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九三八年一月的武汉,实际上是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和太原失陷后的全国抗战中心。国民党政府当时名义上已迂都重庆,但许多政府机关乃至军事指挥机构都集中于此,大公报、扫荡报、武汉日报和邹韬奋同志主编的抵抗三日刊也在当地出版。从北方和长江下游逃难来的人,由川、滇、黔、两广等地开赴前线的军队都经过此地,造成当地流动人口激增,呈现一派战时繁忙纷乱的景象。新华日报原来在南京筹备出版。当时党中央派叶剑英同志和秦邦宪(博古)同志驻南京,成立八路军办事处。由于南京于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失守,新华日报筹备出版的工作不得不转移到武汉进行。我在一九三八年一月初从西北战场到达武汉,大公报范长江同志约我作长谈。他告诉我  相似文献   

2.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党报。它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独特的一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它特有的艰辛经历与斗争业迹。直到今天,所有的“新华日报人”每逢回忆斗争往事的时候,总是由衷地深深怀念许多令人尊敬的领导同志,其中包括我们的熊瑾玎同志,他们的名字,与新华日报是永远紧密联结在一起的。熊瑾玎同志是新华日报的创办人之一,是报社的总经理。他同当年许多老同志一起,为建立、巩固和发展党的这个宣  相似文献   

3.
邓拓同志是党的新闻战线上的一位卓越的领导人,笔走龙蛇,文论纵横,二十几年如一日。在战争年代的晋察冀日报,我曾经有幸在他直接领导下工作过三年。当时我刚到报社,对于办报完全是外行。三年中间,邓拓同志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使我受益良多。邓拓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年了,但飞驰的岁月却卷不走他的优秀品格在我心头留下的印记;每当和报社同志们一起忆起有关他的往事,反觉得更加鲜  相似文献   

4.
邓拓同志是党的新闻战线上的一位卓越的领导人,笔走龙蛇,文论纵横,二十几年如一日.在战争年代的晋察冀日报,我曾经有幸在他直接领导下工作过三年。当时我刚到报社,对于办报完全是外行。三年中间,邓拓同志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使我受益良多。邓拓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年了,但飞驰的岁月  相似文献   

5.
我第一次见到徐伯昕同志,是在1935年2月。我当时是《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和生活书店的一些出版物的小读者,受到这些书刊的影响,我开始关心灾难深重的祖国命运,政治上逐渐有所觉醒,憧憬着一个书店工作环境来充实自己。恰巧那时候生活书店登报招考练习生,我就下决心报名去试试。笔试是在上海环龙路中华职业教育社二楼进行的,我是很多年龄相仿青年中应试的一个。不久,书店通知我面试,接待我面试的就是徐伯昕同  相似文献   

6.
潘念慈,男。1918年11月出生在綦江县万兴乡太公山万家坝(现属古南镇)。其父亲潘志寰是上世纪20年代的中共地下党员。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潘念慈继承父亲的遗志,于1938年7月经重庆、成都、西安,奔向延安,参加了八路军。同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先后在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旬邑镇分校、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先后在中央医院任指导员。管理科副科长、总务处长,第一后方医院办公室主任、副院长、院长。  相似文献   

7.
小时候因为看过一部《蓝色的档案》电影,17年前,不知“档案”一词为何物的我,升学时毅然选择了常州轻工业学校“档案管理”专业。  相似文献   

8.
9.
1955年3月,我从新华总社调到俄文友好报工作。当时友好报正在筹备创刊,我们聘请的苏联专家奥柯洛柯夫等已经到达编辑部。我能够一开始就和苏联同志一起工作,直接向他们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的先进经验,感到非常幸运。但是两年七个月过去了,我究竟向他们学到了一些什么呢?这需要很好的总结。现在,当着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来临的时候,我不想多谈什么总结,而宁愿回顾一下我们之间的友谊和亲密合作,这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这是顺理成章的《新华日报》创刊于武汉,成长于重庆,而创刊前的筹备工作,则是从南京开始的。一九三七年七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以周恩来同志为首,有叶剑英等同志参加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来到南京,遵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和国民党政府谈判共同抗日问题。那时,党中央就决定在南京出版《新华日报》——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党报。几经谈判,国民党政府被迫同意。然而计划着手筹备未久,上海,南京相继沦陷,使报纸在南京出版的  相似文献   

11.
此文为1927年美国《亚洲》杂志上所刊登文章的译文。原文作者A.C.麦凯是一位当年曾在中国从事木材贸易的美国公司职员,他和他的同事及中国助手们在福建某地户外作业时,  相似文献   

12.
五十年前在上海编辑出版的生活周刊,行销海外十几个国家;最高时的发行数量达十几万份,比当时发行数量最大的申报还高出好多倍。主编韬奋的名字,为人人所敬爱。我是一九三○年,应生活周刊公开招考练习生,经过写自荐信报名被录取的一个农村青年。当时应考的有三、四百人,一共录取了王泰来(后改名泰雷)、杜国钧、王永德和我四个人;我被分派在编辑部做练习生。我在生活时间不长,到一九三二年离开,正值生活五卷到七卷出版的一段时间,是生活的全盛时期,现就我回忆所及,记述如下: 生活周刊创刊于一九二五年(民国十  相似文献   

13.
学习焦裕禄同志的光辉事迹,我受到了一次巨大的活的毛泽东思想的教育。焦裕禄同志真正不愧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好榜样。焦裕禄同志心中只有党,只有人民,没有半点私心杂念。他以党的事业为生命,以人民的利益为生命。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为党为人民工作,就是他生活的唯一目的。平时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生命危在旦夕,他所思所想的,仍然是兰考人民的命运。他为党为人民战斗到死,操劳到死。他“掏尽红心为人民”,在他身上闪现着我们共产党人最高尚的品德。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将永远象焦裕禄同志那样,活学活用毛  相似文献   

14.
当我们欢庆新疆日报创刊十周年的时候,我们深深地为新疆日报十年来的巨大成就和各民族工作人员的互助协作的兄弟情谊所鼓舞。我们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蒙古文版的新疆日报,同样作为党的有力的武器,十年来在新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战线上,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线,正确地向各族人民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了组织、鼓舞、激励、批判和推动的作用。十年来,我们汉文、维文、哈文、蒙文版的报纸,随着自治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变化。仅就维、哈、蒙文版来说,维文版已由四个版变成了今日  相似文献   

15.
新华日报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发行的党的机关报。它始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开始,终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彻底破裂。我曾三次参加新华日报的工作。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停止了对红军的进攻,结束了十年内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件后,我党中央  相似文献   

16.
《音乐漂流瓶》终于放到了我的桌面上.一年前,它只是个选题,再以前,则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相似文献   

17.
杨丽娟 《出版参考》2007,(11S):19-19
“音乐漂流瓶”终于放到了我的桌面上。一年前,它只是个选题,再以前,则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新华日报原是抗日战争时期找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创办的唯一公开发行的报纸。毛泽东同志一直十分重视和关心这张报纸,特别是南京解放后,曾三次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头,勉励新华日报的工作人员办好这张具有光荣传统的党报。新华日报在南京的出版,是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关怀下得以实现的。早在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后,党中央就提出在南京出版新华日报的计划,但未能实现。尔后,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不久武汉沦陷,又于同年10月25日在重庆继续出版。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决定将新华日报总馆迁往上海,在南京出版新华日报晚刊,重庆的新华  相似文献   

19.
我有幸曾和在文坛、出版界久负盛名的赵家璧同志有过好几年的同事关系,他的认真细致、开拓创新的工作精神和热情诚恳的为人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全面公私合营的前两年,赵家璧先生主动把他经营多年的晨光出版公司合并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相似文献   

20.
在艰苦斗争的日子里——回忆重庆新华日报的副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华日报》創刊于1938年1月11日,到今年1月正是二十五周年。从《新华日报》在武汉創刊之日起,我就是一个热心的讀者;在国民党统治区艰苦的革命斗爭中,一直从党报接受到亲切的指导和教育。后来到重庆,在1943—1944年和1946年,有幸得以两次参加《新华日报》的副刊编輯工作。回想起抗日战爭胜利前后那風云激变的日子里在《新华日报》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