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饮食是人类的本能,离开饮食,那就是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从人类诞生起,饮食就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部分。原始社会传说人们茹毛饮血。《礼记·礼运》:“古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人们与其他动物没有什么区别,生吃草木的果实、根茎以及飞禽走兽、蚌蛤虫鱼等。  相似文献   

2.
佛教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 ,茶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佛教的传播 ,茶叶是僧人坐禅修行必不可少的饮料 ,两者密切相关。佛教僧徒谓“茶禅一味”、“茶禅一体” ,又说茶有三德 :坐禅时 ,通夜不眠 ;满腹时 ,帮助消化 ;茶为不发 (抑制性欲 )之药。它有利于丛林修持 ,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传播茶文化 ,为中国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及传播立下了不世之功。1.佛教的兴盛与饮茶的传播中国茶文化总的思想趋向是热爱人生和乐感的 ,而佛教精神强调的是苦寂。佛教作为外来文化 ,自汉代传入中国 ,当时被宫廷、贵族用来祈福、祈寿…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说"隔里不同天",民俗也如此,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不可一概而论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古往今来的风俗,男婚女嫁是任何民族都少不了的古老传统。  相似文献   

4.
王刚 《华夏文化》2000,(3):25-26
佛教自传人中国以来,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随着其传播与发展,它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在古代,作为外来宗教,佛教并不是唯一的,如景教(基督教中的一支教派)、伊斯兰教、拜火教等等,  相似文献   

5.
<正>唐诗史学者根据唐诗发展的实际情况,把唐诗的发展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全唐诗》共收入唐人诗歌四万馀首。据笔者粗略统计,诗歌题目中有"清明"字样的共51首,题目中出现"寒食"的共154首;诗歌内容(包括题目)提及"清明"的共134首,诗歌内容(包括题目)提及"寒食"的共201首。另外,诗歌题目中提及"上巳"的共有43首,而诗歌内容(包括部分题名)中有"上巳"的共27首。由此可见,有唐一代,在诗人笔下,"寒食"之名更为普遍而流行。  相似文献   

6.
采诗 《寻根》2007,(6):102-105
孩子出生之后,总要有人为之命名。那么谁最适合为孩子取名呢?或者说,中国传统的命名习俗,一般是由谁来充当这个角色而最具有权威呢?  相似文献   

7.
金旺 《世界文化》2007,(9):46-47
早在三四千年前,我国人民就开始喝茶了。随着茶叶逐渐传到世界各地,茶也具有了世界性,但是,由于民族国家的不同,又形成了五花八门的喝茶习俗。  相似文献   

8.
大汶口文化有许多奇特的、重要的习俗引起了考古学者的关注,也为我们认识史前时期的宗教习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拔牙,或称打、折齿、凿齿。关于拔牙的习俗,中国古代文献早有记载。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古文献中所记载的凿齿之人找到了佐证。在东方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首先发现了拔牙的习俗,在其前后延续长达1500余年的历史过程中都有拔牙习俗的发现,并且所拔牙齿的部位和数目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是拔掉上颌两颗侧门齿,被拔者年龄在15—20岁之间,无性别上的差异,男性、女性均有发现。牙齿作为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咀嚼食物、帮助发音、…  相似文献   

9.
吴平 《华夏文化》2005,(4):32-34
鸠摩罗什译经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他在长安先后译出98部大小乘经律论藏。这些佛教典籍的传译为中国佛教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南北朝时,各派佛经的汉译本已经大致齐备,介绍印度佛教思想的使命至此已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之上,中国的僧人得以精研细选,各承一说,形成了学派林立、众说纷呈的局面。这时的佛教学派或称师,或称家,或称宗(与后来的宗派不同),各立门户,互相争鸣。  相似文献   

10.
吴正格 《寻根》2004,(6):45-47
满汉全席产生的历史背景“满汉全席”起源于清太祖努尔哈赤关于满、汉两族和睦相处的进步政策。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公开反明。由于在萨尔浒一战大获全胜,逐步据有辽沈。据《满洲秘档》,努尔哈赤进入辽沈地区后,满洲人与关内北迁于此的汉民时有摩擦,以至出现过“今闻满洲以汉人之牛车,执汉人令运粮草,并索取诸物”的事件。对此,努尔哈赤在天命七年(1622年)下了一道旨谕,说这事件“岂令汉人给满洲为仆乎”?汉人“因其远处迁来,无住舍食粮耕田”,故令“满汉等合居一处,同住同食同耕……计口合粮而食。所有田地,满、汉人等务宜各…  相似文献   

11.
李胜军  王军花 《寻根》2008,(1):84-85
“破镜重圆”一词,用来形容一对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新团聚与和好。那么,人们为什么要用“破镜重圆”来比喻呢?这要从古代的习俗来追踪求源。  相似文献   

12.
"道"是中国文化、中国本土思想中的一个根本性、普遍性的概念,它的蕴意与佛教概念中的"真如"、"法性"、"菩提"等有本质的不同.但在早期佛教输入中国的过程中,佛教却大量地采用了"道"这个语词,它的使用有三种情况:一、译经中的使用;二、佛教徒称号中的使用;三、佛教名物中的使用.这种对"道"字的普遍采用,加快了佛教的华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马登,位于云南省剑川县西北部。是一个四面环山,地势较为平坦的小乡镇。镇辖区居民除了一个汉族村、一傈僳族村和部分散居山内的彝族。都为白族。马登白族有很多传统的风俗习惯.除了认真隆重地过中国传统的各个农历节日。对坐月子、婚嫁和丧葬习俗也尤为讲究和重视。  相似文献   

14.
吃在永平     
黄焖羊肉"黄焖羊肉"曾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最为喜爱的御膳菜肴。历经百年沧桑之后,这道深宫大菜,近年方以"平民"身份莅临我的故乡永平安家落户,并立刻获得广大食客的青睐。永平各乡镇均为山区半山区,山清水秀,牧草肥美,自古就有饲养山羊的传统,各民族食用羊肉的饮食习俗十分普遍,甚至肉食有以羊肉为主的,这为"黄焖羊肉"的诞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5.
采诗 《寻根》2008,(3):50-51
“五四”前后,西风渐入国门,文人骚客也竟大胆地用洋名为其子女命名取字。这里所说的取洋名,是指直接用外国文字的译音取的最初的中文名字,并非国人有了中文名字之后,因在国外生活而又取的英文或西文名字。此种风气一开,也为我国姓名学的发展增添了一种命名方法。  相似文献   

16.
古人取“字”的文化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泉根 《寻根》2000,(2):25-31
在古籍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称谓:孔丘字仲尼,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可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淮阴侯韩信及萧何、陈平、樊哙、灌婴、周勃等,却都有名无字。这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的文化本性直接体现于纷繁杂多的节日礼俗之中,而文化的本性是贯穿着人文关怀的理念,体现着一个民族善良灵魂的依守。恰由于有了这个善良灵魂的主导,传统节日礼俗必然赢得充实的生命内容,与进步的文化生活相辉相映,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生命魅力,为世人所瞩目。  相似文献   

18.
李四龙 《寻根》2011,(6):11-15
佛教在公元前五六世纪产生于印度,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中原汉族地区。从此,中国成了佛教的第二故乡。中国佛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思想与实践特色,有了像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等佛教宗派,在明清时期,并成为最主要的佛门修持。这个现象,揭示了中国佛教的两大思想基础——般若与净土。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中,不同颜色往往被赋予不同含义。色彩的特殊定义,既能反映出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又能表现出浓郁的民族性格色彩和精神风貌,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关乎民族尊严。因此,各国、各民族间的交往,特别是文化交往方面,如果参与各方能够对颜色礼仪给予特别的关注,即无异于关注他国、他民族的文化习俗,尊重对方的文化传统,进而在民族之间,亦或个人之间的往来关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良好的效果。相反,一旦对这种礼仪文化缺少了解,或是稍有疏忽都可能使民族间的文化交往陷入困境,使双方的行为目的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20.
高城 《寻根》2010,(2):41-47
<正>居住在僻远高寒的青藏高原上的藏民族,不仅有抗高寒严酷自然条件的超常力,而且有着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与宗教的渗透融合,显示出独有的文化魅力。那些极具民族特征和宗教色彩的文化现象,成为这个民族内心深层智慧和善良的表征,令人惊异而敬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