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息源探源     
本文认为,消息源的使用必须遵循信用评估、诚实、透明、多源核实和准确归属五原则;对匿名消息源的使用应加倍谨慎;对匿名消息源的保护,需要从职业道德和法律两方面做更多的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2.
陈娟  林子沛 《新闻界》2020,(4):65-75,92
匿名消息源的使用容易造成不实新闻与虚假报道的泛滥,但在特殊情况下媒体又不得不采取匿名方式处理,以保证爆料人的安全与信源的持续性,匿名消息源的使用“张力”成为各方考量的重要平衡点。以美国《纽约时报》为例,本文对其匿名消息源的使用规范历程进行梳理,重点分析“公共编辑”与“西格委员会”两大约束制度对匿名消息源的规范作用,希望能为我国匿名消息源的使用规范做出参考。  相似文献   

3.
邓婧 《新闻世界》2012,(6):200-201
本文以《证券时报》为例,对该报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报道进行随机抽样作为样本,探讨当前我国证券类新闻报道模糊消息源的使用问题,剖析造成模糊消息源滥用的原因,分析证券类报纸要采取何种措施,才能避免滥用模糊消息源,让证券类报道内容更加真实、信息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4.
消息源在新闻报道中处于重要地位,在新闻批评里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新闻批评的一些特点,以及对所批评对象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有一些报道为了保护消息源将其匿名。这种特殊使用也会导致一些问题,记者在处理时应进行更加全面的考虑。  相似文献   

5.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新闻单位争发独家新闻。一些匿名消息源已经成为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重要的线索提供者。然而,正因为其“匿名”。一旦遇到新闻侵权官司。在法庭要求提供证人证言的情况下。匿名消息源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本文立足于当前中国众多涉及匿名消息源的新闻侵权官司,尤其是对两起案例的研究。分析媒体在此类侵权案中屡屡败诉的原因.同时对匿名消息源的保护提出四点司法建议:摒弃实践操作中举证责任不明的现状。明确举证侵权责任的四个要件,将证明责任与主张责任严格区分:对侵权行为的认定明确“基本属实”标准.并将“实际的恶意”纳入我国的法制原则:采用西方国家的“免证特权”。或对有关匿名消息源证据不公开举证;将新闻侵权官司管辖权移至中级人民法院,实行级别管辖。  相似文献   

6.
安焱家 《新闻世界》2014,(10):163-165
消息来源对于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机构来说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匿名消息来源虽然能够揭幕一些不为人知的轰动性信息,但同时也容易引起法律纠纷,甚至会是虚假新闻的温床。在美国,记者拥有的拒绝透露消息来源的特权与司法公正之间的争论由来已久,本文通过典型案例—"特工门"事件探讨消息源保护和司法公正之争思潮的演进,梳理争论双方的观点和依据,并介绍其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北京日报》、《京华时报》、《深圳特区报》和《晶报》为样本,探讨我国报纸微博消息源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报纸属性会影响微博消息源的使用频率,但这一假设的效应量很小;新闻发生地会显著影响到微博消息源的使用频率;报道的软硬之别与微博消息源的使用频率之间也有显著相关性。在丰富消息源研究的同时,本文某种意义上显现的是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中遭遇新媒体时所采用的大致策略与运作规律,如,边缘突破,从边缘化、正当化到常规化。  相似文献   

8.
如何处理与消息来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最为宝贵的资源是拥有可靠准 确的消息来源,这些消息来源能够提供记者重要且新鲜的内幕信息。记者在这些消息来源提供的新闻素材的基础上,再通过自己对资料的整合处理而完成一篇报道。随着中国新闻媒体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媒介竞争日趋激烈,拥有可靠的独家消息来源对于新闻媒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洋 《新闻与写作》2023,(6):97-106
基于对中国媒体国际新闻生产现状的调研,研究发现记者的社会网络、语言能力和传播技术共同塑造了国际消息源的分布结构,使得不同群体在国际报道中的能见度存在差异。记者根据自身社群的信念,审慎地调适与不同类型国际消息源的互动模式,一方面难以摆脱对精英消息源的依赖,另一方面会带着反思意识搜集更多元群体的声音。各类消息源的话语经过新闻职业规范、叙事文体、组织常规和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多重过滤后呈现在国际报道中,成为国内受众了解异国景象的知识来源。  相似文献   

10.
对于记来说,每次新闻的发生他们都在现场是不太可能的。同时,许多消息也不是记自己通过努力就能采访到的。因此,媒体和记往往只能依靠消息来源来为他们提供线索和各种背景材料。这就涉及到了新闻来源的真实性的问题了。为此,我国许多媒体也制订了一些内部规范,如新华社制订的《关于确保新闻报道真实性的七条规定》就要求,  相似文献   

11.
犯罪新闻,是对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触犯刑法应受到刑法处罚的犯罪行为,及其相关现象和事实的报道。这些犯罪行为往往由于过程曲折,或由于记者笔下刻意渲染,而成为各种新闻媒介上最受读者关注的内容之一。时下媒体在犯罪新闻报道中,似乎对"受害者""关怀"最多,往往在涉及他们的报道中会主动采取匿名方式。事实上,对其他的"涉案人员"的报道,应该采用实名还是匿名,这其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讨论。犯罪的实施人员实名匿名与司法程序——犯罪的实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主要以新闻从业者对于"重庆大巴车落水事件"的系列报道为例,通过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等探析了当今消息源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的可用性和适用性,并提出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从业者应借助新技术拓宽消息来源渠道、加强对消息源可靠性的甄别以及打破地缘及社会限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华盛顿邮报》关于“水门事件”的追踪报道对于美国新闻报道使用匿名消息来源的做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结合史实分析匿名消息来源的使用和记者独立性之间存在的冲突,并在研究分析目前美国主流新闻操作规范的基础上,提出化解冲突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新闻学教科书都会指出.披露被采访者的真实姓名.对于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防止记者弄虚作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几类人可以被豁免:未成年人.陪审员、生命可能受到威胁的证人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陈勇 《新闻记者》2004,(8):28-28
消息来源是新闻媒体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西方新闻界有一句行话:没有一个记者能超出他的消息来源,记者提供的新闻的质量取决于消息来源的质量。如果媒体拥有广泛而强大的消息来源,无疑能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拔得头筹。但如果对消息来源使用和处理不当,也会惹来无穷的麻烦。因为事实性差错大多发生  相似文献   

18.
《记者摇篮》2006,(5):52-52
1.“踏访”式由头要“踏”出新东西来所谓“踏访”式由头,是记者或通讯员深入到现场,通过观察后写成的新闻由头。利用这种方式要注意,记者或通讯员一定要善于发现新的事实。不要把那些与要报道的事实无联系的事来作为新闻由头。2.少用“了解到”式由头所谓“了解到”式由头,就是记者或通讯员把自己到某个部门、某个单位去了解情况的事作为新闻由头。如果说这种方法值得推广的话,那么,记者和通讯员无须再紧张了,可以不急不忙,随便什么时候什么单位去采访都可以写出“新鲜”的新闻来,甚至还可以写出“昨日”新闻来。然而,这种方法也不是不能用…  相似文献   

19.
20.
袁治强 《新闻知识》2001,(10):49-50
我们常讲,新闻要真实,要可信,应该说,新闻的真实与可信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表达的本是统一问题的两个不同层面。新闻真实,指的是新闻报道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可信,则是指新闻发布后读者对它的信任度,按理说,真实的新闻应当是可信的,但实际中却并非如此,有些真实的新闻,读者却对其产生怀疑,这里面也包括大量的正面报道。比如:我们从正面大量地介绍一些工作做法和成绩,相当多的读者对这些正面报道的可信度大打折扣,有的甚至不感兴趣,要么看一下标题,要么根本不看,这除了与可读性和写法、编排不活难以激起读者的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