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骞 《考试周刊》2013,(11):12-13
生死观是人类一直面对的问题。尤其当我们面对未知的死亡,出于人类的本能,我们忧惧,但同样也对生命的去向抱有关怀和期望。古往今来,中西方哲人对生存与死亡问题不停地探索与反思,希腊先哲柏拉图认为"灵魂不朽",孔子则拷问"未知生,焉知死";海德格尔认为人是"向死而生",庄子则将"生死存亡"视为"一体"。  相似文献   

2.
人类是惟一能够在活着的时候意识到自身终将会死的动物,在面对生与死的巨大困扰时,有什么来助人度过人生的难关?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死观来引导人们投身某种关怀,减轻死亡的痛苦,确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藏族的丧葬文化中,存在着一种深刻的对死者、对死者亲人以及对生存环境的关怀。了解这种关怀意识,有助于我们审视自身,正视死亡,珍视生命。  相似文献   

3.
论生死观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避生死是我们教育的一大误区,面对当代学生日益凸现的生命体验与死亡认知需要,谈生论死,教育责无旁贷。生死观教育不同于心理咨询,生死观教育要真正进课堂必须完善课程建设、重视学生课堂参与、强化生命体验并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多方联动。  相似文献   

4.
生命的意义     
从古至今,多少名人在探索生命最高价值的崎岖道路上留下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从司马迁的生死观到蒙田的《热爱生命》再到陆幼青的《死亡日记》,生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自己的“生”与“死”?面对大学生生命意义观现状,积极地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生死,对大学生进行生死观教育,不仅使大学生能够对生死有深度的理解,更在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信仰和生命责任感.  相似文献   

6.
《老子》关于生死观的论述,凝聚了老子对生命存在的终极价值和意义的深层次思考。今天,我们反观其生死观有助于引导我们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正确的生死观,同时丰富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儒家做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渗透、影响着中国人传统的世俗化的生死观。儒家生死观的核心内容就是乐生安死。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传统儒家生死观的积极影响,构建起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认识死亡、正视死亡并超越死亡的科学生死观。  相似文献   

8.
吴磊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35-136,141
生死之事是人们无法回避且必须面对的问题。儒家重视生命的存在,重现世,轻来生,强调丧葬之礼和死而不朽;道家重视生命的自然本性,突出生命与自然相融合,实现适性逍遥的真实自我;佛家认为人生皆苦,生死无常,不要贪恋世间诸相,要看空一切,物我两忘,超越人生痛苦。梳理中国传统生死观,对实施生死观教育、提升当代人的生死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儒家生死观.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先秦儒家学派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强调人世间有重于"生"者,为了国家和民族,应"舍生取义",超越死亡,死而不朽.从根本上说,儒家的死亡观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先秦儒家的生死观成为评价人们面对生死的一个标准,并对后世人们的生死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生死观涉及人生诸多问题的根本,关于其基本内容的问题,仍在探索之中。当前,大学生的生死观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文章以笔者对生死观和生命教育的理解为基础,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生死观的实际情况,将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内容概括为以生命三重性为内容的生命观教育,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教育,以责任感为准绳的事业观教育,以幸福感为支撑的情感教育,以人生态度为导向的挫折教育。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传统的生死观的探析中,比较和分析理性主义生死观与非理性主义生死观、享乐主义生死观与重视精神价值追求的儒、墨两家生死观的异同,挖掘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生死观的传统生死观资源,促进大学生热爱生命,显示生命意义,提升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的抗战史剧,选材立意追求普遍性,突出表现为反映人类永久关心的生死问题。它依靠戏剧冲突所表现的生死观,具体内涵包括三点:讴歌人民大众的崇高生死观,鞭挞剥削阶级的卑劣生死观,昭明生存与死亡的辩证关系。艺术作品如何避免速朽而永葆青春,郭剧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3.
作为魏晋士人的杰出代表,嵇康在对待生死问题上所践行的仍然是儒家的生死观。他既珍爱生命,又超越了生命,既重视生,也不畏惧死。他以诗文、友情、音乐、养生铸就着自己厚重纯美的人生。  相似文献   

14.
正确端正的生命观是确保身心健康发展的保障,然而,对正确、端正生命观念和意识的缺失却正是目前很多初中生群体中所普遍存在的问题。不爱惜自己、他人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不得不引发教育的深思和反省。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初中教育必须要关注初中生的心理情况,加强生命教育,预防学生自杀等极端行为的出现。在生命教育中,要重视对学生正确生命观念和意识的培养,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帮助学生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帮助他们正确面对学习生活中所存在的挫折,以积极的心态看待生命。  相似文献   

15.
从生死观的角度解读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分析其中生动有趣的神话故事,进而探究它们所折射出来的生死观。中、希各自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间接而又生动地表现了原始人类对死亡的各种解读,体现了他们对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的领悟。  相似文献   

16.
七等生的小说《我爱黑眼珠》颇具争议,我们应避开知性与常识之自明,以形上超越的视角对作品进行解读。其实七等生以李龙第的故事寄寓了自己的生命哲学:其一,生死观。即面对死亡,“向死而在”、“出死入生”的勇气与大智慧。只有把个人嵌入死的境界,才能使人从对死的必然性的领会中豁然醒悟,自由地开展自己最本己的能在,实现自我存在之价值。其二,生命时间观。在时间三相中,过去已不堪抚触,未来亦不可知,唯有当下一刻坚实而明亮,切断了“前”“后”两个向度的精神逃路,人应在当下本真的生命中担起自己存在之责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屈原与苏格拉底生死观的比较研究,旨在揭示他们在各自人生的探寻和追索过程中的相似境遇:不被自己深爱的国家和民众理解和接受,反遭放逐和背弃,直至自杀。一方面关注先行者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共同处境,另一方面试图辨析屈原与苏格拉底在实现人生价值、践履道德理想的途径和方式的差别,凸显中西生死观的迥异。由于不同的价值观赋予死亡的意义有别,同样是慷慨赴死,他们的生命却迸发出不同的光彩。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中国的学者对生死观有着独到的见解.先秦儒道生死观中的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意识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更好地珍惜生命;先秦儒道生死观中“死而不朽,死而不亡”意识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创造生命的价值;先秦儒道生死观中死亡意识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观.  相似文献   

19.
生死是人类无法回避的问题之一。随着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器官移植、基因技术的出现对人类的生死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科技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死观,给死亡定义、死亡标准等方面带来了深刻影响。因此,现代生死观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它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死亡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宝贵,同时也教育学生必须尊重他人生命.中职学校的死亡教育要求学生通过死亡教育,能正确树立生死观,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焦虑;教育学生坦然面对死亡,建立健全的人生观,正确对待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