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对于建设“大思政课”具有重要意义。提升思政课教师讲课能力,需要在知识素养、教学技巧及氛围营造上下功夫,实现“有话讲”“会讲课”“能讲课”,以持续有效地提升思政课教师讲课水平,有效推进“大思政课”构建。  相似文献   

2.
教师发展离不开课堂。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脐带”。任何教师素养提升工程,其根本目的都是促使教师上好课,育好人。当前教师培优工程名目众多,有琢磨一堂好课的“磨课成人”,也有修炼一身素养的“砺人修为”,却少有“课与人”的整合。我们应抓住课堂做大文章,抓住评价这根指挥棒,抓住研训这部助推器,引,导教师关注并提升“四课”——“课品”、“课能”、“课质”、“课感”能力,从而以“课本位”建构教师全员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3.
物理“复习课”既好上又难上。说好上,是因为教师在上“复习课”时,只要把知识点重复地“灌”给学生,课前简单准备一下就可以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其结果是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事倍功半”,课堂教学效益低下。  相似文献   

4.
说课说些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课”既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研究活动,又是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什么叫“说课”?“说课”就是指讲课教师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在一定场合说说某一教学课题打算怎样上,以及为什么打算这样上的教学分析。也就是说,“说课”是讲课教师对教学课题的设计与分析。“说课”是“讲课”的基础和保证。一般地,“说课”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讲课”质量的优劣。通过“说课”完全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说课”与“讲课”是有区别的:“说课”是一种课前行为;“讲课”是一种课堂  相似文献   

5.
许多教师外出听了许多课,但自己的课涛声依旧。基于这种情况,一些学校逐渐不派教师外出听课了。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听了许多课为何还是不会上课?这是因为不会“学课”。那如何“学课”呢?
  许多教师外出听了许多课,但自己的课涛声依旧。基于这种情况,一些学校逐渐不派教师外出听课了。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听了许多课为何还是不会上课?这是因为不会“学课”。那如何“学课”呢?  相似文献   

6.
“同课异构”的说法产生于2000年以后。如今在网络上搜索“同课异构”,显示出的词条居然有129万条,搜索“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显示的词条也达40多万条。说明“同课异构”已经成为中小学各科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或开展教研活动的常用方法了。中小学各门学科“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在教学杂志上比比皆是,正式出版的“同课异构”教师备课参考书也屡见不鲜。其实中小学教师对“同课异构”的研究由来已久,只是以前不叫同课异构,  相似文献   

7.
广东汕头市实验学校自1999年9月开始实行“课薪制” ,打破了长期以来汕头特区教职员工工资分配的“大锅饭” ,成为汕头市唯一一家采取“课薪制”的学校。“课薪制”的工资分配方案以“满负荷 ,高报酬”为特点有八大原则 :全额浮动 ;拉开距离 ;上不封顶 ;多劳多得 ;优质优酬 ;高部高于低部 ;教师高于职员 ;干部高于一般教师等。“课薪制”的出台 ,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 ,彻底改变了教师工资的分配形式。过去 ,教师的工资与工作量和工作质量之间缺乏直接联系 ,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 ,一个每周上20节课的教师与上8节课的教师在工资上…  相似文献   

8.
夏登高 《江苏教育》2000,(12):34-34
前,笔听一位教师上《虎门销烟》一课。课上完成课后作业题一:“朗读课,复述课”。教一再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去复述课,甚至提出“完全用自己的话复述”的要求。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不得要领,显得茫然而无所适从,发言质量不高。  相似文献   

9.
公开课是对授课教师和受课学生以外的人开放的适应学生的课。适应学生不仅是公开课而且是所有课的最基本的特征。公开课是定位在“课”上而不是“公开”上,“课”的存在价值就是“适应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公开课是为了充分挖掘其作为“课”的存在价值,而不是追求其作为“公开”的存在价值。无论是授课教师上公开课还是受课学生以外的人听、评公开课,都应追求公开课作为“课”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教师事先“预设”,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教师的“预设”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由教师“预设”、情境问题由教师“预设”、问题的答案由教师“预设”、课堂进程由教师“预设”、课堂练习由教师“预设”、课堂小结内容由教师“预设”……。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的“预设”准确、课堂上“预设”任务完成得好的课就是好课。  相似文献   

11.
“磨课”对一线教师而言是常事。但凡参加公开课展示或者教学竞赛,教师都少不了一番辛苦的磨课。通过一而再再而三地试教、修改,执教教师最终都能在听课教师面前呈现出一堂比常态课精彩得多的课。可惜的是,许多教师在公开课落幕之后,就为磨课活动画上了一个“句号”,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和浪费。笔者认为,“磨课”不仅“磨”出了好课,也“磨”出了写文章的好素材。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背景下,落实“金课”建设要求、打造混合式“金课”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在认知维度上,教师要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在实践维度上,教师要用“金课”标准引导教学、优化混合式教学模式、革新传统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13.
廖肇银 《江西教育》2022,(18):42-44
<正>“大风吹。”“吹什么?”“吹到上梦想课的老师。”3名上完课的教师应声而起,依上课顺序作自我介绍和说课。“大风接着吹。”“吹什么?”“吹到星级梦想教师,带给大家观课分享。”……2021年12月3日上午,在赣州市南康区第六小学的梦想教室里,3名梦想教师每人上了1节梦想课。在课间10分钟后,梦想教室就成了别具一格的教学沙龙现场,南康区第一小学教师杨丽主持了“为爱逐梦、携手共进”的梦想沙龙活动。  相似文献   

14.
焦方亮 《学周刊C版》2011,(7):176-177
“三段九步”中的“三段”即课前、课中、课后;“九步”即教师备课小组确定学案内容→编制导学案→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抽批各班导学案→课上小组讨论与探究→课上小组展示与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与评价,并调控好课堂节奏)→教师对本堂课的总体评价与总结→当堂达标测试→布置课后作业。  相似文献   

15.
同课异构:“变”与“不变”的定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得到空前关注。不同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建构抑或同一教师在不同环境中的一课两上,其最大特点为构思不同、教法各异,益于教师教材处理、驾驭课堂的历练,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教研形式。研究它,如果以哲学的眼光审视“同课”在“异构”中“变”与“不变”的定律,或许能给参与“同课异构”活动的老师以一种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教师发展离不开课堂。教师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上好课、育好人。当前教师培优工程名目虽多,但却鲜有“课与人”的整合。教师发展应建构“课本位”机制,以课堂教学为大本营,以教学评价为指挥棒,以教学研训为助推器,引导教师关注并提升“课品”、“课能”、“课质”、“课感”,建构“课本位”的教师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7.
课改进行这么多年了,我觉得教师并非真的不会“上课”,而是不会“想课”,也就是对上什么课、给谁上课、怎样上课以及谁在上课等问题缺乏深入思考,从而造成实际上课的迷惑。因此,教师想要上好课,就要学会“想课”。  相似文献   

18.
心理教师在上公开课之前,都会经历一个“磨课”的过程。“磨课”是指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复实践、琢磨及改进。通过回顾两节心理公开课的磨课历程提出反思:上好一节心理课,应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汲取整合及创新;心理课的“磨课”应关注学生主体地位辅导理念的实现,围绕核心目标开展活动设计,关注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从表面上看,“推门听课”能听到教师的“常态课”,其实并不尽然。因为大多数教师应变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并不怎么强,面对听课人,很多教师会“失态”,多数教师心理紧张,讲课时语言表达都不太正常了。师生本来有说有笑的课堂,由于听课者的出现而变得严肃起来,师生交流不畅,多数学生诚惶诚恐。这是“常态课”还是“失态课”呢?  相似文献   

20.
以追踪式课例研究为核心内容的教研机制,是当前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内涵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重点介绍了在家常课中“改进”教师行为,在协作中“助推”教研环境,在亮课中“加速”教师成长,在网络上“追求”自主教研,在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开展追踪式课例研究的举措和突出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