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妙联趣事     
江苏、四川成巧 对不知什么年月,也不知江苏的一位什么人,琢磨出了一副时联的上联。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遂成“绝对”。这上联是:“江苏无锡宜兴泥茶壶。”难就难在“江苏”是省名,“无锡”是江苏省的一个地名,也可作“不产、没有锡”解,“宜兴”也是江苏的地名.还可以作“适合兴办”解,又出泥茶壶,因为“无锡”才“宜兴”泥茶壶。  相似文献   

2.
李言 《课外阅读》2006,(5):38-38
不知什么年月,也不知江苏的一位什么人,琢磨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遂成“绝对”。这上联是:“江苏无锡宜兴泥茶壶”。难就难在“江苏”是省名,“无锡”是江苏省的地名,也可作“不产、没有锡”解,“宜兴”也是江苏的地名,还可以作“适合兴办”解,又出泥茶壶,因为“无锡”才“宜兴”泥茶壶。  相似文献   

3.
抗战胜利前夕,在一次国共两党共同举办的宴会上,一个国民党文人借酒劲卖弄文才,出了一则上联要共产党人对下联。他的上联是:四川重庆成都,六个字三个地名连成一句话,意思是四川重庆成了国民党的首都。在场的陈毅元帅略加思索,马上对出下联:江西瑞金兴国。也是六个字三个地名连成一句话,意思是江西瑞金成了共产党人复兴中国的地方。上联与下联对仗十分工整,形成鲜明的对比。上联说国民党反动派在日寇的强大攻势下被迫迁都重庆,下联说共产党人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复兴中国。陈毅元帅的下联一出,那个国民党文人羞得面红耳赤。陈毅巧对地名联@陈…  相似文献   

4.
抗战胜利前夕,在一次国共两党共同举办的宴会上,一个国民党文人借酒劲卖弄文才,出了一则上联要共产党人对下联。他的上联是:四川重庆成都。三个地名连成一句话,意思是:四川的重庆成了国民党政府的首都。  相似文献   

5.
名联新姿     
2002年8月一次专题猜谜会上,我被一条灯谜新作镇住了。谜面是上世纪40年代抗战胜利后一副著名的集名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上联是三个国家,下联是三座成市,对仗工整,佳偶天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个对联的王国,千百年来不知产生了多少对联,在浩如烟海的对联当中,号称“千古绝对”的对联就有不少。把它们收集在一起,集中地加以欣赏,不也是一大乐事么?烟锁池塘柳,茶烹凿壁泉。这副对联的巧妙,除了一般的对称外,上联的左偏旁,下联的下半边,都含“金、木、水、火、土”五行。上联句子清丽雅致,简直就像是五言诗句;下联句子相对而言要差一些,下联据说是北大一位阎姓教授所对,他把五行分置于底部了,其中“凿”字繁体下部是“金”字,整联不失趣味。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远避迷途,返还莲迳达逍遥。这副对联,巧在上联11个字,都用“宀…  相似文献   

7.
“后进何人知老大!” 现在的喜爱文学的青年,知道浦先生的人恐怕不多了.可在30—40年代以至解放初,清华园“双清”的名字是很响亮的.这就是清华大学中文系的朱佩弦(自清)先生和浦江清先生.两位的名字中都有一个“清” 字.浦先生的名字很雅,当时还有人出了一条上联:“浦江清游清江浦”,求对下联,条件极苛:回文;偏旁要一致;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听说至今也没有对出来,成为绝对了.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千姿百态的对联世界中,有一部分上联因为构思奇特而让人难以对出下联,这些“落单”的上联,便被人们称为“绝对”。从前有一位书生去看望岳母,在岳母家小住一日后便欲离去,岳母苦留不住。这时,天上忽然雷声骤响,接着就下起了大雨,岳母灵机一动要跟女婿对句,她出上联,若女婿对上了下联就可以回去。  相似文献   

9.
智慧加油站     
改革开放后,某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记者到该村采访,找来四位老农座谈。记者问:“大伯,你们以前的生活怎样?” 一老农在纸上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记者一看,上联下联都是数字,而从1到10这十个数字中,上联缺“一”,下联少“十”,  相似文献   

10.
烟锁池塘柳,茶烹凿壁泉。这副对联的巧妙,除了一般的对称外,上联的左偏旁,下联的下半边,都含“金、木、水、火、土”五行。上联句子非常清丽雅致,简直就像是五言诗句;下联句子相对而言要差一些,下联据说是北大一位阎姓教授所对,他把五行分置于低部了,其中“凿”字繁体下部是“金”字,整联趣味盎然。张长弓,骑奇马,单戈独战;好女子,扶夫手,彳亍而行。上联“张”字是由“弓”“长”合成,“骑”字是由“马”“奇”合成,而“战”字,可拆成“单”“戈”两字。下联“好”由“女”“子”二字合成,“扶”字由“夫”“手”二字合成,而“行”字又可拆…  相似文献   

11.
1927年,梁漱溟先生曾经书写过一副对联,上联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下联是“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今天,人们理解下联不难,而谈及上联,就不能不觉得疑惑,因为此联不仅显得唐突,而且看起来有些绝对乃至荒谬。其实,这样一副看似简单的对联,却包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广阔背景,与儒家的教化学说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2.
1953年,以钱三强为团长的中国科学院考察团出国访问。出访成员有华罗庚、张钰哲、赵九章、何祚庥、贝时璋、吕叔湘等知名学者。途中闲暇无事,专家教授们自然是谈天说地,论古道今。兴头上,华罗庚即景生情,出了一则上联“三强韩魏赵”,求对下联。“三强”说的是战国时期的韩、魏、赵三个诸侯国,又巧妙嵌入了考察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这副上联要求下联不仅要解决数字联中难对的困难,而且要在下联中嵌入一位科学家的名字。因此要对出这么一个下联,的确有一定的难度,不是那么好对的。同行的专家学者们大费周折,也没对得出。解铃还须系铃人。过了…  相似文献   

13.
宜兴紫砂壶     
紫砂壶简介 紫砂茶具始创于北宋末年,兴盛于明代正德年间,以紫砂茶壶最为著名。紫砂壶,是集诗词、绘画、雕刻、手工制造于一体的陶土工艺品。它是由专门的紫砂泥制成。紫砂泥是红泥(朱砂泥)、紫泥、团山泥(呈米黄色)的总称。这三种泥矿区、矿层分布不同,烧成时如果温度稍有交叉变化,便呈现出变化多端的色泽,妙不可言。用江苏宜兴紫砂陶土烧制而成的紫砂茶具,享誉国内外。  相似文献   

14.
关于“绝对”的故事总是挺精彩。比如,清代曾有人出了个对联让金圣叹对,那上联是“半夜二更半”,金圣叹苦思冥想无言以对,便断定此乃绝对并一直深以为憾。若干年后,金圣叹不幸获罪,就要绑赴刑场开刀问斩了,其时恰逢中秋,于是,也就是在这样一个诀别人世的时刻,他却突然想到了下联,这就是“中秋八月中”。  相似文献   

15.
清代中期,江南无锡东乡有个姓孙的财主,他读了一点书,粗通文墨,常常在乡人面前卖弄风骚,炫耀文才。有一年春节,他特意在门上贴了个上联,要求乡邻续对下联,并说:“谁要是能在大年初一对出下联,我孙某甘愿奉送200两银子。条件是必须是字谜,且上下联谜底必须是同一个字。”  相似文献   

16.
古时有一位渔夫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一扁舟,二客人,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尺风帆,离九江,还有十里。”这条对联几百年来,无人对出,几成绝对。1959年的一天,佛山一名工人在运木材“九里香”(一种树木名)时,突然来了灵感,对出下联:“十里运,九里香,八七六五年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数学趣联一则@黄良群  相似文献   

17.
对偶趣话     
有这么一个幽默小故事:纪晓岚小时候在私塾念书。他养了一只麻雀,上学带着放在墙洞里。姓石的先生知道后,担心养鸟会妨碍他学习,就将麻雀打死,封住墙洞,并题上联于洞旁:“细羽家禽砖后死。”年幼的纪晓岚见此情景知道是老师所为,对麻雀被打死非常伤心,于是在上联旁边续题了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先生见后非常气愤,举起戒尺便要打他。他申辩道:“学生是按先生所教属对,你为何打我?”先生细想,下联字面虽是骂我。但从别解来看,词性与上联对得倒也十分妥贴,无话可说,便慢慢地收回了戒尺。  相似文献   

18.
对偶趣话     
有这么一个幽默小故事:纪晓岚小时候在私塾念书。他养了一只麻雀,上学带着放在墙洞里。姓石的先生知道后,担心养鸟会妨碍他学习,就将麻雀打死,封住墙洞,并题上联于洞旁:“细羽家禽砖后死。”年幼的纪晓岚见此情景知道是老师所为,对麻雀被打死非常伤心,于是在上联旁边续题了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先生见后非常气愤,举起戒尺便要打他。他申辩道:“学生是按先生所教属对,你为何打我?”先生细想,下联字面虽是骂我,但从别解来看,词性与上联对得倒也十分妥贴,无话可说,便慢慢地收回了戒尺。说到对对子,同学们肯定会联想到“对偶”、“对仗”和…  相似文献   

19.
陆明华 《课外阅读》2006,(10):31-31
成都望江楼有副上联: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百余年来竟无人能对。1964年,一工厂在望江楼举办赛诗会。有一青年工人突然来了灵感,对出了下联:赛诗台上赛诗才,诗台绝世,诗才绝世。若不计较平仄要求,对得也算是巧妙了。触景生情,完成旧对。朱元璋当牧童时常到学堂去听课,特喜欢老师教学生对对子,时间久了,老师也喜欢上这个放牛郎了。老师临死前交了一副上联给朱元璋说:这个上联我写了十多年了,下联总对不上。你想想看,能不能给我对上。这上联是“:三土考老者。”老师死后,朱元璋也好久未对上。后来,朱元璋当上皇帝,在一次寿宴上见…  相似文献   

20.
关于数字联,有这样一个传说:北宋时苏轼与两个学友一起到九江的二门赶考,因为水灾误了时辰,考场的门卫就出了副对联难为他们。上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官,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苏东坡不假思索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上联由“一”而“十”,下联由“十”而“一”,组合奇妙,富有奇趣。中国历代皇帝中,清朝乾隆皇帝可谓“风流天子”。他酷爱吟诗,也喜对联艺术。相传,有一年,乾隆在游山玩水时即兴出了句上联:“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才子阮云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