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改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搞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的教改,真正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哲学素养,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生的文化结构以及教育培养目标出发,正确处理几种关系,即以“史“带论,处理好哲学与历史、文学的关系;以“比”带论,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流派的关系;以“人“带”论,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文性的关系;以“实”带论,处理哲学与中国当代现实的关系;以“新”带论,处理好哲学与批判性的关系。真正把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具体的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摆脱哲学教学的困境,达到形而上升华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搞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帮助学生学好其它课程,消除学生中普遍存在“哲学无用论”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哲学教学要改革坚持以提高学生思维方式为主要目的,使哲学教学过程成为一种以追求内在目的为主的思维活动过程,使学生最终能够树立“哲学有用论”的观念。  相似文献   

3.
无论如何,哲学都应是关涉课程与教学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就更不必说了。哲学更是关涉人的关涉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即人学!在育人的课程与教学实践活动里岂能没有哲学!尽管“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已进入到一个对种种主义有更大容量的时期”,但在课程与教学论界“称得上主义的东西可能是太少了”(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前言》),以致尽管很多课程与教学论者打着哲学的旗号、喊着哲学的口号、讲着哲学的话语,却令我们闻不着哲学的味道。这使得人们发出“课程与教学论”是不是理论、有没有理论的质疑。甚至很多人为了不致降低自己高贵的学术身份而不…  相似文献   

4.
搞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思雏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帮助学生学好其它课程,消除学生中普遍存在“哲学无用论”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哲学教学要改革坚持以提高学生思维方式为主要目的,使哲学教学过程成为一种以追求内在目的为主的思维活动过程,使学生最终能够树立“哲学有用论”的观念。  相似文献   

5.
关于课程哲学基础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谭辉旭 《教育研究》2006,27(3):66-70
课程与哲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哲学制约着课程观的产生、发展和变革;另一方面,课程在哲学面前具有能动性、选择性。把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应用于课程研究,作为课程论的哲学基础,满足课程发展的要求,建立实践课程论,这是课程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用实践哲学审视课程历史,探究课程本质,反思课程问题,把握课程规律及其特点,是实践课程论应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要善于把哲学课本教"厚"教"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哲学课本教“厚”和教“薄”是哲学课程特点和哲学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哲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技巧,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生存论指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向度。“传统哲学”由于其实体性思维方式 ,从而导致对社会本质问题把握上的“形而上学”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关系性思维方式 ,亦即实践思维方式 ,从而表现出其对社会本质问题把握的生存论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本质论的生存论指向 ,首先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发展时期 ,通过否定“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在人与社会历史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人类社会的本质而得到初步表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本质论的生存论指向是通过其把社会生活归结为人类存在方式而最终确立的。  相似文献   

8.
由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哲学研究会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备课会”于2005年7月在北京举行。来自北京各高校的近60位会员参加了会议,研究会会长谢战原教授主持了会议,教育部社政司副司长徐维凡参加会议并作了报告。会议分专题报告和分组讨论两个阶段,与会者就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改革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讨论。一根据相关文件,在以后高校课程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将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要求是:要着重教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  相似文献   

9.
<正> 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现代思想史研究的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从事这一课题研究的同志,依据历史文献资料,克服过去研究的局限和不足,开始发表一些有意义的论见;但是,历史面貌仍然有待于认真恢复。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分期与主要人物略陈管见,并对一个“模式”发表一点意见。  相似文献   

10.
教学论体系仍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已出版的教学论著作因为教学论传统的延续、理论研究的哲学取向等原因在形式与实质上主要是“教论”。由于终身学习、课程改革等原因促成了新形势下“学”的张扬,教学论要重新纳“学”为内涵。在体系构建上,可从主体论、目的论、实施论、反馈论四个大部分,从“教”与“学”及其辨证关系的角度来安排纳“学”为内涵的教学论的结构。  相似文献   

11.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应作如何理解是哲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本文对“实践本体论”、“实践思维论”、“实践唯物论”三种说法进行了深入探讨与论证,认为用“实践思维论”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更为简单明确,也更易消除歧見。  相似文献   

12.
现有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特点表现为研究领域集中于中小学阶段、研究方向以课程为主、研究学科以传统“主课”为主、研究层次主要围绕学校层面的课程及其教学展开、研究要素以“教师”和“学生”为主等几个方面.对我国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建议如下:应增加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深化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拓宽研究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加强地方课程与社区联系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视域中的各种“割裂论”及其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列举与评析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视野中存在的诸多“割裂论” ,认为这种错误做法严重地侵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健康肌体与生存机理 ,使它的本真精神、现代旨趣与价值处于遮蔽状态 ,不利于它在当代实践中的开拓创新 ;由于这些“割裂论”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元本性与时代表现的辩证统一关系 ,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严整性是在与时俱进中逐步显现与完成的道理 ,因而其实质上便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严整性、科学性的一种变相的、巧妙的消解  相似文献   

14.
也谈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论与课程论并非是平行发展的,教学论较课程论根基厚实一些,理论体系更完善;教学论经历了“求善”、“求真”到既“求真”又“求善”并在两者之间保持张力的过程,课程论是以“求善”为背景产生的;课程论与教学论应是平行的两个分支,目前,两者正处于分化期;现代教学论将从知识教育论转向主体教育论,课程论将逐步进行课程论的本体与方法论研究。  相似文献   

15.
论点摘编     
王仲在《哲学研究》1993年第5期发表论文《世界的根本规律到底是什么》,与乌杰《系统辩证论》一书的观点商榷。乌杰认为其“新的哲学——系统辩证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发展到系统辩证论这个新阶段”。乌杰系统辩证论体系的中心规律是差异协同律,其  相似文献   

16.
在反思中重建:2005年我国教学论研究及学科发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是“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我国教学论领域的研究产出呈现出惯有的繁荣,围绕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与分析,教学设计的历史、现实及理论建构,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等主题展开了热烈探讨,显示出话题丰富、学科反思增强、对更新教学观念和行为更加关注等特点。关于教学论发展的反思,直指其现状与危机、思维方式及范式转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动态发展的”、“面向实践的”、“回归生活的”教学论取向,引进活动理论、拓展认识论基础、关注过程哲学,为教学论的重建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在教学论学科自我反省自我重建的过程中,还将继续涉及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关系问题,两者的各自独立或简单包含都不是最后归宿,反思与重建的结果将是教学论体系形态的更加多元。  相似文献   

17.
刘运喜 《文教资料》2006,(33):47-4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必须创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改变“教师热、学生冷”的现状,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格局急剧变化。现实的国际关系、矛盾、争斗,错综复杂。各种社会思潮相互冲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命运,面临严峻考验;哲学理论的研究、宣传和教学,遇到诸多错误思潮的抗衡、碰撞和干扰,其中,流行甚广、危害极大的,莫过于“过时”论思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其前途命运,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园地,尽管苏联和东德学者使用过“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等概念,但是,是中国学者首次明确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这一学科方向。其中庄福龄发挥了至为重要的作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参与策划、主编的八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该学科具有奠基性意义的巨著;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的创立者之一,担任该学会会长长达28年;他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内史”)向“马克思主义史(“外史”)的拓展、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史“”论”关系的系统阐发,以及新的时代境遇下的进一步深化的构想等,对于在新的时代境遇下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我国课程与教学理论界,敢于写一部“课程与教学哲学”的人是令我敬佩的。多年前,我就奢望自己将来有一天能够写一部带有哲理性的教学论,那时还没有把教学论与课程论整合的想法,更谈不上什么课程与教学哲学的构想。不过,我坚信,将来肯定有人会写出来的。今天见到的张楚廷先生的大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版),既证实了我当时的预想,也超出了我当时的想象。多少年过去了,而我意欲的带有哲理性的教学论依然在朦胧的晨雾中时隐时显,连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在哪一天才能真正构筑起来。在我看来,对于国内从事教育哲学或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