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教育》2008,(3):55-55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关门弟子钱文忠开讲的《玄奘西游记》,在央视《百家讲坛》创收视新高。本书是在他《百家讲坛》的《玄奘西游记》讲稿基础上加以增补而成的,上下两册30万字。唐朝一代高僧曲折的身世、历经十七寒暑西行取经的经过,以及与印度交流学术、求法辩经的历程,被钱文忠讲得妙趣横生,文采飞扬,这中间还穿插着大唐、印度和西域各国的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2.
李冰  张建军 《班主任》2004,(10):23-24
《西游记》以瑰奇绚丽的想象为我们塑造了唐僧师徒4人历经千辛苦万求取真经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小野忍先生翻译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在第一卷摆有长文《(西游记)解说》,探讨了小说的结构、原文和作者。历经二十余年,研究成果日积月累,需要对《解说》作一补充。  相似文献   

4.
李萍 《小学语文》2009,(4):55-56
躺在爸爸妈妈的怀里,听“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的故事,一手握着自己做的或是买来的金箍棒,一手捧着《西游记》的连环画,已经成了我们许多人难以忘怀的童年印象。《西游记》是一部充满神奇色彩和虚幻意境的神魔小说,是一部深受儿童喜爱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神话,更是一部史诗,一个伟大作家书写的浪漫史诗。四百多年来,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征服了一国又一国的读者。  相似文献   

5.
《黄庭经》侧重述说了与人体之外的道教诸神体系相对应,在人体内部,包括在"黄庭"中,也存在着诸神体系,这就是"身神"。在宋元明时期内丹学越来越"火"的条件下,它逐步演变成了"丹书",并且逐渐演变成了茅山宗首要经典。《西游记》第一回中的有关描写,不仅是把《黄庭经》作为茅山宗首要经典看待的,而且也是把它作为茅山的独有标志来隐示的。这正是《西游记》第一回以之隐示最终定稿人居于茅山的关键原因。如果说,《西游记》所标"华阳洞天主人校",已经比较明显地暗示了《西游记》最终定稿人居于"华阳洞天"即江苏茅山,那么,《西游记》第一回对《黄庭经》的描写,则进一步暗示了它的最终定稿人居于江苏茅山。《西游记》第一回中的"菩提祖师"形象,也包含着"茅山宗"祖师陶弘景的若干"影像元素"。  相似文献   

6.
周舟 《读写月报》2023,(5):17-22
<正>【教材解读】《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孙悟空是其中塑造得最为成功、最受人欢迎的艺术形象之一。它本是孕育于天地间的一只灵猴,因忧虑生死而外出寻求长生不老之术,最终成为威震三界的齐天大圣,又因肆意妄为被压五指山下500余载,而后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修成正果。  相似文献   

7.
《黄庭经》侧重述说了与人体之外的道教诸神体系相对应,在人体内部,包括在"黄庭"中,也存在着诸神体系,这就是"身神"。在宋元明时期内丹学越来越"火"的条件下,它逐步演变成了"丹书",并且逐渐演变成了茅山宗首要经典。《西游记》第一回中的有关描写,不仅是把《黄庭经》作为茅山宗首要经典看待的,而且也是把它作为茅山的独有标志来隐示的。这正是《西游记》第一回以之隐示最终定稿人居于茅山的关键原因。如果说,《西游记》所标"华阳洞天主人校",已经比较明显地暗示了《西游记》最终定稿人居于"华阳洞天"即江苏茅山,那么,《西游记》第一回对《黄庭经》的描写,则进一步暗示了它的最终定稿人居于江苏茅山。《西游记》第一回中的"菩提祖师"形象,也包含着"茅山宗"祖师陶弘景的若干"影像元素"。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作为一部内蕴十分丰富的神话小说,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挖掘其价值与意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传统的写美女爱情的词句理解为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这种创造性的阅读方法及其得出的“三境界”结合,对我们重读《西游记》极具启迪意义。《西游记》表现出来的正是一种追求崇高理想,为之努力奋斗,历经艰险,终于到达胜利彼岸的精神与过程。  相似文献   

9.
说"白龙马"     
《西游记》中的白龙马是不为人所重视的,但在西天取经过程中却少不了这个配角。由于《西游记》中描写白龙马的篇幅不多,本文主要通过比较、引述的方法来分析白龙马的个性以及它在西天取经中的地位,以此说明白龙马这个形象在《西游记》中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0.
历经数千年的文明洗礼,蕴藏着丰富历史风貌和文化精髓的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璀璨夺目、光耀千古。它们不但丰富了人类的文明,记录着人类发展的足迹,而且滋润着人的思想,陶冶着人的道德操守。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站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全过程来看,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为人津津乐道。《西游记》中最鲜明的人物形象,莫过于作为主人公的师徒四人,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分工合作,历经磨难,最终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在这一过程中,四人性格迥异,行事风格大大不同,但从结果看,四人均取得了成功。阅读这部经典名著,感悟其中的成功之道,对于我们大有裨益。个人的成功,除了要靠坚定的信念外,还要有强大的个人能力。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因此,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成就一番事业十分重要。读经典名著,悟成功之道。广泛阅读对于提升思想感悟,取得人生成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神魔小说《西游记》,流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一直拥有最广泛的读者,赢得不同知识层次的人的喜悦,近年编成电视连续剧一再上演,轰动国内外,在许多国家兴起一股《西游记》热.然而《西游记》决非近年才传至国外的.早在元朝时,朝鲜舌官边暹、朴世华等十二人即辛勤致志奉敕编辑朝鲜古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其中收录了《西游记平话》中的片断,同吴承思《西游记》46回车迟国斗法情节相类似.在《朴通事谚解》中,“孙行者”、“西天取经去时节”、“逢多少恶物刁蹶”三处小注下解释《西游记平话》中  相似文献   

13.
《西游补》是一部瑰丽、奇特的神魔小说。它接《西游记》“三调芭蕉扇”唐僧等四人过火焰山之后,写了孙悟空化缘途中为鲭鱼精幻造的青青世界所迷的故事。最后又与《西游记》第62回唐僧金光寺扫塔接衔。小说虽然在形式上是给《西游记》补上这么一段故事,但其实质内容和原著已无甚关系,它是一部独立的完整的著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艺术表现手法进行深入的探讨。作者立足原著及其诞生的时代思潮的背景当中,追本求源,饶有新意。认为:原著作者“因理设象”《西游记》中一个个形象不是某种类型的人,而是人所共有的某种“人性”的表现;另外,《西游记》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借鉴了传统诗词书画艺术的表现技巧。讲韵味、讲神似、讲意在言外,它给予人的是一种蕴藉含蓄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被誉为我国的四大名著,它以奇幻的题材开辟了我国小说的一个门类,它的魅力不仅在国内无人能敌,甚至远播东洋邻国。以《西游记》为框架创作的《最游记》虽然在形式上把《西游记》仿照了个十成十,可  相似文献   

16.
<正>我们来看看古典四大名著都是如何对人物进行描写的:《三国演义》写人是在一次次的权谋较量中,《西游记》写人是在一程程的降妖伏魔中,《水浒传》写人是在一场场的江湖争斗中。但此中人物历经的事件,不论是惊心动魄还是荡气回肠,都与现今的岁月静好生活搭不上边。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历数百年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是一部极具生命力且传播极广的中国古代小说名著。该著能在后世如此盛传,这不仅在于其自身所拥有的文学、文化价值,而且也得力于后世多渠道的传播。具体说来,《西游记》是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历代的读者和研究者;而历代的学者和文化人对于它的重视、研究和传播,又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使其人物故事能伴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与世同在,使其西游精神能与日月同辉,并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为文化的进步、民族的复兴、国家的繁荣富强而顽强拼搏、排除万难,且对当今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继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作者在豆瓣网站以每周一篇的速度,坚持半年有余,洋洋几万余字,娓娓地道出《西游记》中众人物的性格命运.加之作者常年居住在北美,身处西方文化圈,这些特点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八卦西游记》中:从东海龙王逆子小鼍龙说到西方校园枪击案中的叛逆青年;从中国性别比例失调联想到《西游记》中师徒4人在女儿国的奇遇。本书用了十几篇的篇幅把《西游记》的人物剖析得新颖独特.更是激发了众多不同年龄的读者重新找来《西游记》拜读。  相似文献   

19.
丝绸之路《西游记》部分故事情节原型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唐玄奘取经到《西游记》问世,故事演变历经三个阶段约800年历史,取经人物由少到多,取经故事由简单到复杂.但因《西游记》故事本属虚构,正史、方志无所稽考,所以其原型故事只可能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播于民间.其中一部分故事基于玄奘取经的真人真事而又作了传奇化处理,另一部分故事则有可能出现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产生后、《西游记》问世前.这类故事应是《西游记》部分情节的故事原型,而且多来自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20.
钟言 《师道》2003,(9):37-37
古典小说《西游记》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都甘拜唐僧为师,而且虔诚地跟随唐僧到西天去取经,一路上保护师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有个小朋友曾问:唐僧凭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