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想 《文学教育(上)》2011,(11):100-101
戴望舒是中国新诗史上独特的一个。他的"既不想隐藏自己,也不想表现自己"的创作动机,与他一生坎坷的情感经历是有着莫大关系的。本文主要从戴望舒的人生体验角度出发,来揭示他的这一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2.
农业景观介入都市建设,已成为当代生态城市建设的新潮流,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重建生态平衡,为城市未来的发展预留空间,有效解决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在发展城市农业景观的过程中,积极引进新品种,利用新技术改进农业经营方式,成为建设生态之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新都市叙述是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为不少中国新时期作家十分青昧的一种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以对城市生活的描写作为重点,从不同的叙事角度、审视向度对形形色色的都市人生进行富有现代性意味的美学勘探和精神洞察,而成为中国新时期小说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母碧芳的长篇小说创作正是对这种新都市叙述方式的一种延扩和深入,展示了都市人生的多种可能性和审美意蕴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4.
新都市叙述是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为不少中国新时期作家十分青睐的一种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以对城市生活的描写作为重点,从不同的叙事角度、审视向度对形形色色的都市人生进行富有现代性意味的美学勘探和精神洞察,而成为中国新时期小说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母碧芳的长篇小说创作正是对这种新都市叙述方式的一种延扩和深入,展示了都市人生的多种可能性和审美意蕴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5.
趣味问题既是一个文艺话题也是一个审美话题。趣味的雅俗与高下直接关系到文艺创作能否健康发展和审美鉴赏能否顺利完成。还关涉到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一个人若想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他首先必须养正纯正、广博和创新的趣味;其次要抓住青春大好时光形成较扎实稳妥的根基;最后要选准对象,从读诗从手,是培养纯正趣味的捷径。朱光潜半个多世纪以前的谆谆告诫,仿佛师友的叮咛与嘱咐,给今日浮躁的人们以心灵的滋润与现实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在许多中国现代作家困惑于“乡村”与“都市”的艰难选择时,林语堂倾向于二者的融合贯通,追求“田园式”的都市文化理想。这种文化选择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意义:一是对现代工商业都市文化进行反拨,有利于克服现代都市文明的异化现象,从而建立起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都市文化景现;二是有利于改变被异化的文学艺术;三是可避免过于依恋自然田野的保守主义思想倾向。但是,林语堂的都市文化理想显然更多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式特点,这就决定其难以避免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哲学与人生”课程思想性和哲理性强,概念抽象,对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缺乏热情的中职学生来说,生搬硬套的教学方法只会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要想改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态度,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表明,运用趣味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哲学与人生”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左联研究界,戴望舒作为或曾经作为左联作家的身份从未得到充分认可。戴望舒曾被冯雪峰引上左倾之路,参加左联是他的无产阶级革命倾向最明显的表现。参加左联前后,他阅读、研究、创作、翻译、传播了大量革命著译。但在行动上,他与左联不即不离甚至没有了下文。他更加关注的与其说是革命文学,还不如说是文学革命。他本来同情左翼思潮,但他在诗歌艺术追求上与左翼理论家背道而驰,在受到左联诸公的辱骂后,不惜与他们笔战,最后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9.
10.
戴望舒作为现代诗派的诗论家针对当时的诗歌创作提出了一些较为独到的观点,其中关于诗歌审美标准的“诗情”说影响最大。本文从诗人对“诗情”内涵阐释及“诗情”说产生的理论背景和时代必然对“诗情”说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探寻,以表明“诗情”观在戴望舒诗论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1.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之一,准确地把握其位置成为戴望舒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张新生先的新《戴望舒:一个边缘化型诗人》,全面,周详地阐释了戴望舒的化品格,诗学特征及其历史流变,是戴望舒研究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12.
戴望舒是中国30年代“现代派” 著名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他重视抒写自己的内心世界,采用象征手法,将西方现代派诗歌技巧与中国传统诗歌意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经过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都市中的忧郁与想象——论戴望舒的情感生活与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生活观念导致了戴望舒婚姻爱情的失败,而情感生活的悲剧则使得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不可避免地带上了瞬间浮华的现代都市色彩和孤独忧郁的情感基质。在戴望舒的诗歌中,“丁香”与“蔷薇”、“夜”与“梦”是两组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前者是忧郁的爱情生活的象征,后者则是都市浮华中孤独的人生体验。 学史  相似文献   

14.
国家生命周期与中国崛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借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国家生命周期理论,并对几个大国崛起的历程进行比较分析。本文认为,从世界现代经济发展历史看,的确存在国家发展生命周期,大体有四个或五个阶段。一个国家的兴起可能是由于国家之间竞争,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响应,从模仿创新到主动创新;反之,一个国家的衰落可能是由于国家之间竞争,创新能力减弱,甚至消逝。这一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理论,既可以解释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轨迹,也可以解释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既可以解释中国为何从强大到衰落,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从衰落再到强大。作者指出,国家生命周期的决定性因素就是能否创新,能否持续创新、不断创新和鼓励创新是国家崛起的背后动因。  相似文献   

15.
大量青壮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客观上改善和提升了乡村生活的质量。但另一方面,青壮年的外出,使得村庄传统被迅速破坏和丢弃,村庄的生产和生活呈现衰败状态,毫无生机。这主要表现在:经济因素扮演重要作用,老年人传统地位下降;女性负担加重,家庭婚育观念发生改变;村务活动流于形式,村庄生活了无生气;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村民行为理性化。  相似文献   

16.
在沈从文的创作中,湘西生命形式与都市生命形式具有对立与对照的性质,代表沈从文不同的生命理想与情感取向。沈从文对都市生命形式的审美观照包含着一种犀利的文化批判眼光,从中传达出沈从文独特的生命理想,并通过这种生命理想表现其独特的创作追求。因此,探讨沈从文创作中的都市生命形式,对于理解沈从文的全部创作,就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由此可以发现其创作独特性的一些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十七年"文学所再现的空间是一种打破了公私界限的空间,或者说是一种几乎没有了私人空间的空间。无论是劳动对农民日常生活的占据,还是由于目视所导致的个体私人行为的转变,我们都可以发现乡村社会中公、私空间界线的消逝——公共生活空间的无限延伸侵入了农民私人生活领域,并使后者在一种不合法的名义下自行引退。这反映了个体农民与国家之间更紧密关系的建立,也昭示着一种国家全面掌控个体生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辨味审美基源于食味,必然体现生命感性,遵循肉体思维原则.女人是感性的动物,较之于男人更贴近生命的本真,更能触摸生命感性的运动.顺应生命的本真,其内在地就表现为和谐与优美,是为中和之美,其外显就是富于虚灵的幻想和性情的阴柔.女人的这些特性恰与审美之味相通,从而使辨味审美颇具女人味.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我党治国的两大基本方略。本文从“德治”与“法治”思想的产生、融合,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辩证关系,论证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要性与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2004年台湾学者齐邦媛在80岁高龄开始动笔,历时四年写出的长篇回忆录《巨流河》,之所以获得众多殊荣,引起海内外读者交相称赞。个中原因在于其真情倾述了齐氏家族两代人颠沛流离的漂泊人生、由漂泊而产生的浓浓乡愁以及啼鹃带血般的家国之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