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支梓桐 《华夏星火》2016,(11):101-102
和文化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结晶,不管是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师法自然”还是佛家的“修心养性”,其思想的指向都是一个“和”字。  相似文献   

2.
田园 《科教文汇》2014,(35):52-53
“仁”与“爱”分别是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思想和基督教哲学里的核心概念,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二者一度被选择为文化契合点。从文化哲学层面进行比较和分析,既可以看到儒家之“仁”与基督教之“爱”在表层含义、理论结构等方面存在部分“相似”,也可以看到二者的本质差异。正视与理解这种差异.将对全球化形势下的文化交流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化建构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是中国传统哲学四大主体思想,是中国人在五千多年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中国模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最全面、最集中的概括,其哲学思想根据,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是中国传统哲学.现阶段我们谈中国模式,其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中国传统哲学对其的支撑.  相似文献   

4.
中医现代化是“新时代促进中医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为答好中医现代化这道必答题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有系统、有重点的破围之策。该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出发,哲学诠释中医文化的丰富内里,并探求中医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更好地将中医文化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迅速进入全球化发展阶段,这对世界文化环境的建设带来深远影响.世界各国社会文化体系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使全球文化环境变得混乱、复杂,身处其中部分意志力与自控力较为薄弱的人将会在外部环境和自身心理素质的影响下缺失精神理想信念与民族自信,进而开始盲目追求享乐主义,一切皆以个体利益为中心,社会意识、价值观念及心理情感逐渐扭曲,对社会健康、和谐发展造成重重阻碍.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予人们正确三观意识的重要精神指引,其中国化发展对净化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所以,本文将结合汪信砚编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与创新》一书深层次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为促进中国的社会和谐和健康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6.
许帆 《科教文汇》2012,(9):12-12,1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是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相结合,为促进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和谐发展。本文将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内涵的理解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怎样可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及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启示这四个方面展开,简单谈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7.
刘红云 《科教文汇》2009,(23):241-242
“天人合一”说,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既是世界观又是人生观,在人的行为方式中又表现为一种精神品质。面对着社会的转型,人们在生活方武发生转变的同时,还面临着精神信仰的缺失。本文通过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解读,从而探究其在何种意义上对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品质塑造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等一系列重要论述,极具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各级党员干部的看家本领,也是社科理论工作者的看家本领。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而实现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进一步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思想方法指南。  相似文献   

9.
儒家"和谐"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底蕴和深刻的内涵,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要义。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其师生关系处处彰显儒家"和谐"思想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江毅 《未来与发展》2009,30(8):84-86
中国传统文化“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向来被认为是独有的哲学思维特色,也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而“以人为本”是对中国传统人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整合融通。为此,高校恩政教育必须注重大学生全面领悟“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即当代大学生不仅处于“本”的地位,其本身及相互关系也由过去的对立、斗争转化为平等、合作和调协。由此,整体提升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将是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1.
胡纯华 《科教文汇》2008,(26):211-212
孔子的“仁学”管理思想长期占据中国传统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对国家统治和社会教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仁”的维度。对儒家管理哲学做个梳理,探讨儒家仁学管理思想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高校哲学发展繁荣,意义重大。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惟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方能“文化自强”。作为文化组成之一的高校哲学,其发展繁荣亦如此:惟有“哲学自觉”、“哲学自信”,方能“哲学自强”。本文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两方面展开探讨,分析了实现“文化自强”的观念条件,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倡“哲学自觉”、“哲学自信”,探讨了实现高校哲学发展繁荣之路的主体意识障碍破解及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3.
“和”是儒家最高的审美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几千年来延续不断的哲学、文化观念和社会政治理想。它贯穿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为各个时代的各家各派所普遍接受,并被广泛应用于认识自然、人格修养、治国安邦等各个领域。“和”体现了天人之间的亲和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一致,继承并弘扬“和”的精神实质,对于解决我国当下经济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吕洪霞 《科教文汇》2009,(16):211-212
哲学是在20世纪末期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最终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它不仅是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概括总结,而且对培育中国社会主导性文化精神,促进文化在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上的发展,以及文化哲学研究走向深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  相似文献   

16.
一、理论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时代责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决定从今年开始实施“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这是在教育领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讲话精神的一项重大举措。然而要贯彻这个“若干意见”,实施这个“繁荣计划”,最根本的是要推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是哲学社会科学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  相似文献   

17.
马尔库塞作为西方社会的批判者 ,他把人本主义哲学融合到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启新的道路。他批判资产阶级不仅运用技术在物质领域占有统治地位 ,而且通过技术理性的语言分析把统治领域延伸到政治、文化、思想等领域。他反对技术的逻各斯统治 ,强调人类的精神解放。  相似文献   

18.
儒家的管理哲学是儒家管理文化的主体内容,它构筑了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作用。儒家管理哲学是以修己安人为其本质特征和价值取向。本文从管理的基础、管理的本质和管理的目的三个方面阐述修己安人,在于指出修己安人这一管理哲学对于现代管理的启示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儒家的管理哲学是儒家管理文化的主体内容,它构筑了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作用.儒家管理哲学是以修己安人为其本质特征和价值取向.本文从管理的基础、管理的本质和管理的目的三个方面阐述修己安人,在于指出修己安人这一管理哲学对于现代管理的启示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玉欣 《知识窗》2014,(20):31-31
本文通过简单剖析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构成,论述儒家、道家、佛家文化思想的精髓,阐述了其“和谐”理念的内涵,探讨了如何进一步挖掘及升华其思想,做到古为今用,以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必要之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