是一个被诗人刻意拟人化与诗意化了的可爱形象。  相似文献   

11.
《文学教育(上)》2011,(9):159-159
“诗歌其实是一种传播媒介,诗人要有传播“真、善、美”的使命感,应更加关切社会和生活。”在日前举行的世界华语诗人笔会上,来自台湾的著名诗人郑愁予在接受采访时说。“民俗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往往是千百年来当地百姓生存状态的写照。诗人写好一方民俗,用诗这种媒介传播出去,  相似文献   

12.
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郑愁予作为见证并且经历了台湾历史悲剧的现代派诗人,抒写乡愁自然成为其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乡愁始终是郑愁予诗歌中不灭的精魂。它不仅指地理空间的乡愁,更是一种文化的、时间的乡愁。  相似文献   

13.
本栏目最后一期文稿,幸获台湾中生代诗人、诗评家白灵先生穿针引线,俾使彼岸的声音及时加入我们的研讨。 在诗学前沿硕果累累,且不殆于推广普及的萧萧,凭借古典诗学深厚的心物说——心随物以宛转,物与心而徘徊,作为文章立论依据,从发生学的角度倡举好诗的基本条件,在于心与外物的交感互动。他通过对林亨泰《风景》组诗、郑愁予《小城连作》的细读举证,强化了这一理念鉴识。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化(文学)的关系层面,分析了三十年代现代诗与六朝文章晚唐诗词的联系———在感觉联串与想象驰骋中营造孤寂愁怨的意象。文章进而从中西诗学的交汇与选择,历史文化心理的同构与回响两个角度,分析了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何以在六朝文晚唐诗中寻找“资源”的内在原因。最后,论文从后殖民文学的书写策略,论述这类“现代”与“古典”相联系的文学现象的深层意义在于:对传统诗学资源的重新确认与“控制”。在对于传统文学资源的确证与命名中,既对抗着外来的、“他者”的文学话语霸权,又失却了现代派诗歌应有的超验性与哲理要义  相似文献   

15.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错误》,纯净利落,清新轻灵。有人称它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也有评论家说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作为新诗,它无疑有着西方现代派的影子,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新诗,因为它处处体现了中国诗歌的传统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李瑛是四十年代的一位青年诗人,他自 43年至 49年近六年间发表的二百余首诗歌,集中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个性,“诗从心出”,情感是诗的生命。李瑛总是在诗中点燃自己的情感,在情感中铸造了自己的诗篇,正所谓“诗心如火”,李瑛诗歌的情感特征为现代诗歌提供了一种释放情感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7.
“闺怨”是我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题,有许多著名的诗词,如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李商隐的“春风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等。被余光中誉为“浪子诗人”的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的《错误》一诗就是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现代人的视角,表达了同样的主题。诗的首段是结局的倒叙,说他打江南走时,不入家门,使情人失望,她那期盼已久的容颜如莲花般笑盈盈地开了,又心灰意冷地落了。用“莲花的开落”喻示女子红颜的消退,新鲜独特。把结局移到开头,避免了顺叙的平淡,结构新奇。中段写女…  相似文献   

18.
同光“清流四谏”之一的宝廷,被誉为“晚清八旗诗人,当推第一”。实际上,其诗歌影响,并不限于八旗,而有关他诗学的解读,也未切中肯綮。宝廷降诗为“书画之流”,表现出传统诗歌欲摆脱“礼乐”教化体系走向“艺”之自觉的发展趋向,而他论诗不再关注一般、习见的“诗教”与“性情”矛盾问题,而将“诗教”与“工拙”对举,实有整合古代两大诗论生成系统,重新界定“诗之为诗”的要素、标准之意,体现出传统诗学自身发展逻辑的可能性趋势,对探究“诗之为诗”的本体论意义有重要启示。宝廷深刻的诗学识见,不仅源于他诗人兼理学家的独特敏感和“名士兼名臣”的志趣追求,也是同治中兴时代传统学术集成出新的历史产物。只有结合其人其字及他论诗的语境,才能恰当地理解和把握他的诗学。  相似文献   

19.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一首流传甚广,简短可爱的诗歌:一首意象古典,意境凄美幽怨的诗歌:一首一发表,“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响彻了‘达达的马蹄声”的诗歌。《错误》可以浅读可以深读,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解读,赏析。  相似文献   

20.
《姊妹港》是台湾诗人郑愁予的抒情名篇。这首诗最大的特色,是其精妙绝伦的比喻。细味此诗.其妙处在于: 一、妙在新奇独特。诗歌题目叫做“姊妹港”。初读以为是一个港口。仔细玩味之后。不禁拍案叫绝——“姊妹港”是比喻少女两只清澈明净的眼睛。自古及今,关于眼睛的比喻不可胜数:“心灵的窗户”、“宝石”、“寒星”、“白水银里养着的一丸黑水银”。但郑愁予的“姊妹港”可谓别具一格:“你有一湾小小的水域,生薄雾于水湄”。是啊,“一双瞳仁剪秋水”。你少女的眸子,氤氲着一层迷离蒙咙的水汽,滋润清澈,脉脉含情,也曾在春睡中轻轻阖上;“我”。一个四海为家的浪子。第一次见到你的眼眸。“乃把结伴的流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