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4年全国新闻摄影作品评选已于3月初揭晓,人民日报记者王东拍摄的《小平您好》获得了最佳新闻照片奖。回顾这张照片并不顺利的编发过程,我们又一次认识到当一名夜班编辑有作为,以及当一名有作为的夜班编辑应备的素质。10月1日晚上,值班的编辑们一上班,就兴致勃勃地聊起白天游行、  相似文献   

2.
对于摄影记者而言,采访两会归来后,最大的难题恐怕就是如何挑选见报照片。所以,解剖挑选照片这个过程,或许要比照片见报的本身更富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事实上,从采编双方各自对照片的认知、解读和版面处理中,我们也确实能够看出许多新闻摄影采访以及新闻照片传播的理论问题。作为《工人日报》的一名摄影记者,自1993年我第一次上会至今,已是第8次采访两会。今年,我把在两会上每天拍摄的照片送到夜班后,又多用一点时间,就是在夜班看编辑们如何挑选我的照片。下面谈谈我在夜班看编辑们挑选照片的三次经过。“申纪兰代表的第52个‘三八’节”上…  相似文献   

3.
正全国夜班编辑走基层采访活动启动全国部分新闻单位夜班编辑走基层采访活动日前在贵阳市启动,81名来自全国各新闻单位的夜班编辑走进多彩贵州,开展为期10天的走基层采访活动。夜班编辑长期在一线工作,把守着新闻产品的最后一道关口,被公认是新闻界的"无名英雄"。中国记协组织此次走基层采访活动,旨在落实党和政府对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对夜班编辑身心健康的关心和爱护,为长期从事夜班编辑的一线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听到贺延光的名字,是因为一幅家喻户晓的照片《小平,您好!》。更多地了解贺延光,是在新闻摄影课上。看到他的新闻摄影图片《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胡锦涛与连战的历史性会见。  相似文献   

5.
《新闻与写作》的编辑:您好!我是一名业余的摄影爱好者,平时喜欢游山玩水,顺便拍些照片自赏。得知贵刊“来图求解”栏目为大家提供机会,交流摄影技术,特寄来照片,请专家指点。雾灵山是国家级自然保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1994,(5)
本书以访谈录或自述的形式记叙了我国近年来获奖或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新闻作品(包括新闻、标题、专栏、版面等)产生过程中编辑的构思与创作,其中不少是鲜为人知的新闻内幕。全书有精彩、独到的编辑见解,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书中涉及六十余个编例。如原人民日报总编辑李庄谈曾引起全国读者极大关注的报道《捂盖子的是谁?》是如何发表的;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李仁臣谈报道邓小平会见最后一批外宾的特写《难忘的时刻》的诞生记;人民日报主任编辑曹焕荣谈编发获奖照片《小平您好》的经过;原新华社北京分社负责人周鸿书谈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报…  相似文献   

7.
现在新闻单位缺少编辑,尤其是缺少夜班编辑。刚刚分配到报社、电台的大学生,多数希望当记者,不大愿当编辑。原因之一是他们对新闻工作的整个情况还不大了解。因为全面地介绍编辑工作——编辑是干什么的,怎样当好编辑,编辑在编辑部的地位和作用——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刘文峰是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生,在文汇报工作了二十多年,其中又主要是担任夜班编辑。他以多年工作经验写成的《编辑散论与编辑技巧》一书(吉  相似文献   

8.
报纸是办给人们看的。一张报纸,读者拿在手里,如果眼光停不下来,一翻而过,甚至根本不想多看,那还有什么效果?夜班编辑贯彻落实编委会的编辑思想,采用什么稿件,选用什么照片,放在什么位置,是要反复掂量的。所以,在夜班的岗位上,想得最多的是:在我们编辑的这张报纸上,国家大事要事、国际重要新闻、编辑部的重要言论,安排是否突出、得当;在所编辑的版面上,什么消息最“抓人”,什么照片最有吸引力,“亮点”在哪里?时刻不忘服务大局3月份的一个报道重点是“两会”,这是一场竞争激烈的战役性报道。“两会”期间,既充分报道…  相似文献   

9.
还在五十年代末期,上海市召开文教群英会的时候,我们就听说《新闻日报》有个编辑很有本事。1960年,《新闻日报》与《解放日报》合并,当时的市委领导就指定,合并后的《解放日报》第一版,由原《新闻日报》的第一版编辑来编,并且捎话给这个编辑:叫他放心大胆地干。这个编辑就是陆炳麟。他从1960年以来,一直是《解放日报》夜班编辑组组长、夜班编辑部主任,1982年开始担任副总编辑。他孜孜不倦、勤勤恳恳地连续做了30多年夜班,在《解  相似文献   

10.
尊敬的《新闻与写作》的编辑: 您好!我是贵刊的一名读者,这张照片是我去年夏天在人才招聘会上拍的。那时的我也是求职大军中的一份子,不知为什么直到现在我看到它心里仍会有些紧张与迷茫。  相似文献   

11.
夜班编辑是新闻稿件的"把关人",其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工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新闻的宣传效果、报纸的质量及读者的社会反应。要想做一名优秀的夜班编辑,除了吃苦耐劳,淡泊名利,甘于为他人做嫁衣裳外,还应该在把握以下几个"准确度"上下功夫,做到出新、出彩、不出错。  相似文献   

12.
凌鹤 《记者摇篮》2007,(7):18-18
党报的一、二版集中了当日最重要的新闻,也是一方党报特色风格的集中体现。在做过要闻二版白班编辑、夜班编辑,要闻一版夜班编辑后对要闻版面的深重内涵与使  相似文献   

13.
据《中华新闻报》报道:全国新闻界夜班编辑休养活动8月中下旬分别在黑龙江省镜泊湖、四川省九寨沟举办,受到了新闻界从业人员的广泛欢迎。参加活动的近80名夜班编辑来自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中央新闻单位。  相似文献   

14.
《新闻与写作》的编辑老师:您好!我是一名赛车类网站的工作人员。这是我在2005年参加北京金港国际赛车节——宝马方程式大赛时所摄。有一名16岁上海小男孩引起我的注意。他是当时最年轻的中国车手。这是他首次参加这一比赛,自然也备受中国媒体关注。这张照片就是赛前几分钟拍下的,请专家从体育新闻图片的角度给点评一下。  相似文献   

15.
作为“把关人”,编辑责任重大;作为要闻版编辑,责任更重大;作为要闻版夜班编辑,则时时有如履薄冰之感。有时夜班下来刚睡几个小时就被敲门声惊醒,这可不是一件很惬意的事.然而我就遇上这么一次。 1993年5月27日凌晨4时50分左右,吉林日报校对科长刘创敲开夜班编辑宿舍的门,问我:“照片安反了,怎么办?”“印了多少了?”“两三万份吧。”“停机。正过来。”他平静地问,我平静地答,他又平静地转身走去。但是,在这平静后面有多大的不平静: 因为,一、这要重新晒版,重新开机,试墨、调整……时间就是金钱,误了出版时间,许多读者不能当天看报不说,邮局还要对报社罚款:一个不小的数目。二、这张照片,我们俩已心照不宣地知道,是一张揭露问题的批评照片,弄不好可能成为被批评者与报社打官司的“证据”。要弄清原委,还得从头说起。吉林日报社南侧与长春市工人游泳馆相邻。4月末5月初,省体育彩票发行部门在游泳馆临街的院内发行150万元以摩托车、自行车等为奖品的奖券,高音刺叭、鞭炮声连连  相似文献   

16.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每个人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而新闻摄影,又是一项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劳动,它所生产的“产品”,也应该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不得不常常感叹,新闻照片为什么总是出现雷同、重复的东西?比如,在军事新闻摄影报道中,从老总到夜班值班主任,再到各版面编辑和图片编辑,都在感叹来稿中“围一圈人”、“举拳宣誓”、“黑板报前”、“敲锣打鼓”类的照片那么多,而且是那么惊人地相似。什么原因使得基层部队大量的新闻图片来稿都往这几条窄路上拥挤?  相似文献   

17.
亚运期间,顶夜班,难得去比赛现场,电视也看得不多。不过,每日览阅不少新闻照片,倒也别有洞天,补了观赛不多的缺憾。这次,亚运会新闻摄影,从总体上看是上了一个新台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有一批佳作问世。其二,若干家报纸破格用照片,用出了新水平。编辑选什么样的照片?新闻照片的“命运”,说到底,是掌握在编辑们的手里,尤其是负责版面的总编辑和夜班主编手里,往往是他们一言定终身。这“一言”,不是随口而出,而是言之有据,能道出个一二三来。开赛以后,我多次到新华社摄影部设在新闻中心的“大本营”,登门求片;也多次找一些摄影记者加  相似文献   

18.
经济摄影报道是当前新闻摄影的热点和难点。如何使这类照片吸引人,许多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下面我从一个版面编辑的角度,来谈谈对经济新闻摄影的看法。 首先是新闻,而不是“艺术品” 一张新闻照片,版面编辑是否采用,如何用,首先取决于它的新闻价值有多大。报纸是新闻纸,新闻版就更加强调新闻性。新闻就是新闻,新闻不是艺术。摄影记者的报道首先必须是新闻。没有—个新闻编辑用艺术摄影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摄影报道作品。摄影报道的“好看”,首先体现在照片较大的新闻性上,体现在照片较大的新闻价值上,而绝对不首先体现在简单意义上的照片的“美”上。那种把摄影记者的最高追求理解为应该是“艺术摄影家”的价值观,对摄影记者是有害的;当这种价值观被版面编辑接受并体现在报纸上的时候,报纸就会变得不伦不类了——由于版面上的照片比文字醒目,因此读者对照片新闻性的要求就更高,-旦照片不是新闻,版面编辑用得愈大,报纸就愈显得难看。 什么是“新闻”?这里无须做理论阐释。但我们应该时刻记住:读者看报先看什么?那些真正吸引读者的,大多是“新闻”——新闻照片的拍摄原则还是要从此入手。让读者拿起报纸,首先看你的照片!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与写作》的编辑:您好! 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现在是北京业余摄影爱好者协会会员,还是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摄影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希望通过我手中的镜头,真实反映社会现象,关注百姓生活。这张照片是我去年到张家口出差时,在路边一个街口抓拍的。当我看到眼前这幅画面时,有两点感触:一是反映环保问题,城市路边的垃圾随处可见;二是一些城市流浪者的生存现状令人担忧。当时因为是抓拍,匆忙中按下快门,我感觉这张照片在构图上不太理想,画面显得杂乱,我想借贵刊《来图求解》栏目,请教专家给  相似文献   

20.
最近,北京几家报纸的总编辑为自己的报纸连续写了若干篇新闻和通讯报道。报社领导写新闻,是新风,也是老传统,有助于鼓舞士气,带好新闻队伍。新闻单位有个好传统,当新闻“官”的不是光靠指挥,还得自己动手写稿编稿;对报社的领导不以官衔相称,而是直呼其姓或名,让人感到亲切和平等。记得当年自己刚参加新闻工作队伍时,常有这样情况,记者采写稿件回来,需配评论的,夜班总编辑当即在班上写出发排。编辑部门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编辑记者,都要练笔,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