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互联网技术盛行、全球经济技术艺术一体化融合的大背景下,设计领域在各民族既要传承本民族文化又要融入现代文化元素,打造国际化风格。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使本土化的设计理念和现代化设计理念融合起来是中国艺术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将传统的文化精髓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是当代设计师肩负的责任和义务,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根本和立足点。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动力源泉,中华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创新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认识是创新系统工程先导性的关键环节;悟作为中国传统的认识方式具有创新的功能和作用;培养人的“悟性”正是培养中华民族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岳瑾 《华章》2011,(25)
近年来设计师们越发意识到尊重本民族文化审美习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视觉元素的重要性,寻找民族传统文化的回归之路势在必行.设计师们开始重新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创新、把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中去,形成既有丰富内涵,又适应市场需求的中国自身独有的书籍语言风格.传统文化元素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运用更加丰富多彩,“气韵生动”的书籍装帧、“计白当黑”的书籍装帧设计、“中和之美”在书籍装帧设计给我们带来了传统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一直保留着浓厚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是我们设计发展创新之路上的可研究利用的源泉。而在这精深的传统文化和博大的艺术大海中,现代视觉设计可以吸取大量的少数民族织锦图案抽象几何构成形式、造型、色彩,以此来丰富其艺术语言和思想内涵。优秀的艺术设计可能是扎根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富有民族文化本色的设计思想,民族文化将成为一种图式或设计元素,从而体现设计师的民族风范和民族内涵。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从中国历史的横断剖面还是从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来看,服饰文化都是人类重要的文化内容。其中,民族服饰又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向外传达着民族的崇尚、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节日庆典、祭祀等多元复合的文化内质。每一个服装设计师都应将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学习借鉴的主要内容之一,尤其是在服装设计教学方面,要加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注重意识,并着力将其运用至设计实践中,服装设计教育才会在逐步的发展历程中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在当代设计中,常常被设计师们反复使用,虽然因为时代的变化,材料的更新,工艺的进步,使设计手法有很多变化,但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却是显而易见的。这种传承关系,不仅为中国传统的、民族的文化所独有,也为其它国家和地区所常见。中国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对当代设计的无穷魅力,说明中国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难以割舍,21世纪被人们称为文化趋同、文化危机的全球化新世纪,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艺术,民族文化与艺术,仍然是当代设计的不可或缺的智慧源泉。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是现代设计艺术的渊源和基础.把其融入到现代设计教学之中,可使之得到传承与发扬.一个优秀的且具有民族自强感的纺织品图案设计师应该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中国纺织品图案设计的发展方向,正确地处理民族传统文化与世界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日本设计现状的分析,指出日本在短时间内成为世界设计强国的主要原因,并分析造成中国当前设计现状的原因,提出改变中国设计现状的解决方法,不仅要向日本设计师学习,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学会运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与国际接轨,还要有自己民族的个性,找出传统文化与自己设计的碰撞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  相似文献   

9.
<正>纵观世界各国,设计的趋势都是多元且多变的,但设计中的民族个性化永远都是设计界追求的目标。目前,很多评论家都认为中国的设计个性有余但内涵不足,如中国的设计与日本的设计相比,都是利用东方的精神和文化进行设计,可最后的设计表现就不一样,日本的设计整体优于中国的设计,形成了自身的民族文化印记。其根本在于这两个民族是不一样的,倡导的也是不一样的。设计师要依靠本民族文化进行设计,但就目前来说,设计师普遍缺乏民族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0.
发展民族化的现代中国平面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望平 《考试周刊》2011,(38):45-46
立足于本国的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民族特征和世界的视觉传达要求与现代设计的元素融为一体,充分发掘和利用具有传统视觉艺术,对中国传统视觉艺术加以重新认识和使用,不断吸取民族艺术精华,在提高自身艺术修养为起点的前提下,创新求异,在正确理解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基础上,处理好设计的国际化与民族性的关系,是设计师设计出具有现代性、民族性、文化性和自我个性特色的作品,以及在国际大舞台上展现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设计作品采取的必然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彭颢善 《职教论坛》2003,(18):62-62
一、服装设计与文化的关系提到服装设计中的文化情结,要避免两种倾向,其一是照搬历史,拷贝传统。这样就使我们的设计作品显得过于沉重。说到文化就离不开民族的,因为文化是民族历史的积淀,我们往往跳不开秦砖汉瓦、龙虎图腾、剪纸以及旗袍、蜡染等,好象只有《秦俑)、《青铜时代》才是民族的、有文化的,这在服装设计中是一个要避免的误区,尤其是针对消费市场更应如此。设计是一种融合,沈从文先生在谈及服装文化时曾写到,“服装反映的不仅仅是个人的穿着情操,还是这个民族一种深厚悠悠的文化”。从设计师唐炜的作品中,人们可以发现他对中国以…  相似文献   

12.
图案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图案元素越来越多地被现代服装设计师们运用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用以增加服装作品的文化内涵以及民族特征。从图案元素对中国现代服装设计的现实意义这一角度出发,对图案在现代服装上的运用进行分析,阐述图案与现代服装的设计关系,即复古元素、民族图案元素和传统装饰图案元素的运用,使具有中国风格的图案元素的特色服装具有更大的市场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3.
目前,“传统文化的回归”已成为全国人民的热门话题。近期,中国京剧院等传统的戏曲进入全国各大高等院校演出了传统的优秀剧目.在大学生中引起了很好的响应,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教授曾说,“社会越发展,经济越强大,一个民族的根本性问题越凸显出来,就是民族的灵魂问题,民族的文化就凸显出来。中国有很好的文化传统,需要有人来继承、来研究,要培养懂得我们传统文化的人才”。他还指出,一个国家应该有一个国家的灵魂,这种灵魂更主要的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没有民族文化、没有民族精神,这个民族就没有“根”。传统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是相辅相承的关系。所以不管一个国家如何去创新,都不能离开本身的文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论文化招贴设计中的“中国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风"对文化招贴设计的启发很大,它通过水墨、书法、造型、色彩和文案在招贴设计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视觉传播性显示出对招贴设计的积极影响。文化招贴设计中的"中国风"是设计师对传统文化语言和审美思想的借鉴和运用。现代设计师应立足于本土,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5.
陈澜 《文教资料》2011,(14):91-92
设计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创造的来源来自生活,中国的设计师必须在本土文化中吸取给养,才能走出中国的设计之路。这种吸取给养并不是一种对传统的所谓中国元素的简单抄袭,作品才会有创造性的生命力,设计才能由满足基本物质需要提升到满足情感的人文关怀,而是在设计中融入本土文化,提升作品层次与附加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当前本土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时代背景为前提,深入阐述了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旨在强调民族文化对艺术设计的重要影响,并引起设计教学工作者和设计师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刘琛 《文教资料》2010,(23):95-96
中国传统文化与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有机结合是现代室内空间环境设计走出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的必然要求。"民族的即是世界的","传统"与"现代"、"传统"与"科技"等的有机结合,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开发、继承与发扬,需要中国室内设计师们不断提高自我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再把这经验的总结应用到设计实践中去,使传统文化艺术在室内空间环境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融入全球化是中国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这种要求体现在文化交往领域就是既要适应全球化的潮流,又要保持民族文化的个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开放与文化遗产继承、民族文化的个性与世界性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性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服装设计师打造民族服装品牌和展示中国服装文化艺术的重要元素。但是我国服装设计师在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忽视传统、崇洋媚外,机械复古、缺乏创新等问题。因此,服装设计师必须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服装设计中,从而使中国传统服装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张彬 《学周刊C版》2010,(7):192-192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渊源流长,更多的设计师开始重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并将其应用到设计作品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