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彝族丧葬祭祀词以诗歌形式写成,一般七言或五言,七言居多。在丧葬礼仪中,仪式伴随祭祀词而进行,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彝族丧葬仪式及祭祀词是丧葬礼仪中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有着厚重的传统积淀,各有其功能,表现方式不同,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指路经》和《劝善经》为例,以分析祭祀词及仪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何青 《文教资料》2010,(32):17-18
《本际经》作为敦煌道经的重要部分,其语言文字极具研究价值。因其写本众多,各写本文字各具特点,其间异文众多,为我们研究隋唐时文字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力求从文字学和训诂学的角度进行考证,从研究写本原卷的角度出发,通过几个例子,描述各写卷间的异文情况.并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敦煌遗书不仅保存了很多珍贵文学文献,而且记录了一些文人作品在敦煌民俗中被实际应用的生动细节。写卷P.3608、S.2104中即保存着王泠然的《寒食篇》、《夜烧篇》以及施肩吾的《乞巧词》在相关节俗仪式中被应用的具体情形。  相似文献   

4.
通过考释敦煌写本P.2966、P.3363《籯金》的内容、分卷及篇目可知:这两种写本应是同一种《籯金》的不同抄本;百篇五卷的卷次分布不是按照内容进行划分,而是按照规模平衡划分;从残存的事例附注内容可知,叙述文字与唐李若立编著《籯金》(S.2053V等)、敦煌张景球改编《略出籯金》(P.2537等)都不一样,应该是吐蕃时期敦煌阴庭诫改编《籯金》的抄本。  相似文献   

5.
万毅 《家教指南》2007,(2):93-98
本文通过对敦煌本道教《升玄内教经》与早期道教上清派和灵(宗)派中"三一"论的比较,指出《升玄内教经》的"三一"新说反映出南北朝末期道教旨趣所经历的由注重"炼养身形"的"升仙度世"的昔教目的论,向注重"智慧解脱"的"升玄得道"的"内教"目的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敦煌写本S.1477<祭驴文>从西北地区下层社会的实际出发,一反褒马牛而贬驴的世俗,将讥刺的锋芒指向官家、军将、诗人、僧侣,是一篇愤世嫉俗的讽刺小品.  相似文献   

7.
后秦鸠摩罗什翻译《大智度论》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典籍.其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大乘佛教的各个方面.被喻为“佛教百科全书”。对中国佛教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是历来中国佛教各宗派所依用援引的重要论典。然而由于历代辗转翻刻.传世本《大智度论》亦颇有讹误脱衍之处.本文将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智度论》写本与《大正藏》本相对勘.订正了《大正藏》本的部分讹误,同时指出了敦煌本的巨大学术价值。以期引起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贵州麻山地区苗族的丧葬仪式围绕核心人物亚鲁王而展开,在开路仪式上唱诵的《开路经》、在砍马仪式上唱诵的《砍马经》构成史诗的主体内容,唱诵史诗《亚鲁王》是葬礼的灵魂。在苗族丧葬仪式上展演的活态史诗《亚鲁王》为我们探讨史诗的仪式起源问题提供了鲜活的例证。史诗的仪式发生说对于文艺起源的探究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红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1):102-106
《长阿含经》与《中阿含经》以"如是我闻"领起全篇,构建一个完整的叙述授者与受者的关系,在佛经叙述中形成了一个自足的叙述语境,其中的"我"在佛经初级阶段表达中是阿难。在叙述中,阿难或以人物叙述者方式讲述佛陀传法的过程,或以外在式叙述者身份采用内在式视角与全知视角,使叙事趋于复杂。这种第一人称口吻叙述突出了叙事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在后来佛经编写过程中遂成为固定语式。  相似文献   

10.
刘振刚 《家教指南》2022,(1):129-136
P.2522体例与《魏国公〈贞元十道录〉序》所说的《贞元十道录》分章与章次编排相矛盾,与其他文献记载也颇有抵牾,可以断言,它不应该是《贞元十道录》或其缩编本。《太平寰宇记》引《贞元十道图》和《太平寰宇记》“阆州”条引《十道录》的文字,应该是《贞元十道录》的逸文。《太平寰宇记》引《贞元略》记载州与周边州的距离,也应该源自《贞元十道录》。  相似文献   

11.
敏春芳 《家教指南》2007,(3):107-111
本文通过对"同素异序"双音词表意特征的训释,展现了敦煌愿文部分双音词的构成方式、表意特点及其对汉语词汇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敦煌吐鲁番出土回鹘文佛教愿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的回鹘文文献中,有11件属于独立的佛教愿文,此外,还有数量更多的以题跋形式出现的愿文,系回鹘佛教徒用于表达发愿超度、祈福禳灾,及兼表颂赞的应用性文字.其中既有印本,也有写本,更有碑铭题刻.从这些文献看,功德主在布施时,一般都要留下自己的姓名、官职及发愿文或功德记等,以表明自己的愿望,体现出济世度人的大乘佛教思想,是回鹘佛教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从其内容与形式看,回鹘文佛教愿文较多地受到了汉传佛教文化的影响,其中不少作品以其形式灵活,韵律和谐,感情笃实,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而生动感人,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敦煌愿文社会交际称谓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愿文作为敦煌俗文学作品之一种 ,曾广泛流行于南北朝至宋初的敦煌地区 ,本文拟考察愿文中的社会交际称谓词 ,综合变文及相关文献 ,探寻其发展变化的轨迹 ,并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马继兴等的<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是敦煌医药文献现有的最好的校录本.但该本在文本校读方面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就该书中P.3596的校读提出若干条校补意见.包括:误识原文30处,误解误校原文6处,原文有误失校30处,录写漏字或增字14处,其他问题10处.并以存世中医古籍佐证,基本解决了该卷子的释读问题.对其他医药卷子的校读也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敦煌遗书中作为语言方面的材料,如古逸文献,对音资料以及敦煌学中重要的河西语言圈中的语言史材料,梳理了学界由敦煌文献为汉语史研究带来的新见解,指出今后的研究重点及发展路子.  相似文献   

16.
敦煌本陆修静《灵宝经目》所著录的东晋末年一批古灵宝经中 ,《洞玄灵宝三元威仪自然真经》和《灵宝威仪经诀上》是两部对中古道教科仪产生了重大影响的道经。《三元威仪自然真经》除少部分内容收录在《正统道藏》外 ,其余大部分已经散佚。《灵宝威仪经诀上》则完全散佚 ,然而敦煌文书和南北朝至唐宋道书则保存了这两部经典的大量佚文。本文考察了两部经典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历史上的流传 ,并指出学术界往往把唐宋道书对《三元威仪自然真经》的征引误作唐宋材料来使用。  相似文献   

17.
<诗经>在传入日本之后,开始是以抄本的形式在宫廷及学寮中流传.有些抄本有幸保存至今,部分反映了六朝初唐<诗经>古本的旧貌.其中静嘉堂文库藏<毛诗郑笺>旁注保留古本资料最多,用以与敦煌<诗经>残卷互校,两者的文献学价值更为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8.
宗舜 《家教指南》2001,(4):119-122
敦煌写卷S.343,不仅有各种社会文书,而且有一些佛教文献。此卷除社会文书、愿文等已经被辨识出来外,其中佛教文献一直没有得到深入研究,以致著录出现了不少疏漏。本文将S.343背面的佛教文献全部识别出来,纠正了《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拟目和说明中的一些讹误。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英藏敦煌写本S.9936、S.11363、S.11363V、S.6030和俄藏敦煌写本Дx.06057进行了考辨,认为前三件内容连贯,述石镇宅法,但非《押衙邓存庆镇宅文》的一部分,亦非医学文献;Дx.06057的内容源自《太清金液神气经》和《神仙金汋经》两部道藏道经;S.6030为《策使鬼神通灵诀》,既非医学文献,亦非陵阳子之著作。  相似文献   

20.
从敦煌的婚书程式看唐代许婚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法律将互报婚书、订立私约、接纳聘财作为衡量婚姻关系是否成立的法律要件 ,若符合这三种情况之一 ,其婚姻关系就受法律的保护 ,但从法律规定和传统婚仪看 ,这也只能视作为男女双方对婚姻关系的许诺。《唐律疏议》中的相关规定既是对这种许婚事实的承认 ,又是对这种许婚制度的保护。敦煌发现的“通婚书”与“答婚书” ,既可看作是唐代婚书的样文 ,也可看作是法律规定在民间得到实施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