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五四"时期郑振铎与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旬刊,鼓吹社会改造思潮,其社会观受到美国社会学家吉丁斯的影响,注重思想感情在社会形成和构建过程中的功能.郑振铎的文学观承续了其社会观中包含的对"社会"的理解,强调作为文学要素之一的情感的普遍性所具有的社会功能.郑振铎与郁达夫等创造社作家文学观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即源于他们各自不同的社会观,这与他们各自不同的发言位置以及更早时期所置身的不同的思潮语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保守主义是对西欧近代启蒙运动的反思。作为政治哲学,它必然要试图解释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保守主义用传统调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对立;把社会看作一个巨大的有机复合体,认为其内部的联系是有机的与无限复杂的;国家与社会应有明确的分离,国家的主要作用在于维护公民社会的秩序。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的社会观构成了他关于社会整合问题思考的理论前提。哈贝马斯认为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的社会观都属于系统论的社会观,因而社会整合只能被理解为一种系统性的整合。哈贝马斯的社会观提出一种关于公共交往过程的主体间性,他主张国家与社会之间必须相互分离,目的在于保障政治公共领域的独立性,社会由此可以形成总体性的自我认识。同时,社会所形成的总体性的自我认识要与具有集体行动力的国家相结合,产生合法之法,最终才能实现社会整合。哈贝马斯的社会观对于理解当代社会整合的运行逻辑,推进社会整合行动,建设法治国家,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化崇尚"和","和"文化始终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流淌。中国"和"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而"和"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如何继承与弘扬"和"文化,在"和而不同"社会观引导下促进社会治理创新?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5.
以“社会关系”概念作为支撑且在唯物史观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马克思或者“马克思主义”社会观遭到萨特的“指责”。萨特要用“人类关系”概念来对马克思的“社会关系”概念进行所谓颠覆性“改造”并在此基础上以其自身的社会观代替马克思社会观。通过对萨特最为集中地“指责”马克思或者“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方面,即作为核心概念的“人类关系”与“社会关系”、作为基本研究方法的“渐进—逆退”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对人在“偶然性方面”存在状况的考察与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以“社会关系”概念为基石确立起来的马克思或者“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即使在今天也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这就意味着萨特对马克思的“指责”及其所谓的颠覆性改造方案纯属多余。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一生始终关注着女性问题,对女性问题有过许多自觉的思考及探讨。他的女性观首先是一种道德观,表达了对旧道德秩序的强烈批判和对新道德观念的热切呼唤;其次是一种社会观,主张妇女解放与社会解放联系起来;再次还是一种思想观,从思想启蒙的角度思考妇女问题,揭示女性精神上的弱点和缺陷。这种独特的女性观是与五四时代精神及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7.
伏尔泰的启蒙社会观蕴涵在他对人类历史演进的研究中。通过对人类历史的深入考查,伏尔泰阐述了自己的社会理论及其理想。其社会观不仅塑造了18世纪法国的时代精神,还直接影响了苏格兰启蒙思想家的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8.
科举制度是重视公平而式微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从权力视野看科举的公平观和科学观,可以发现公平竞争是等级社会下国人的刚性权力要求,是统治阶级加强精英治国的需要,行政权力服务于公平竞争的策略是尽可能谋求形式上的机会平等和实质上的机会平等,但这并不能得出考试制度改革首重公平的结论。科举式微科学,因为科学不是国人的刚性权力需求,更因为行政权力的意识形态统治逻辑,但恰恰是这些逻辑削弱了学术的自由逻辑,影响了选贤任能的选拔目的实现,加剧了中国科技的落后。吸取科举历史教训,当今选拔性考试制度改革,任何时候都要考虑公平性,但不应以牺牲科学性为代价,相反还要吸取科举的历史教训,大力加强招生和考试部门学术权力自由的逻辑,削弱行政权力对学术的干预,始终注重考试科学性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9.
多元主义国家观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国家观,二者在国家本质问题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前者将"人民权利的共同体"看作是国家的本质,而忽视国家的阶级性;后者则将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共同视为国家本质。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的今天,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无论是发达国家,抑或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这就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界限、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自主化等许多问题。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马克思的社会决定国家的社会本位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社会利益的角度界定经济法是近年来我国经济法学界一种普遍的观点,但是此种观点本身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必须正视并重视国家在经济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是研究经济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论从市民社会和民商法到经济国家和经济法的时代跨越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两位作对令人兴奋的“市民社会”理念和追求作了冷峻的剖析,阐述了其概念、特质、作用及其与国家和民商法、经济法的关系。章认为,市民社会作为特定概念,以其自由民主明的价值追求,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人类今从未有过市民社会,历史和现实决定了“市民社会”不可能是“全体公民”的社会;在社会化和全球化时代,“市民社会”本能地抗拒国家与社会握手言和并开展深度合作,反对国家承担协调、经济管理,提供公共产品及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职能,也颇不合宜,有违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市民社会”的终结就是经济国家、经济法的兴起,从民商法到经济法是不可逆转的时代跨越。经济法是现代民商法存在的必要条件,它以维护整体平衡和自由公正的社会经济秩序为己任,确保民商法得以对社会成员在良好的市场和社会环境下自在、自为的活动进行调整,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国家的形态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生着改变。于是,因国家权力中心的差异而有了“立法国”、“司法国”和“行政国”的划分。而“行政国”则凭借行政权固有的优势,正不断扩大着自己的统治疆域。日益扩张的行政权改变了传统法治的结构.引发了人们对法治危机的思考,以重建对法治的信任。  相似文献   

14.
土地征用反映了我国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供求价格变化及土地增值利益在不同所有主体或使用主体之间的分配。通过分析土地征用中出现的及应当解决的利益与利益之间的冲突问题、公平与效率问题、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了在解决相关问题上的一系列具体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5.
外在法学的视角看经济法主要是从其产生的社会关系为切入点来作出事实判断,内在法学的视角则通过对调整对象的分析来得出结论;我国的经济法在路径上体现了“培育法”的特点,其实质最终仍是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经济法作为独立法存在的基础是它所调整的经济性的社会关系,经济法是调整在现代国家正在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相似文献   

16.
行政公益诉讼是指当行政主体的违法行为或不作为对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侵害或有侵害之虞时,法律允许无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个人或组织代表国家或整个社会向审判机关提起行政诉讼,以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诉讼。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公共利益”是一个典型的不确定性概念,但其在行政法中运用得相当广泛,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行政法内涵做一探讨。为避免行政机关盗用公共利益之名而谋非公共利益之实,应在立法、执法及司法等环节中对公共利益予以界定和审查,把行政机关的权力限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8.
法理学视角下的公司社会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公司经济力量的增强,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要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应运而生.本文首先回顾了该理论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然后重点对之进行了法理学上的思考.公司的社会责任与法理学上的"道德与法律"、"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权利与义务"等范畴有着密切联系.公司本质是追求营利,为股东创造最大利益,但就掌握社会大多数资源与财富之公司角色而言,对社会应尽其积极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9.
社会法服务于社会正义和社会保障的实现。经济法则旨在构成市场秩序的法律框架,并努力防止对竞争的破坏。笔者在长期思考的基础上,关注德国和欧盟社会法变革的现实,即在社会法领域与市场相关的、企业家式思维的推进,将社会法视为经济法是对目前的发展富有成果的反应。本文分为4部分,首先开宗明义解释命题的基本内涵,其次合理地用一些实例加以证明;复次,阐明社会法努力趋向经济法这种方法诸种实用的优点。最后,作者揭示了这种范式转变对社会法科学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性发展指个体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的过程,即从一个自然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对于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同伴群体等外部因素人们已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因又是什么?近二三十年来社会认知研究的兴起为这一问题作出了回答,而观点采择在社会认知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文章从观点采择的含义、分类及过程方面出发,探讨观点采择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诸方面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培养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有效措施,从而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