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小学自然课改为科学课。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是在动手、动脑“做科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不仅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而且着重对每一个人科学素养、科学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做科学”、“懂科学”,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读科学”、“听科学”、“记科学”、“看科学”、“背科学”。五年级九册第二课《沸腾》一课,大纲对教学目标是这样要求的:知识———要求学生知道沸腾是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下迅速变成水蒸气的现象,知道沸腾与蒸…  相似文献   

2.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新教材取代了旧教材,原小学《自然》也改成了小学《科学》。从《自然》到《科学》,不仅是课程名称的变化,还包含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发展。《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最终目标是"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相似文献   

3.
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在此次课改中.我国首次为中小学生设计了科学课。其中.小学科学从三年级起始至六年级,中学科学从七年级至九年级,在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中的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可见,中小学的科学课程对于未成年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高度统一的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对学生来说,大风、雷雨天,打着雨伞或穿着雨衣去上学,  相似文献   

5.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积极性,教师如何有效教学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某小学五年级《地球内部有什么》课程教学观摩,就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反思,以期提高科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了解小学科学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本文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和《小学自然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作一比较。 一、学科性质任务的比较 《大纲》指出:“自然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  相似文献   

7.
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科学课程(7~9年级)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入门课程.……科学课程将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8.
<正>《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科学课程内容中。本文以《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谈谈笔者在执教此课时是如何从上述四个层面落实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的。  相似文献   

9.
新颁布的《(3-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与以往的小学自然教学《大纲》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科学课程标准》借鉴了国外关于科学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培养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做出一系列的规定,力图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强调这门学科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发和实验,是我国教育发展史和课程改革史上的一个创举,是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科学课程标准》在多方面体现出了它的特点:以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扭转了我国长期以来科学教育目标的偏向;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本质,揭示了科学教育最关键的核心要素;科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凸显了我国中学科学教育中的公正和公平,突出了科学教育以"学生为本"的观点;以培养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为基点,实践了科学课程的整合设计;重视对学生今后有发展意义的基础知识的选取,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与此同时,对《科学课程标准》实施中的困难和障碍做出了分析,对进一步的修改提出了个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徐诚  万乃萍 《成才之路》2013,(33):81-81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句话揭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而学生的科学思维则是科学素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科学思维是什么?孩子的思维是怎样的呢?我们又可以如何发展孩子的科学思维呢?  相似文献   

12.
<正>《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提到:"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觉、自主学习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不应只局限在科学课本上有限的内容里,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农村地区应该充分利用好身边有利的自然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我国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以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生长》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自己》的第二课时。在备课时,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明确指导思想《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而,我们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6,(10):165-166
要想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小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首要任务就是改变学校、家长重知识传授,轻自主探究的思想。《科学》课程教师应提高自身素养,因地制宜地开发《科学》课程素材资源,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加强对《科学》课程的重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6.
2001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3-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向全国公布,并于2001年9月在全国部分实验区试行。下面,本人把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的认识和体会,简述如下。 一、课程性质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许多好处,如人们离不开的工具——计算机,家庭使用的电视、冰箱、电话等等。科学技术带来的影响,孩子们从小就能感受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有一批又一批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使他们受到良好的科学教育,意义十分重大。世界众多的国家都在小学开设了科学课,而且不断地进行改革。我国也不例外,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也进行了课程改革,把原来的《自然》课改为《科学》课,在小学3-6年级开设,课时共10节(比原来从一年级开设自然课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小学《自然》和初中《生物》课程调整为《科学》课程,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宗旨,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最终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得到培养和发展。而信息素养作为科学素养内容之一,对学生学习方法、科学态度及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论社会信息化程度还是课程改革,都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不仅是学科名称的改变,也反映了教学内容、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培养目标、评价体系等一系列变革。科学探…  相似文献   

18.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教育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应根据《标准》能动地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主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国家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也已经公布:从小学三年级到九年级增设了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等在内的综合实践课程。可见,在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把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重要的有机构成部分。这无疑会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培养学生的创…  相似文献   

19.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的课程改革要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相似文献   

20.
现行的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不仅保留了原来的自然与劳动课的内容,而且增加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环境保护教育等内容,其教学目的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充分体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要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