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庞旭 《中国传媒科技》2012,(16):199-201
本文通过对新浪微博加V名人探讨“方韩之争”的微博进行内容分析,考察当今网络环境下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构建状况.本文作者发现:微博环境下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所强调的理性交往与批判,包括公共性等特征,均面临严峻挑战.网络微博环境下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构建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2.
论自媒体传播与公共领域的变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媒体传播中,自由、开放的媒介环境给公共领域带来了很多变化,它使公共领域本质上已与哈贝马斯时代迥然不同.正视这些不同,有助于我们对现实传播环境的正确认知,并为合理的公共领域的建立提供可参考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用新闻的视角来观察,农行邯郸分行金库被盗案,是属于金融系统的犯罪新闻,也属于法制领域的案件新闻,又是一起突发事件.按照国务院2006年1月8日公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说法,突发公共事件包括四类: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农行邯郸分行金库被盗案,当属社会安全事件.近年,媒体怎样报道突发事件,是我研究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公共性长期以来被认为仅仅是,或者至少主要是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现象.或者我更应该说它国际化的维度被忽视了.然而在全球化的时代,对于公共(领域)"属于"民族国家这种默认的假设已明确地遭到了挑战.这个默认的假设所带来的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它意味着可能存在很多公共领域——原则上,有多少民族国家就有多少公共领域——另一方面它含蓄地否认了不与国家相联系的公共领域有存在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微传播的兴起改变了高校信息环境,也为公共领域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本文基于公共领域的理论视角、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高校微传播环境下公共领域建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依据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探讨了高校的微传播的发展方向和措施、分析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为提高校园微传播效果、建设校园公共领域、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分析了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吴涛 《今传媒》2011,(4):18-19
长期以来,中国的公共领域始终处于缺失状态,而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环境则为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念为切入视角,围绕公众舆论、媒介特点发展变化、人这三大要素来论述在中国当下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下,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相关问题。着重比较分析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不同特点对公共领域建构造成的影响,尤其是在网络媒介环境下公共领域建构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媒公共领域角色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义彬  张卓 《现代传播》2005,(3):132-133
在特定的体制下,中国传媒与公共领域之关系难以直接套用哈贝马斯的全部论述,而且随着体制环境、技术环境等的变化,中国传媒在实践与理论上也发生着根本性变革。本文在传播学意义下探讨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角色重建,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公共领域是民主实现的重要形式,媒体在其中应该只是一个公共讨论和提供信息的平台,它将私人个体(PrivateCitizens)组织成为公共个体(PublicBody)来促成公众舆论的形成。”①1.商业化前提下的体制变革90年代开始的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简言之是传媒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商业化过渡,“事业性单位,企业化管…  相似文献   

8.
环境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也是实现公共健康安全的必然选择,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环境法治系统是促进公共健康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公共健康安全的重要捷径,公共健康安全对环境法治的基础理论和实践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促进公共健康安全新形势下,环境法制创新的目标领域涉及立法基本原则与调整理念更新、立法体系重构、基本对策及管理机制完善等诸方面。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的相关理论指出,公共领域的本质就是为人们提供自由、公共的话语交流的互动平台,即公共话语空间.网络的普及为实现这种机会均等、平等参与、自由讨论"理想的话语环境"提供了一个可能性.在网络构建公共领域的过程中,网络新闻评论是公众充分地实现话语权的自由表达,从而营造出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公共话语空间"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充分肯定网络新闻评论构建公共领域的作用的同时,还应看到由于受网络自身特点的限制,网络新闻评论在构建公共领域方面还有些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网络自媒体缔造的场域兼有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的特征,由于沟通的即时性和互动性,网民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各种思想能够迅速传播,从而形成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一致意见。另一方面,网络自媒体受到传统媒体不断渗透与融合,一定程度上存在议程设置,而且发言权并非属于所有人;同时消费社会的文化也促使网络自媒体严重商业化,除了参与公共事务,公众利用这个场域更多是进行私人交往和娱乐;加之不断变化外部环境,都在弱化该场域公共领域特质。建构网络自媒体公共领域,亟须公共理性的不断培养。  相似文献   

11.
新闻媒体与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构建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许剑 《新闻大学》2003,(1):34-38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是德国学者尤根·哈贝马斯提出的一个颇受争议的政治学概念。按照他的定义,资产阶级公共领域“首先可以理解为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但私人随即就要求这一受上层控制的公共领域反对公共权力机关本身,以便就基本已经属于私人、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质的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中的一般交换规则等问题同公共权力机关展开讨论。”简而言之,公共领  相似文献   

12.
乔月 《中国传媒科技》2012,(20):106-107
当前,在公共领域的构建方面,微博为话语的自由表达起到的作用有目共睹,但是也由于其自身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了大量的谣言产生.谣言的传播严重破坏了微博的传播和沟通环境,使得舆论平台的健康发展受阻,甚至对公共领域的构建起到了一定的威胁作用.因此,建立健全微博中的谣言传播和规避机制有着非常大的必要性.本篇文章就当前微博中的谣言传播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公共领域"的网络视景及其适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学界对网络"公共领域"命题的讨论大多集中于博客、网络论坛和网络时评等视阈内,且嘉许有余,反思不足.在用"公共领域"概念的传统核心价值范式检视当下中国网络媒体基本状貌之后,本文认为,所谓的网络"公共领域"既不是哈贝马斯理想中的公共领域,也不是他所批判的伪公共领域,而是一种"半公共领域"形态,其现实境况与理性公共领域之诉求"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环境已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由微博、论坛等构成的网络媒体传播,在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公共领域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两者相互激化,催生了舆论传播的新生态.在网络传播的影响下,拟态环境的构建主体由传统媒体主导逐渐转向大众、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三者.哈贝马斯曾说过:“大众传媒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同时又统领了公共领域.”①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公共领域影响剧增,特别是微博的崛起,以网民为主体的传播群体正显示出强大力量,在网络舆论阵地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并成为部分舆论议题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15.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公共领域开拓了新的存在形态.作为公共领域的网络空间,在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因其不规范而存在种种危机.本文从公共领域的角度探讨了网络在现代政治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6.
田新玲 《青年记者》2012,(14):11-12
在新媒体环境下,校园突发公共事件与社会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力互相渗透,面对新媒体病毒式传播的各类危机信息,公众只有及时获取、正确理解这些信息才能指导其应对行为,克服信息过载或信息真空带来的心理恐慌.青少年学生虽然是消费社会青睐的群体,但作为面对风险社会环境的未成年人,他们又属于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最大化为目标,构建了一个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模式选择模型.该模型从信息生产和消费两个角度,将信息资源的公共获取分为四种模式;同时根据信息的公共属性以及其是否属于政府的法定工作范围,确定这四种公共获取模式的适用条件.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那些属于政府法定工作范围的信息应当由政府来进行生产,其他信息则交由社会机构生产;公共性强的信息资源应当免费或以边际成本价格向民众提供,公共性弱的信息则可根据市场价格来提供.另外本文分析了信息资源的内在属性以及外部的社会经济环境对公共获取模式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哈贝马斯在他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提到:“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他和私人领域之间是相对立的.有些时候,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众舆论领域,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有些情况下,人们把国家机构或用来沟通公众的传媒,如报刊也算作‘公共机构”.①由此,我们可以整理出作为与私人相对的一种理想的交往场所的公共领域的一些核心要素:公共性的参与主体是作为自由独立之私人的公众,它的载体是作为提供自由沟通平台的各个时期的传媒,它的运行内容是作为公共意见的社会舆论.平等开放、自由讨论、理性批判、监督权力是其基本特征,而这些特征实际上构成了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9.
坚决依靠政府--关于公共图书馆与政府关系的随想   总被引:17,自引:12,他引:17  
蒋永福 《图书馆》2005,(2):13-15
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是政府的责任。公共图书馆属于公共领域,是政府组织的组成部分。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必须依靠政府的公共权威与公共财政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20.
杨海平 《新闻界》2007,(6):102-104
大量政论性报刊在变法维新运动时期的集中出现,促成了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最终形成,而且也成为中国近代公共领域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