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莱辛、黑格尔将绘画的构成材料(媒介)看成是物质性的,它诉诸人的视觉,而将诗的构成材料看成是精神性的,它诉诸人的想象,并由此得出诗比画的表现面更为广阔,诗比画更优越的结论。莱辛、黑格尔的观点不能用以分析作为异质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的文人画、因为中国文人画 的表现目的、欣赏手段、语言材料都是精神性的。  相似文献   

2.
中西诗画观中的“诗画一体”和“诗画异质”向来被认为是相互对立的,其实两者提出的时代背景和人手角度以及文化传统的各自不同,二者均是建立在符合自己的时代风调和民族文化品格的基础之上,内容呈现出差异性也是在所难免的。但双方并非完全对立,将两者互补方能促进诗画美学理论的更新和艺术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念奴娇》一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期间,他游览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面对黄州赤壁,目睹滚滚长江东流水,诗人感叹历代英雄,用“浪淘尽”把千古人物和长江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远的时空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汹涌奔腾,又使人联想英雄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到作者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一切事物都会变化毁灭,唯有时间亘古不变;一切事物都如白驹过隙,唯有时间永恒奔流。  相似文献   

4.
诗与画的关系在中西方历来就是文艺家们十分重视的一个议题。据考证,在我国诗画结合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魏晋以后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促进了诗画的结合,密切了两者的关系。唐代出现了以王维为代表的诗画结合的创作典范,这使诗画的结合从密切进入了交融相通的发展阶段。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在诗画结合方面亦有所体现,除了为画题诗外,在诗歌创作中也注意诗画的结合——诗中有画。清人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读老杜入峡诸诗,苍凉幽迥,便是吴生、王宰蜀中山水图。自来题画诗,亦唯此老使笔如画,昔人谓摩诘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方之杜陵,未免一邱一壑。”在唐代诗画的结合虽然已进入比较成  相似文献   

5.
卞之琳从英美现代主义"主智"理念和中国哲学"相对"理念的融合中,完成了他诗歌创作时空观念的表达。这不仅使卞之琳成为了"现代诗派"代表人物,也使他的诗歌给中国现代诗歌创作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诗与画在历史发展的相互联系中表现出各自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莱辛的《拉奥孔》提出的诗画"一顷刻"这一同形异质的时空概念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他认为造形艺术以静态的形式暗示一个过程,静态的物质形式要求绘画展现给人们的只是动作的某一阶段的某"一顷刻";而诗则揭示运动的全过程。因此,绘画应该选择情节发展到顶之前的那个"最富有孕育性的顷刻"。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的“诗画一律”说都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并不仅仅是对艺术规律的总结而言。苏轼首倡的“诗画一律”说,有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同时也是为文人画张本。西方文艺理论重视诗画的不一律,其“诗画一律”说只是一句口头禅。本文辨析了“诗画一律”说的来龙去脉,并在钱钟书诗画观的基础上,对“诗画一律”的美学内涵进行了揭示。  相似文献   

8.
宋代诗人中,成就最高的当属苏轼。苏轼诗歌体现出对儒家文化的精诚实践、对道家文化的个性诠释以及对北宋书画文化的彰显,由此形成了苏诗的文化底蕴特点。  相似文献   

9.
苏轼的赋画诗主要运用想象、用典和以文为诗的表现手法,突破诗歌格律和绘画内容的限制,创作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反映了诗人独特的内心生活,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0.
李白和苏轼历来被认为是各自朝代豪放派的代表,代表了各自朝代的时代精神和最高文化水平,但是由于社会文化环境、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等的不同,他们的豪放的内涵又是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时空观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在时空观念和美学思想的影响下,文学创作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时空观对生命自由的追求深刻揭示出作为艺术重要载体的文学创作的终极目标与本质诉求,对于文学创作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白、苏轼同属中国诗词史上的豪放派代表,但因时代、文化及个体性格因素,二者之豪放又有本质的不同。李白近于在豪放中显示悲怆,苏轼却是在豪放中归于平静。  相似文献   

13.
张开瑰 《甘肃教育》2003,(10):24-24
这是一首题画诗。所谓题画诗.就是根据绘画所题的诗:题画诗从形式上一般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广义的题画诗,即是观画者根据画面的内容所赋的诗。其诗可以离开画面而独立,一般不题在画面上。严格来说,此类题画诗是属于赞画诗,它或评论绘画的艺术价值而抒发审美观感;或借题画抒怀寄寓家国身世之感;或分析画的风格而议论绘画理论等。例如杜甫的《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就是一首广义的题画诗.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文化的浸润里,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的审美观点,认为诗画之间存在着“无形”的“相通”,即体现在艺术物质形态之外的审美标准、表现手法、构思手法,以及艺术家对人生、对历史、对宇宙的感悟等等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15.
《拉奥孔》是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一部经典美学名著。从《拉奥孔》写作的背景和动机来看,莱辛一直与当时德国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走现实主义道路;从《拉奥孔》中论诗与画的界限的具体内容来看,莱辛在总体上肯定诗高于画,主张塑造“有人气的英雄”,这实质上是其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又一体现;从《拉奥孔》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来看,它无论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建立,还是对整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源于现实生活,只有真实地再现实生活的作品,才会有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苏轼是北宋时期一位大文学家,一生历经坎坷,创作了大量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而这些作品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7.
苏轼,宋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纵观其一生,宦海沉浮,变幻莫测,但他胸怀坦荡,能处之泰然。他超然、坦荡人格的形成,内容丰富、成就卓然的诗歌创作,与他遭受贬谪,身心得到历练密切相关。研究贬谪对苏轼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人生领悟及其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8.
“神”这个概念出现很早,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杜甫、苏轼的诗歌中“神”有着比较高的出现率。杜甫的“有神”说与苏轼的“传神”论是二人文学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他们美学思想的核心。“神”既是创作方面的方法,也是批评方面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杜甫、苏轼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神”这个概念出现很早,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杜甫、苏轼的诗歌中“神”有着比较高的出现率。杜甫的“有神”说与苏轼的“传神”论是二人文学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他们美学思想的核心。“神”既是创作方面的方法,也是批评方面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杜甫、苏轼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论苏轼诗的比喻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诗除讲究才学、讲究议论、善于用典等艺术特点外,善用比喻也是苏诗的一道亮丽风景。苏轼诗中的比喻不仅新颖贴切,生动形象,而且形式多样。本文试图就此略作探究,以期对苏诗的比喻有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