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赖少其是当代著名的国画家、版画家、书法家、诗人。作者记叙了赖老解放后为政从艺道路上的轶事。追忆了赖老与黄宾虹、傅抱石、吴湖帆、林风眠、赵朴初等的“血火之谊”;记录了赖老上世纪80年代登天台、上雁荡山、访方介堪先生、游普陀、绍兴怀故人的踪迹;描述了赖老赴美访王己千、观大千画,访巴黎浏览艺术珍品的历程;最后叙述了赖老晚年“丙寅变法”、“衰年变法”,走完人生道路的最后时刻。  相似文献   

2.
中西文化的碰撞,为20世纪的中国画坛平添了诸多扑朔迷离的景象,也为俯仰于这一背景下的无数个体的艺术生命带来了重重疑惑和困扰。赖少其以其特殊的革命经历、独特的文化积累,在自然生命行将停止运行的关键时期凸显了其艺术生命中最本质、最原始、最朴素、最真挚和最纯净的精神境象,真正实现了中国画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过程,从而为20世纪的中国画坛绽放了一枝奇瑰的花朵。  相似文献   

3.
4.
毛泽东生前虽然总体肯定“文革”,但在“文革”进行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文革”是他闯了“大祸”:最大的错误就在于“打倒一切,全面内战”。继而实施了系列纠正“文革”错误的政治措施,这些措施为党和全国人民揭露、批判、粉碎林彪、江青两个反党集团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也为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奠定了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丁玲晚年的思想存在状态和精神生活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对于马恩著作的热衷以及近乎痴情的学习,揭示其学习的用意是为了重装自己的精神大脑,最终抵达对自己人生的彻底反思和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晚年佚作中,提到“大寨”的有两处。“大寨”不但没有绝迹,反而贯穿了郭沫若的晚年。沿着这一条线,从中我们可以窥测出1966年到1978年间中国社会的政治决策历变,也可以发现郭沫若对于“大寨”所指涉的更深一层含义的自觉追随和自我回归的心态历程。  相似文献   

7.
章太炎是清末民初的革命家、思想家、国学大师。他的思想一生经历了不少变化,比较复杂,其中不乏自相矛盾的方面。学者对章氏思想多有论述,而对其晚年思想的评价,往往颇有微词,认为他晚年退居书斋,与时代隔绝。然而这种评价未必公允。通过对章太炎晚年在苏州等地学术演讲中所包含的思想进行梳理,可以看出他在讲学和实践中所贯穿的对民族经典、历史及语言文学的重视,对士人气节和力行精神的强调,无不透露出章太炎对当时国家危亡的忧虑,对民族命运的关怀,对"士"之人格理想的追求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现实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8.
中国山水画中的“提”,是一种画龙点晴之笔。它是画面细心收拾阶段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提”,能使平淡无奇的画面顿生精神,达到感人的艺术视觉效果。从手法上讲,主要有勾提、皴提、染提、点提等方法。本文从这几个方面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以供学习山水画的人参考。  相似文献   

9.
元代社会由于异族的统治,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文人画家在政治上受到歧视,大多命运坎坷,仕途多舛。他们在思想上极度苦闷,遂投身自然,放情山水,追求一种"梵我合一"的道统精神。"元四家"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在绘画上一改南宋所崇尚的院体画法。追求五代董源、北宋巨然一派的"南宗"画法,讲求笔墨的泼洒,注重情感的表达,融诗书画于一体,使中国山水画的文人画特征更加明显。"元四家"的绘画风格和美学思想对明清以后的中国山水画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研究"元四家"山水画,有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山水画的精华,进一步推进当代山水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退休年龄延迟到65岁”的方案,引发全国舆论哗然;清华女教授“15年义工论”,一发声便激起广泛民怨;而政府制定出台的“以房养老”意见,因面临“70年产权”等难以逾越的“路障”,更是触发民间反弹,以致民政部不得不反复解释,以平息公众的怒气。若此类“养老金论战”长期蔓延下去,则持续折射着中国人对自身命运的严重焦虑。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原因很复杂。毛泽东早年片面强调动和斗、相对忽视事物同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尚动""奋斗"思想是其晚年错误的潜在诱因;中国人"人格神"崇拜的"神灵"观与"通变"的思维方式是人民群众对毛泽东的神化和毛泽东笃信人民群众可以成圣实现对接的深层传统文化因素;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革命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的符号,但忽视物质因素限制的过度革命则又走向了反面。以上三个不同的哲学新视角可以拓深对毛泽东晚年所犯错误原因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道”是庄子哲学的中心思想,庄子讲“道”,更讲体“道”,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对中国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它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庄子“道”的境界,而意境的创造和真正实现也体现着庄子“道”的深层意识。  相似文献   

13.
“传神论”是顾恺之针对人物画提出的一项重要的美学命题,后来经过历代艺术家的承续和推演,逐渐突破了人物画范畴,广泛渗透到山水画理论中,并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审美追求。那么传神论是如何渗透到山水画理论之中的,它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作用,文章着重从以下几点来进行阐述:(一)传神论的阐发、理论构架及其实践;(二)传神论与山水画理论的初步结合;(三)传神论对山水画理论的深层次渗透。  相似文献   

14.
“传神论”是顾恺之针对人物画提出的一项重要的美学命题,后来经过历代艺术家的承续和推演,逐渐突破了人物画范畴,广泛渗透到山水画理论中,并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审美追求。那么传神论是如何渗透到山水画理论之中的,它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作用,文章着重从以下几点来进行阐述:(一)传神论的阐发、理论构架及其实践;(二)传神论与山水画理论的初步结合;(三)传神论对山水画理论的深层次渗透。  相似文献   

15.
清代初期山水画"四王"在山水画创作的表面现象上,采取了以复古为表现形式的创作方法,但是他们在山水创作的过程中却是在师其古人的基础上进行着实实在在的创新之举,他们对于山水画"理"、理想化山水程式和山水笔墨审美的独立性都作了深入的创造性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衰老之于作家孙犁是一个转捩,在其身上这种由生理变化引起的内在心态的种种波动、演化,是解读晚年孙犁生命意识的鲜明症候。从其晚年著述不时表达的“生趣”和偶尔流露的“死意”中,可以窥见他那几乎不为人知的心理深层。由“文革经验”感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在极度孤寂中流露出生趣体悟,以及基于大失望的死之神往,是晚年孙犁传达生命意识的三个主要层面。  相似文献   

17.
“无为”是道家的基本观念。在道家思想体系中,“无为”是与“道”以及“自然”紧密联系的。“道”是道家思想的基础和核心。道是万物之本原(道原),是先天地而在的存在,也是事物之本体(道体),是某一物之所以成为某一物的根据。而“道”化生万物、成就万物,并非为了什么目的,完全是自然而然的,道之本性即是“自然”。“自然”的本义是“自其然而然而不强迫”。就自其然而不强迫而言,“自然”也就是“无为”。自然无为既可以合而言之,亦可以分而言之。合而言之:自然即无为,无为即自然,故日自然无为。分而言之:自然是道之本性,亦可称为道体;无为是道之运作,是人所应效法者,亦可称为道用。  相似文献   

18.
历史是人的历史,如何看待历史直接与对人的本质的界定有关。在马克思看来,人是“完整的人”,这表现在人的需要是全面的、无限的需要,人的实践活动是各种活动方式存在的实践活动,人的社会关系是全面的社会关系。“完整的人”的界定决定了马克思所说的历史必然是全面的历史,因而历史发展也表现为全面的多级发展,但是,人的历史又不是杂乱无序的历史,而是一部统一的历史,其统一的基础在于人的实践活动。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这种全面的多级发展的性质,有利于我们认清精神动力在历史发展中的直接决定性。  相似文献   

19.
20.
吴止戈 《考试周刊》2012,(37):185-185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意境是对恬美景物的"遐思无限",而作为当代高中学生来说,如何体会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呢?对于"意境"之理解有如何能够集思广益呢?本文探讨了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中国山水画"意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