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英语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外语,一方面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种可以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英语新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之一。作为一门工具性的人文学科,英语教学必须突出“人本”,体现深切地“人文关怀”。英语教学如果舍弃了“人文素养”,也就舍弃了语言教学的精髓本质。作为英语课程的实施者,我们应当体现“人文性”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能得到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艺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要实现“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的课程总目标,必须明确“人文素养”的含义,并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此,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人文素养,教学内容的处理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中的人文因素,学习方式上要强调在理解、阐释、反思、体验、感悟中提升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由此,生成了语文课程及其教学的新理念:①语文是“交际工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是语文的本性所在。②语文属于“人类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  相似文献   

4.
毛萍 《现代语文》2007,(2):51-51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宣示着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同等苇要,它们犹如语文教学的两翼,谁也不可缺。“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基于这一精神,作为一个与新课程改革同步的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有机地融为一体,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课程建设作为小学深化中外人文交流的主要手段,肩负着提升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拓宽中外人文交流渠道的重要使命。“中外共建共享课程”是其重要探索之一。学校在“中外共建共享课程”的开发、实施中,尝试突破“主题选择”“课程资源征集与应用”“语言交互”“时空差异”等困难,积极探索中外线上课程实施环境条件与课堂实践策略,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水平,有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现高质量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以达到“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提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高校的必修课,“大学英语”课程课时多、历时长、覆盖面广,其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它能够发挥良好的思想教育作用,在帮助学生提升语言技能的同时,传递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德育功能,高校英语教师应提升自身政治素养,改进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将“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相融合,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并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8.
乡村人才振兴需直面乡村学生发展问题。从乡村教育学视角看,是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乡村儿童”这个关键问题。这就需要重新思考乡村学生究竟需要发展哪些契合实际的核心素养,让乡村学生培养目标落实到课程与教学实践领域。乡村学生所处文化场域不同,其发展核心素养的话语表达和实践路径也应不同。在乡村学生特有的生存境遇中,“去主体化”和“学科本位”的核心素养发展路径未必适宜乡村学生,寻找“在地化”核心素养表达,实践为了“乡村人”和“乡村振兴”双重价值的乡村学生素养发展导向很有必要。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探索发展核心素养的在地化表达与实践优化,更利于乡村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依据场域理论,对乡村学生成长的族群文化场、自然与人文共生场和农耕文化场加以分析认为,乡村学生核心素养应转化表达为勤于劳作、淳朴善良、真诚待人、热爱自然四大素养,并通过在地化课程实施与整合式教学,以培养勤劳、善良、真诚和热爱自然的乡村儿童。  相似文献   

9.
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推进课程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成为一个热点的话题.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新的一轮课程课改推进的过程中,应于细徽处、在点滴间关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作文教学中融合与渗透人文精神,凸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既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又提升学生的作文高度.  相似文献   

10.
(1)力求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整个试题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同时,充分地贯穿“人文性”,试题的表述充满人文关怀和平等“对话”,娓娓“导引”,关爱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发展。(2)力求语文课程学习目标达成与学生个性张扬的和谐统一。整个试题在体现教科书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充分让每个学生学语文  相似文献   

11.
正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技术素养和人文素养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人文素养主要是为了促进人与技术的和谐,实现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能动把握,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现今的信息技术教材多关注技术,轻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如果能在信息技术教育中传授给学生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同时,若能再赋予课堂一些人文气息,关注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才是一节有意义和有成效的信息技术课堂,从而达到真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技术教育不再是单纯的技能与操作教育,而是更注重科学与人文的结合。那么,如何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呢?一、在加强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个性发展,努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素养不同于科学素养,也不同于人文素养它是一种结构性的存在,不能以某一方面的能力来代替它。而通用技术课程的设置是最好平台,可以培  相似文献   

13.
魏亮  阙俊 《中国德育》2007,2(1):45-48
南京市石鼓路小学根据“立美教育”理念、小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学校的资源优势,设计并实施“儿童版画与生活”的校本课程。这一课程关注儿童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审美品质与生活情趣的和谐发展,具有人文性、校本性和综合性特点。为更好地实施课程,学校进行了教材开发,制定了课程评价方案,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4.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生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性质规定之后的目标规定,从语文课程的目标性质上来说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1.人文。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实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这一提法,符合母语学习的习得规律和语文能力形成的特点。3.素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出可以说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4.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课标引进“对话”这一理论,就是要让学生从目前课堂上“被训听”、“被追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5.自主。“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要让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会从历史角度观察与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一节有味道的历史课应该包含有:生动的历史情境、启发思维的问题和人文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也承担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而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以学生的语文学习智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等)为基础与依托的。尤其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更具普遍性的价值,因此更值得语文教育者重视。鉴于此,本文试从思维和审美两方面谈谈落实语文“人文性”的方法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OECD“学习框架2030”中物理内容主题与素养在我国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中的体现情况,本研究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构建并分析我国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图谱。研究发现:我国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注重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体现了“面向2030”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但还需进一步拓展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加强媒体素养、计算思维和财经素养以及伦理道德、全球观念等方面的培养。建议立足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具有国际理解的公民和科学工作者;注重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加强物理课程的人文关怀;关注对学生复合能力的培养,加强物理学与多学科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人文教育是高职教育不可缺失的部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现有的高职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偏重于学科性、教育实效性不强、评价方式简单化、师资缺乏、地位边缘化,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高职院校可借鉴国内外通识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通专结合”人文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20.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是提高大学生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的途径之一。其教学目的是从“文”入手,为学生释“道”。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可从“陶冶美好情操,提高综合能力”、“传承优秀文化,提升文明品质”和“挖掘励志哲理,引发人生思考”三个方面入手,实现文学素养与人文素质的同构,致力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