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粒粒皆辛苦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想必是妇孺皆知的了。它教育我们粮食来之不易,要珍惜每一粒粮食。据权威人士披露:许多国家不能生产足够的粮食供养其人民,其中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粒粒皆辛苦     
我,城市里的一名初中生,从未尝过“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感觉。至少以前没有。而前些天的事使我真正了解到“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了。前些天,学校组织学生去农科所,我参加了。上午到那儿,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黄绿交织的草坪,真是一番美景,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我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上午,我们参观了农科所,  相似文献   

3.
粒粒皆辛苦     
我校学生大多数中午在校吃一顿饭,饭后常见学生把剩下的大半块馒头、大半碗菜毫不当回事地往垃圾桶一扔。学校多次强调厉行节约,不要浪费,但是效果不大。一天中午,我班的学生李刚把吃了一半的馒头随手扔进了垃圾桶内,被我看见了。我严厉地批评了他,又给他讲了一番珍惜粮食、厉行节约的大道理。他口头上虽承认了错误,但我发现他实际上并没当回事。我想,思想教育光凭说教不行,说教很难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内涵,必须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在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于是,我借麦收的机会,向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份作业:让他们帮助家人忙…  相似文献   

4.
粒粒皆辛苦     
我女儿爽爽,在幼儿园吃饭,不管吃什么饭,都是一碗,即使最喜欢吃的馄饨也是一碗。一碗大约有六七个,而在家吃馄饨每次能吃十二、三个。一天晚上,我问她在幼儿园里为什么不吃第二碗饭,她撅着小嘴说:“我怕第二碗吃不了”,“别的小朋友都能吃吗?”“不,很多  相似文献   

5.
粒粒皆辛苦     
田野上,稻子熟了,微风一吹,荡起阵阵涟漪。扯一根干枯了的稻叶子,轻轻一揉,碎了,空气里充满了稻谷和泥土的香味。我摸出平安符,拿出里面那颗沾染了血液的干谷粒。红的血已经浸到了谷壳的细缝里。风把沙子吹进了我的眼,泪,滴了下来……那年,为了供我们两姊妹读书,干瘦黝黑的父母咬咬牙插下了六亩水田的禾苗。我明白:这六亩田里要灌的汗水还多着呢。  相似文献   

6.
7.
粒粒皆辛苦     
张思益 《辅导员》2014,(1):39-39
国庆长假,我们一家到乡下看望姨外婆。离开了喧闹的城市,来到弥漫着泥土芳香的乡村,我的心情特别喜悦。  相似文献   

8.
粒粒皆辛苦     
吃完饭,我发现妈妈的碗里还剩了一点米饭。我就对妈妈说:“妈妈,你知道粒粒皆辛苦吗?”妈妈点点头:“知道。”我急忙说:“那你把碗里的饭吃完吧。”妈妈先是一愣,看看自己的碗,笑着说:“谢谢你提醒。”然后,她把碗里的饭粒全部吃完。粮食来之不易,我们不能浪费粮食。粒粒皆辛苦  相似文献   

9.
粒粒皆辛苦     
正国庆长假,我们一家到乡下看望姨外婆。离开了喧闹的城市,来到弥漫着泥土芳香的乡村,我的心情特别喜悦。到了姨外婆家,却只见到了她的小孙子。小孩指指田间,我们顺着田间小路往里走,看到姨外婆一家正忙着收稻子。姨外婆,早上好!我喊到。姨外婆直起身,笑着与我们打招呼。看着她手中的镰刀,我好奇心与玩心大起,央求姨外婆教我收稻子。姨外婆无奈,又摸出一把镰刀给我,手把手地教我割稻子。不一会儿,我俩就收了一大片稻子,  相似文献   

10.
前段时间,我们经常在校园的树丛里、小道旁、垃圾堆和课桌中,发现许多被学生抛弃的吃剩的食物。看到这些被糟蹋的粮食,实在令人痛惜。为了教育学生爱惜粮食,反对浪费,培养他们从小就懂得珍惜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成果的好习惯,我们在少先队中队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爱惜粮食活动”。 首先,我们发动全中队的队员拾攒被抛弃的食物。在中队干部和辅导员的带动下,队员们纷纷行动起来,利用课余或队日时间四处拾捡。开始,有的同学不愿拾腐烂发霉的食物,辅导员老师就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越是被糟蹋得不象样子的食物,就越是应该把它捡回来并用它们做教材更有说服力。”就这样没多长时间,大家就从校园里的路边、草丛、  相似文献   

11.
12.
李徽 《学前教育》2022,(2):14-15
<正>很多妈妈都经历过这种场景:孩子吃饭时剩饭、撒饭现象严重,时不时需要大人在旁边提醒,奈何大人的碎碎念只是孩子的耳边风,入耳未入脑,丝毫未改变。粒粒皆辛苦只是说说而已曾几何时,我儿子也是这样,全家曾使出浑身解数教育他珍惜粮食、懂得感恩。爷爷先上阵,用长征故事让孩子忆苦思甜。“革命前辈要走两万五千里路,哪有大米饭白面馍馍吃?经常饿着肚子,挖野菜、吃树叶……”儿子听到野菜和树叶,眨着眼问:“爷爷,上次咱们去郊区玩,吃的那个野菜和树叶子,特别好吃。”爷爷气得胡子抖了抖,不再说话了。  相似文献   

13.
14.
师:你们在一年级学过一首古诗,名字叫《锄禾》,谁还能背出来么?(同学纷纷举手,老师指名背)。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师:你们当时学了这首古诗,受到了什么教育? 生:知道了农民伯伯种粮食非常辛苦,粮食得来很不容易,我们要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爱惜劳动。师:说得好。你们在三年级还学过一篇课文,题目是《千人糕》,谁还记得讲的什么吗?这时同学们陷入了沉思。老师怕同学们记不完整,便分小组议  相似文献   

15.
16.
在中国画发展史上,方增先是一位勇于改革、独辟蹊径的艺术家,求新求变是他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艺术目标.他拥有扎实的绘画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阐释有其独到的一面. 中国水墨人物画发展到清代,由于市场的要求,出现了过于追求欣赏效果,而使得人物画趋于空泛浮夸及刻意而为等弊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徐悲鸿,正是因为把西方的素描观点引入中国水墨人物画而引起了一场变革.这样一来,使得水墨人物画在造型方面的重要性得以强化;同时,又将笔墨与造型有机结合这样一个课题留于后人.  相似文献   

17.
“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这句话就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说的。我怀着好奇的心,打开这本气势磅礴的好书《中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