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 一、引言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 这似乎是不值一提的问题,在学界却是多年未了的公案。现存《西游记》最早版本: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上,就只署有“华阳洞天主人校”,而无有“吴承恩”字样。尔后万历三十一年(1603)闽建书林扬闽斋本,天启年间“李卓吾”先生批评本也都如此。说明《西游记》问世之初,其作者名氏就被隐去,而留待后人考察。清初有汪象旭评本(《西游记证道书》),“始冠以虞集序,以为(此书)为邱长春作”,以后所刻诸本人云亦云,致使《西游记》的著作权  相似文献   

2.
针对近年来学术界否定吴承恩力主丘处机麾下全真道徒为百回本《西游记》最早作者的观点,作者从道教与《西游记》、茅山与《西游记》、虞集序真伪与《西游记》等关系正本清源,驳斥胡义成等立论暨论据的错误,指出百回本《西游记》最早作者绝不是丘处机麾下的全真道徒。  相似文献   

3.
猪八戒形象新解——《西游记》新论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用神话—原型批评的方法,从新角度对《西游记》中的猪八戒进行重新认识,以挖掘出潜含在这一形象中的文化内涵。首先从《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入手,考察了猪八戒形象的产生,阐述了吴承恩对猪八戒形象的独特艺术创造。其次又追根溯源,探讨了猪八戒形象的历史演化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原型意义,指出猪八戒象征着人类的贪欲:食欲与色欲。最后联系吴承恩的身世遭际及创作个性,分析了猪八戒形象的喜剧意识,以及在这一形象中所映射出的作家本人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不同版本作者对《圣教序》内容的窜改中,论述到诸多改动的来龙去脉,共涉及到吴承恩是否为最后百回本《西游记》作者,以及《西游记》方言研究等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西游记》的作者为吴承恩一说,虽由来已久,但这是错误的。明代刊本的《西游记》有“华阳洞天主人校”的三个本子,均未注明作者姓名。《淮安府志》中可以见到吴承恩著述《西游记》之名,但仅仅记载着“西游记”三个字,关于内容,版本等一概缺漏。到了近代,人们只知道《西游记》小说的清刊本,有些学者们便含糊地认定清刊繁本为吴承恩本,使人们陷入了一种《西游记》小说本来就署有吴承恩姓名的错觉之中。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亦表明自己的人才观。其中孙悟空的形象集中反映了作者呼唤英雄、企盼人才的鲜明人才意识;猪八戒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知人善用,以使人尽其才的思想;而沙僧的形象则折射出作者对埋头苦干人物的褒扬和肯定。这三个方面的综合,比较全面地表现了吴承恩的人才观。而这种人才观是积极的,进步的,明显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现代《西游记》研究发轫于“五四”初期,鲁迅、胡适等新文化大师筚路蓝缕,奋力开拓,除了论定《西游记》百回本小说的作者为吴承恩,还对作品本事的历史渊源、人物原型、思想与艺术特征、八十一难的历史依据以及其中的文化象征内涵作了全面考评,有力地推动了《西游记》研究汇入现代学术的进程。不过,其时文献资料相对薄弱,历代文本搜罗未全,故而研究亦很难深入,且难免存在一些疏漏错失。正如鲁迅当年感  相似文献   

8.
广西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文本是壮族重要的文化典籍,其核心故事改编自汉文百回本《西游记》的前七回内容,即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相关情节。与百回本《西游记》相比,两者均以全知视角为叙述角度,但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古壮字《西游记》属于民间口头文学,是五言句式的叙述长诗,讲究押腰脚韵和腰韵。在改编与重组百回本《西游记》的过程中,壮族民间歌师删减了原著在散文叙事中穿插的韵文,并融入壮族的文化习俗以及传统道德观念。古壮字《西游记》文本的整理价值与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丰富壮汉民族文学交流的研究资料,传承保护壮族语言文字以及增强壮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的作者是谁?其真正的创作意图是什么?从明未到今天,始终存在着争议。吴承恩作为《西游记》的作者被写进文学史,而今天学者们相继提出的质疑,也足以引起学术界的思考。《西游记》作者是谁,古来有三说:一日邱处机,二日吴承恩.三日无名氏。前两者是问题争论的焦点,本文就以前二者为论。《西游记》的创作意图,古来说法有三:一日神怪小说,二日劝善之作,三日金丹证道。本文以后说为是,并详释其真。一、《西游记》作者不是吴承恩说吴承恩者.始于清初学者吴玉措.以后有阮葵生、丁晏、陆以祖等,到了近代亦有一批文人学者…  相似文献   

10.
吴承恩绝对不是《西游记》百回本小说的作者;“美猴王”的出处在于《易经·坤文言》“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中的“美在其中”四字;孙悟空不是什么造应英雄,而是人类心灵最完美的象征;《西游记》的文化原型是道教全真道经典《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唐僧八十一难的文化原型是道教南宗清修派创始人石泰的八十一章五亩绝句《还源篇》;《西游记》的主题不是讽刺与幽默,而是通过文学艺术的手法来表现全真道三教合一、性命双修的教义;《西游记》不是神魔小说、童话小说,而是世界文学史上惟一的一部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  相似文献   

11.
朱有燉系明初杂剧大家,曹雪芹以《红楼梦》名世。二者相去甚远,似乎毫无干系。其实不然,朱有燉杂剧在清代宫廷有着广泛影响力,曹氏家族与宫廷关系密切,故曹雪芹对朱有燉杂剧当不陌生;朱有燉贵为王侯,周藩系中原名藩,及至清代则风光不再,曹雪芹由朱有燉及周藩遭遇引发身世之痛,曹雪芹对朱有燉的接受存在事实依据;朱有燉喜好、对女性态度与曹雪芹很近,《红楼梦》中有所体现;朱有燉度脱剧封闭式的结构与《红楼梦》以神话开篇又以神话终结也颇为一致,种种迹象表明,二者之巧合看似偶然实有必然,虽无铁证,但合乎常理,与那些按图索驹式的考证、索引相比,更接近事实。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re-examine Rousseau’s educational theory in the context of the nature/culture opposition. In contemporary discussions on the nature/culture dualism, it has been often stated that his educational theory i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a child is a natural being. However, the author demonstrates that Rousseau was instead committed to a duality of human nature; this influences his educational theory. In his model, human nature consists of a natural and a social side; these two parts are in conflict which seems unsolvable due to the present state of society. A child is regarded as a figure which is open to the future reconciliation of nature and culture. Thus, Rousseau’s model of education is presented not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present state of society, but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n ideal state which might be built in the future. In addition, the examination of human duality allows one to show that Rousseau’s ideas on civil and private education are closely interrelated.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历史上,刘伯温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人,并且其上三代受朱元璋分封为永嘉郡公,自此从刘氏彭城郡独立出来,成为永嘉郡刘氏。论文追踪溯源,系统考述了刘伯温家族姓氏从远古到宋元明清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4.
在小说《西游记》中,贪食是猪八戒最显眼的毛病之一,他有着浓浓的食物情结.猪八戒离不开食物,食物也影响了其命运.猪八戒的这种食物情结不仅出于他的天性,也是他强烈的性饥渴的隐性显现,更表现了他对红尘生活的极端眷恋。  相似文献   

15.
本以经验主义为聚焦点,透视了猪作戒形象的社会心理构成,分析了经验主义的得失与猪八戒的荣辱。猪八戒虽然曾为神、妖,但“平常人”是他形象的本质,农村形成的经验主义是猪八戒经验主义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朱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诗人,对于其外祖父是谁历来众说纷纭,有说是张之洞的,有说是张之洞哥哥的,而朱湘本人在诗文中也并未提及。从朱湘母亲的生父入手,对此问题进行重新梳理与考辨,可以认定朱湘的外祖父是张之洞二哥张文清。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首回中出现的石头、三生石及神瑛侍者在名称上有着一定寓意并有着内在关系,他们与小说主人公贾宝玉实为一个统一的人物主体,寓含着情用思想。从这些名目寓意中可以看到小说实境中主人公贾宝玉别于私己之心,表征为道德的拔高而根源于情的"侍者"本性之痴,以及其衔玉而诞事件的特异性,贾宝玉特有的精神坚执,和作者对于"侍者"精神的高度褒扬态度。  相似文献   

18.
1995年,周汝昌发表《还"红学"以学——近百年红学史之回顾(重点摘要)》,他通篇文章贬人扬己,把20世纪《红楼梦》研究的辉煌成就抹成一片白地!对红学的大是大非问题,我应该说明自己的看法,于是就有了《读周汝昌〈还"红学"以学〉》这篇文章。从此我开始思考他绝对化的"写实自传说"究竟错在什么地方。1997年撰写了《论周汝昌先生"写实自传说"的失误》,从曹雪芹的文学观、脂砚斋的批语、周氏自传说的巨大破绽三个方面论证了自传说根本不能成立。进入21世纪以后,周汝昌肆无忌惮地宣扬他的"史湘云就是曹雪芹的妻子脂砚斋",而且要把这个荒谬观点强加给曹雪芹和《红楼梦》。于是我就有了《"史湘云就是曹雪芹的妻子脂砚斋"是一个伪命题》,多方面证明了在雪芹笔下根本没有湘云嫁宝玉(曹雪芹)的内容,用大量论据证明脂砚斋是个男人,从而证明这个论题的"伪命题"的性质。这之后,我还批评了他的"一百零八回两扇大对称结构"法和"一百零八钗"说,诠释了聂绀弩先生的"周汝昌根本不懂《红楼梦》!"揭露他辱骂诬陷高鹗背后的目的,批评了他主观唯心论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9.
学案再释     
在迄今的中国学术史研究中,学案史董理依然称得上是一个新领域,可以深入开拓的空间还很大。就拿"学案"一语的解释来说,至今也还没有一个形成共识的定论。经过反复思考和研究,认为,学案体史籍是我国古代史家记述学术发展历史的一种独特编纂形式。其雏形肇始于南宋初叶朱熹著《伊洛渊源录》,而完善和定型则是数百年后。清朝康熙初叶黄宗羲著《明儒学案》,它源于传统的纪传体史籍,系变通《儒林传》(《儒学传》)、《艺文志》(《经籍志》),兼取佛家灯录体史籍之所长,经过长期酝酿演化而成。这一特殊体裁的史书,以学者论学资料的辑录为主体,合案主生平传略及学术总论为一堂,据以反映一个学者、一个学派,乃至一个时代的学术风貌,从而具备了晚近所谓学术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颇具争议的一个人物,其一生主张前后多变,对此时人褒贬不一。梁启超一生的变化分为青年、中年、晚年3个时期,从传统儒家文化的角度出发,诠释这三个时期"变幻"的动因,发掘其"变幻"背后的稳定性,力图还原一个真实完整的梁启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