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隐士是战国时期非常重要的知识文化群体.<庄子·让王>篇对于这个群体的生活状况和道家的隐逸理论有较多的集中记载,弥足珍贵,值得重视.是篇载颜回其家拥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说明其作为其生活来源的土地数量只相当于当时普通农户的一半,其家境贫寒,是为根本原因.战国时期的隐士已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群体,从生活状况来说,应当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儒道两家的隐士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道家学派的"重生"理论是其隐逸理念的基础,这在<让王>篇中有多处表述.  相似文献   

2.
张雨在道教中颇得口碑,而且受到士大夫的赞赏.其诗歌反映了张雨儒道兼修的思想.张雨诗扬孝道隐之于神异之中.他留心古迹,寄托了一心向道的意志.张雨诗歌艺术具有文化传统的厚实感,亦浸透着诗人雅好仙居的隐士情感.  相似文献   

3.
正离家出走后,安娜贝尔·莱尔德为自己取名为珀涅罗珀·泰勒,并且真的做到了像古希腊神话中的奥德修斯之妻珀涅罗珀一样忠贞不渝——"我承诺过永远都属于他。他可以打破他的誓言,但我不会打破我的。"此后的二十余年里,她以一种近乎隐士的方式,独自将女儿养大。尽管她那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有时也为她的精神努力而骄傲,认为"她妈妈精神上的努力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一种看不见的艺术",但她向女儿隐瞒其亲生父亲身份,  相似文献   

4.
隐士是我国古代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艺术修养。通常我们一提到“隐士”,就会想到佛道两家的“隐”,因为这两家的基本思想是主张出世的,所以信仰此两教者很自然地成为“隐士”,而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的集体责任,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主体文化的对应与补充,隐士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自有其独特之处。隐士是士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仕”相对峙而存在,是指那些清高孤介、洁身自爱、知命达理、视富贵如粪土的隐居者,也称为高士、处士、逸士、幽人、逸民、隐者、隐君子等。隐士在当时社会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隐士与中国文化李继凯隐士,顾名思义,是指隐居山林乡野,不入仕途的士子。在中国古代的官本位文化及男权中心文化的背景上,自然形成了士子们的出仕则显、不仕则隐的基本生存方式。所以提起隐士来,人们就会想到他们恰是中国之士的"一半",至少从精神文化的层面上说是...  相似文献   

7.
赵慧 《世界文化》2008,(7):44-44
就像很多隐士一般,古人眼里的乡村,是逃避世俗纷扰的避难所,成效如何,干百年前早有定论:小隐隐于山,中隐隐于朝,大隐隐于市。隐士追求的是独善其身的雅兴,而我们选择旅行却像是一场暂时的身份逃脱。  相似文献   

8.
西方公众欣赏弱女子李正和时至今日已经是20世纪末叶,评定女性典范的标准却依然是:保持沉默。电影明星葛丽泰·嘉宝照此律己,放弃演艺生涯躲进纽约的公寓,成了事实上的隐士;美国前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30年来对丈夫惨遭暗杀以及她与他婚姻中的种种纠葛始终三缄...  相似文献   

9.
1864年3月10日,十八岁的路德维希二世登基,继承了巴伐利亚的王位。路德维希面貌英俊,身材颀长,集男子的魅力与风雅于一身,深为当时欧洲人,特别是女士们所仰慕。然而,他却对之无动于衷。也许是由于童年的孤独或不善交际的原因,他实际上象一个隐士般离群索居在德意志他那些宏丽的宫殿中。1866年,巴伐利亚作为奥地利的同盟国参加了反对普鲁士的战争。这场战争使巴伐利亚成为战败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巴伐利亚王国完全丧失了主权。  相似文献   

10.
隐逸是中国古代士人在特定政治环境下的生存方式。正史设置《隐逸传》,从一开始就带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陶渊明作为晋宋之际的隐士,尽管被《世说新语》排除在外,但却在《宋书》《晋书》《南史》等正史中赢得一席之地并最终成为隐士的典型。从编修动机、隐士形象塑造和史料选择来看,正史《隐逸传》建构陶渊明的隐逸身份并将其偶像化,隐藏着深层次的文化因素,充满浓郁的政治色彩。陶渊明的很多真实性格,也因此遭到刻意的忽视和屏蔽。  相似文献   

11.
古代的隐士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有一个特殊的阶层———隐士,他们是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人格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寂寞和贫困潦倒之中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隐士归隐原因十分复杂,各不相同,笔者以为,隐士约有四个类型。首先是弃官归隐者,其原因有二:一是功成名遂身退,如春秋越国的范蠡,汉初时的张良;二是看不惯政治腐败、官场黑暗空气污浊的世象,自动辞官归隐,如晋陶渊明、陶弘景、葛洪、明关中大儒冯从吾等。其次为终生隐居不仕,这些人大多数命运多舛,无人荐举,求官不成而失意归隐,如唐代孟浩然、刘方平、卢仝、方干,宋朝林逋、…  相似文献   

12.
正关于美国当代著名诗人John Ashbery(1927—2017)的诗歌研究已有不少,但对他的拼贴作品却鲜有人关注。近期分别在纽约蒂博尔德纳吉画廊和普拉特曼哈顿画廊举办的题为"有趣的拼贴画2015—2017"和"故事的建构"Ashbery拼贴作品展,向公众证明了他的拼贴艺术创作实际上是与其写作实践融为一体的,体现了他的怪诞诗风。  相似文献   

13.
仁者鲁迅     
张远山在其<鲁迅:一个被逼成思想家的艺术家>一文中,把鲁迅先生称为"仁者鲁迅"、"天真汉",并犀利地指出:"在鲁迅身上,仁慈的成分压倒了智慧的成分."针对别人对鲁迅先生"不宽恕"的指责,张远山是这样反驳的:"‘不宽容'正是鲁迅最独特的思想精髓和前无古人的文化品格,鲁迅正是以此傲立于文化巨人之列.否定鲁迅的'不宽容',就是对鲁迅的根本否定,在此前提下对鲁迅的任何其他思想与品格加以肯定,若非不得要领,就是别有用心."他还指出:"在他身上,恰恰体现出一种‘异常的残忍性和异常的慈悲件".……  相似文献   

14.
一、故宫建筑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 (一)故宫建筑群的名字体现了儒家"贵和持中"的思想 首先,最明显体现"和"思想的是,故宫重要的宫殿或者门的名字中直接带有"和"字.例如:太和殿,保和殿,太和门等等.这个"和"其实就意味着中正,和谐,安泰.这就告示天下:君王不偏不倚,中正贤明,不能过犹不及,不能破坏"和"的平衡,这样才能...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J.D.塞林格53岁时与18岁少女乔伊斯·梅纳德的风流韵事已不是新闻。他对身为处女的梅纳德性反应的无动于衷,对她出人意料的抛弃以及后来对她的仇视和置之不理,早已为人津津乐道。也风闻他在1972年完成的两部小说未能付梓,原因是他将其锁在了大保险柜中。但传媒更多的还是对他的情人梅纳德的批评和指责。塞林格的拥戴者也议论纷纷,认为没必要再去用这些蜚短流长折磨这位已是耄耋之年的文坛隐士。搬出曼哈顿隐居乡间后,塞林格始终保持缄默,几乎与世隔绝。谁也说不清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逃避现实的隐者?禅宗圣徒…  相似文献   

16.
国学大师蒙文通先生主张"学问贵成体系",这是他的治学心得,也是其治学的目标。蒙先生的这种"体系"意识既表现为对诸多学术领域的溯源明变,又表现为融各领域为一体,体现出蒙先生治学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17.
清初文学批评家叶燮具有激进的仁政思想,他认识到封建社会官民之间的根本利害冲突,主张"伐暴救民";认识到妇女具有男子的美德才干,其名节包含着"人伦之不幸",并为下层妇女才德不彰鸣不平。他放弃功名仕进,推崇诗文的地位和作用,潜心于诗文创作与批评,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审美教育家。其思想在某些方面具有反理学意义和民主色彩。但他仍恪守"君臣之义"的封建纲常和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其文体观念相当狭隘,其戏剧批评封建正统思想明显。总体上他还没有突破封建思想的樊篱,是一位传统的封建文人,但在他身上又体现了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8.
朝举 《大理文化》2003,(6):10-12
我要给你说的是我父亲的故事. 我总习惯称父亲为"老父亲".这种称谓,并不是我的做作,在我能力有限的语言表达中,总觉得这样才能体现我那种源于心底的对父亲所经历的生活的厚重和沧桑感的认同.我的父亲与你的父亲和他众多的同代人一样,在近七十年的生活中,虽然经受了些风风雨雨,但无论怎么说都只是一个极为平常的人.在我对他认识了解的几十年中,如果撇开他作为我父亲的这个身份,把他当作一个生命的载体来看,有的时候我无法想象他竟然有如此坚韧强盛的生命力,就像石板底下的草一样,只要有一点土一点水它就能生长就能发芽.  相似文献   

19.
<正>伟大的法国印象派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1841—1919)说:"当我还不会走路的时候,就已经爱上了女人。"对于雷诺阿来说,女性人体体现了和谐与美,这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和永恒主题,他用细腻丰富的笔触刻画女性充满青春活力的美丽胴体,表达自己对女性身体的由衷赞美和对年轻生命的热情讴歌。与此相应的是,他一生曾有很多情人,但只有莉丝·特雷儿、玛格丽特·莱格兰和阿丽娜·莎丽戈才是他人生之路上真正的"女神"。  相似文献   

20.
衫、整天捧读古书的古怪“才子”,心甚怪之,恨不得一见。有一天早晨打开电视一看,央视一套“面对面”栏目主持人王志正与一位身着长衫的年轻人“面对面”地交谈。我想,他肯定就是那位被人称为“长衫先生、国学隐士”的李里先生了。我当时非常高兴,庆幸自己总算有机会一睹这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