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代创作美学告诉我们.文学作品拉开描写主体在常态和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和行动的差距.造成审美感受的落差.即艺术反差.往往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和发人深思的启发性。令人称奇的是桐城派第一人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竞如此生动地体现了今人所说的这一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2.
<正>清代文学家方苞在文学创作上,倡言"义法",尤为讲究剪裁取舍,对人物传记,更强调去粗取精,舍其"末迹",著其大节,以精当的材料,表现人物主要的精神品格。他在《与孙以宁书》中提出了:"晰于文律者,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的创作主张,也就是为文要善于剪裁,精于取舍,突出中心,抓住人物精神的闪光点。方苞的观点对文学创作很有指导意义,他在自己  相似文献   

3.
《左忠毅公逸事》是清朝初年桐城派古文家方苞的一篇著名文章.它记述明朝末年东林党成员左光斗的生前逸事.所谓逸事,就是正史所未收所未载,世人所不大知道的事迹.但这些事迹,又很足以表现其人的性格、品德、情操和业迹的,而不是一般的平庸的无足轻重的琐事.  相似文献   

4.
在写作意图确定之后,作者总是要对基本素材作精当巧妙的剪裁。因为这既是体现写作意图的需要,也是使文章结构和诣统一的需要。斯蒂芬生甚至说,文学是“剪裁的艺术”。正因为如此,历来的文章大家在构筑作品时,都费尽心力在剪裁上苦下功夫。清代文学家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就为我们提供了精妙  相似文献   

5.
《左忠毅公逸事》是高中第四册的新选教材。作者方苞,是清代著名的桐城派散文作家。这篇作品记叙了明万历进士左光斗的生前逸事,赞扬了他不畏权贵,置个人生死荣辱于不顾,以浩然正气与阉党魏忠贤之流进行坚决斗争的精神和高尚情操,同时,也表现了左光斗与史可法之间的深厚情谊。突出了左光斗的知人卓识。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因弹劾魏阉三十二斩罪,被陷下狱,死于牢中。忠毅是他死后的  相似文献   

6.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选录明末名臣左光斗、史可法师生事迹,裨补正文本传之不足,诚为“义、法”一统之散文精品。然“逸事”之前因后果、时间地点,或则失之明晰,或则偶见舛误。今就时文未行涉及处,参诸有关史料补苴如次:一、天启元年(1621年)冬,左光斗萧寺识...  相似文献   

7.
<正>《左忠毅公逸事》的作者方苞(1668—1749),清初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五年进士。康熙五十年他的同乡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发。方苞曾为《南山集》作序,并保存书版,被牵连下狱。经人营救,免死,被编入汉军旗为奴。由于能文,以奴隶身分在皇宫南书房当差。雍正元年特赦,解除奴籍,从后宫至内阁学士、礼部侍郎。  相似文献   

8.
《左忠毅公逸事》是清代桐城派创始人之一的方苞在政治迫害和实际生活的体验中,继《获中杂记》之后写出的优秀作品之一。学习这篇文章,不论从思想立意或表达上,我们都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随事主体,贵乎精要”。《左忠毅公逸事》一文,恰恰具备这种特点。  相似文献   

9.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设计安徽/潘峰《左忠毅公逸事》一文,重点是理解“野史”类文章选材特点,把握主旨;难点是一组近义词的区分。对此我设计了如下教案:一、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史公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从体裁上看是纪传体,一般用翔实的史事全面叙述人物生...  相似文献   

10.
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全文仅五百余字,然而读完以后,左光斗的音容笑貌即清楚地呈现在眼前。文章有如此感人的艺术效果,这和作者采用了独特的刻划人物的艺术手法有很大的关系。一、选择特定的角度,撷取典型的素材,从一个侧面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左光斗是明朝重臣,又是与阄党针锋相对作斗争的耿介忠烈之士。可写的书迹很多。但作者没有涉  相似文献   

11.
在高中语文第四册中《左忠毅公逸事》一文的注解①里,编者将“逸事”注为“散失没有流传的事迹。”我以为此说极为不周。既然是“散失”且“没有流传”的事迹,那  相似文献   

12.
五年制小学高中语文课本(以下简称“课本”)第四册重新选入的《左忠毅公逸事》是清代散文大家、桐城派开山祖方苞最有代表性的一篇记叙文。近年来有些散文选本子不选《逸事》,另选其《狱中杂记》等,可能是考虑到文中涉及到史可法镇压张献忠农民起义军一事。其实,这是那时许多文学作品,包括很进步的作品都有的“常见病”、“多发病”,应予指出,却无足为怪;史可法其人,《逸事》其文,虽有这样的缺点毛病,然而瑕不掩瑜,人物自有其进步的历史作用在,文章自有其深邃精美的主体在。选录《逸事》的本子较多,注释、讲解较详;笔者视野狭小,知识浅陋,仅就所见,补注数词,介绍一点情况,并就主题思想的不同讲法,谈些谬见,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13.
师:大家预习课了吗? 生(参差不齐):预习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这篇课文记述了左光斗的几则逸遗闻,一方面通过语言、行动和肖像的描写表现他的为人,另一方面又以史可法作陪衬,进一步突出他的精神面貌。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除就思想内容提出问题外,还就古汉语知识编写了两道练习题,一道是关于句子成份的,一道是关于介词和介宾词组的。由于介宾词组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固定。加之介词后边的宾语有时又可省略,这与现代汉语有—定区别,所以,后一道题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据此,本课的教学目的可确定为:一、学习左光斗为国家选拔人才,以国事为重,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并剖析课文中的消极因素;二、理解陪衬的特点和作用;三、掌握文言文中有关介词和介宾词组的知识,了解介宾词组的用法和同一介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二、疑难词句补说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目的一、通过对左光斗的语言、行动和肖像描写的分析,学习左光斗不计个人生死得失,顽强地跟黑暗势力作斗争,以国事为重的精神;学习他重视人才,热情关怀和严肃教育人才的精神。并适当说明封建士大夫的阶级局限性。二、通过课文段落层次  相似文献   

16.
《左忠毅公逸事》初看起来,文字平自如话,写作上也没有什么独特之处,加上又是自读课文,极易被教师、学生忽略过去。但如果我们用心去分析、体会、领悟,就会发现《左》中三美,美不胜收。其美的特色表现  相似文献   

17.
高二语文新教材《左忠毅公逸事》,选自《方望溪先生全集》,是清初桐城派鼻祖方苞的作品。左忠毅公(1575-1625),名光斗,字遗直,明安庆桐城人。忠毅是他的谥号,公是对他的尊称。万历中与杨涟同举进士。任御史时,“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辇下(京城)震悚”。(见《明史》)后又办理屯田,在北方兴修水利,提倡种稻。天启四年(1624年),任左佥都御史。杨涟弹劾魏忠贤,他参与其事,又亲劾魏忠贤三十二斩罪。次年与杨涟同遭诬陷,死于狱中。弘光帝时追谥为“忠毅”。逸事,是指散失而没有流传的事迹。一般地说,记叙  相似文献   

18.
马志伦 《学语文》2012,(3):23-24
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是他记事类文章中的精品。全文寓情于事,以形传神,和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的写法类似;又以左光斗和史可法师生之间的互衬,凸显人物的光辉形象,这又和韩愈《张中丞传后序》的写法相仿。  相似文献   

19.
所谓“义”即“言之有物”;法即“言之有序”。“义”即内容,“法”即形式,内容与形式必须统一,“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这就是桐城派散文的理论基础。方苞的散文《左忠毅公逸事》真正体现了桐城派行文讲究“义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左忠毅公逸事》的作者是桐城派的领袖方苞。方苞在清朝文坛上,曾领一派风骚,他描写山水景物、记叙人物逸事的小品,清新有致,很有生气。《左忠毅公逸事》就是十分出色的一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