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1 毫秒
1.
高校要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必须始终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放在重要位置,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创新高校德育。在新的形势下,着眼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德育创新的理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继承与发展是高校德育创新的理论支撑点;实现内容、途径和方法上的创新是高校德育创新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高校德育目标创新的必然性和倾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目标要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要求高校德育目标从要求精英的标准向要求大众型的普通标准转变;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独生子女的增多,要求高校德育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高校办学模式和就业体制的改变,要求高校德育目标从注重社会本位向更注重个体本位,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才转变。  相似文献   

3.
创新高校德育 培养创新型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教育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高校德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德育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加以创新。一、创新高校德育目标,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德育目标,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点和落脚点。高校德育目标应与高等教育整体目标协调一致,必须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并以此来改变我们的德育观念,改进我们的德育工作。创新型人才的突…  相似文献   

4.
高校德育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建平 《江苏高教》2003,(6):99-101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目标的一部分。高校德育应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相适应,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相合拍,从立足点、着力点、结合点等方面,努力探求高校德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德育实效性是高校德育的重点和难点,要切实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必须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主体性,更新德育观念;立足于人的需要,全面审视德育的功能;立足于人的现实性,发展德育目标和内容;立足于人的实践性,改进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6.
思考一,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对人才培养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我国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王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德、智、体全面发展,既说明高校教育适合德育、智育、体育三个方面,又说明其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就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点来说,德育又是居于首要地位的组成部分。德,主要是指政治立场,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观点作风。在大学生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德是灵魂,是统帅。它包含:以马列主…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构成了生态德育的必然性.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道德升华的客观要求.从高校生态德育的目标、高校生态德育的核心内容出发,阐释人性的完善是高校生态德育工作的中心与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德育内容决定德育方向,体现德育性质,是高校德育目标和任务的具体体现。对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内容体系构建价值进行重新审视和充分论证,对推进高校德育内容体系构建的研究,推动高校德育理论创新,具有重大意义。高校德育内容体系构建价值具体体现在反映时代发展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探索高校德育规律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德育是灵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比专业知识和能力更能在深层上反映人才的质量,德育是灵魂。经济体制的大变革,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呈现出新的特征,给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实现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高校的素质教育应以德育为核心,科学地构建德育的内容。 一、确立德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高等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要重新认识教育功能和价值。思想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既是高校的培养目标,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奋斗目标。按照这一目标要求,在高校德育实施过程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实现德育的真正价值,是高校德育工作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审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道德陷阱,真正承担起自身所肩负的伟大使命,对公民道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的、有效的衔接,以调动、激发大学生的道德潜能为目标,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应具有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个性发展功能,为社会稳定、和谐、持续发展输送合格的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12.
"以德治国"与大学生道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新发展。高校贯彻“以德治国”思想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加强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内在需要。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措施和方法,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3.
道德哲学一方面可以运用哲学的方法解决道德教育中的问题 ,对各种道德教育的计划、设想和实施手段进行理智的验证 ,从而提出可供参考的模式或建议 ;另一方面则通过对道德、道德教育领域基本概念的澄清 ,以及对道德、道德教育性质的广泛讨论 ,对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产生影响。道德哲学对这两种问题的讨论都对道德教育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琴 《中国德育》2006,1(7):71-73,79
当代大学生在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道德行为失范、道德评价偏差、道德修养弱化等。社会转型是引发大学生道德状况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此外,高校道德教育发展滞后、高等教育体制变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必须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加强和改进课堂道德教育,建立和完善校园道德建设机制,加强网络建设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15.
现代大学被当做一个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专门机构,追求专业化的高深学问是其关注的核心问题。大学教育在一味追求专业化的过程中,"培养人才"的目标掩盖了"培养人"的目的,"做事"的教育替代了"做人"的教育;关乎受教育者如何成人的道德教育被放逐在大学以外;本应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大学却受到社会道德状况的左右,大学道德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走出这一困境,需要重新认识大学教育的宗旨和精神,从而为大学道德教育的弊端找到可能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作为社会将来的中坚力量,其道德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当前,大学德育陷入诸多误区,在道德概念的理解上偏向利他主义,德育目标脱离社会现实,缺乏实现的可能性,在德育方式上重视规范教育。这些都导致德育实效性低下。针对这些误区,正确理解道德概念,合理确立目标,重视德育内化将有助于德育实效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构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较多,但对处于素质结构核心地位的思想道德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却很欠缺。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从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要求出发,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主旨,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的深刻内涵,发挥其评价功能,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学校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德育是灵魂。课堂教学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声乐》课程在提高大学生道德品质方面有着自身独特而明显的优势。高校声乐教师应运用道德内化理论,进一步提高育人意识、加强师德修养,充分发挥课程优势,以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文化艺术人才。  相似文献   

19.
大学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学生通过职业道德基本知识学习,明确为什么这样做,应该怎样做。高校要营造全方位育人环境,还要明确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重点诚信品质教育,合作意识教育和组织纪律观念教育,培养出有着良好职业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20.
道德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把握现实世界,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规范、德性和善行实际上构成了作为社会现象的道德的具体存在方式。道德教育要完整地体现其实践意义,必须全面把握道德的存在方式,将受教育者持守规范、提升德性、追求善行作为自身的价值目标。只有从道德存在的三个层面入手开展道德教育,才能使道德的主体性与规范性、实然与应然、他律与自律在价值中获得统一。道德教育的三个价值向度组成一个有机和谐的道德系统,不断促进道德实践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