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需要说明的第一点是拉斯蒂涅、于连形象的塑造缘起两位作家的自我心理积淀和自我情感的外化。巴尔扎克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从家庭断绝他经济供给的那一时刻起,从他为了谋取金钱屡遭失败而屡受债主追逼的窘境看,从他千方百计企图结交有钱的贵夫人看;从他象强悍的“野猪”一样每天以15—16小时夜以继日的创作看,他的一生都在受着金钱的煎熬与折磨。他也有过垂涎富贵、满怀激情的苦难历程。司汤达出身于律师小资产阶级家庭,他的一生无论是在法国抑或是侨居意大利都被当局视为异端,称他是“煽动家”、“雅各宾派”、“无神沦者”,还曾受到警察的监视。两位作家同属中小资产阶级范畴,同经历了法国  相似文献   

2.
文章就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和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的人物拉斯蒂涅进行比较,简明阐述了这两个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命运的抉择,从而以点带面地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本质。  相似文献   

3.
在《金瓶梅》人物中,孟玉楼有着不可忽视的角色意义。作品赋予她另类的特质,并通过对这个人物命运的展示及形象的刻划,表现了社会生活的复杂内涵及人物塑造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4.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斯丹达尔的小说《红与黑》一百多年来,被译为多种文字广为流传。人们对书中主人公于连的评价至今众说纷法。于连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作为王政复辟时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于连身处被压迫者的地位。他所出身的小资产阶级曾同广大人民一起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在雅各宾党人的领导下镇压了贵族和教会的反抗,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到了他的幼年时代,拿破仑的军队驰骋欧洲,当时用人唯才是举,小资产阶级的青年也能因军功和办事才能出人头地。然而到了他成人之时,波旁王朝复辟了,封建贵族和教会勾结…  相似文献   

5.
"外省来的年轻人"这一类人物形象,在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外省来的年轻人"的典型代表,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塑造了于连这一人物形象,而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塑造了拉斯蒂涅的形象。小说人物身份不同对其命运的影响、小说人物生活经历不同对其性格的影响、小说作者创作选择对人物塑造的影响,决定了于连和拉斯蒂涅奋斗史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7.
于连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第一个具有强烈超越品质的形象,他奉拿破仑和卢梭为精神导师,以九死无悔的精神,不择手段地向法国上层社会迈进,希冀完成自己的宏伟志向。但这种超越是非历史的,势必被时存秩序扼杀,他的无可挽回的死也因而产生了深厚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故乡》通过烘托、对比、描写等手法,画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贫苦农民形象。作者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所带来的一些社会弊端,闰土形象的塑造达到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9.
《红与黑》问世迄今已一个半世纪。其间,或受冷遇,或遭热骂,成为评论界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且易走极端的热点。一言蔽之,对于连的评价,是《红与黑》面面观的焦点。国内评坛,主要有两说:“个人野心家说”及“反抗英雄说”。前说似占主导地位。有的认为,于连是一个道道地地的极端个人主义野心家形象(《外国文学五十五讲》下册 P.48);有的说,于连由一个极端的个人英雄主义者,发展成为一个向上爬的野心家(《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P.260);还有的说,于连出卖灵魂,走上堕落的道路,背叛了自己所出身的阶级,成了贵族反动势力的走狗(陈星鹤:《近似的生活道路,不同的命运结局》)。《欧洲文学史》是“个人野心家说”的代表者:“于连代表  相似文献   

10.
于勤 《文教资料》2005,(3):70-71
在文学的星空里,闪烁着葛朗台、夏洛克、阿巴公、泼留希金、关羽、宋江、林冲、贾宝玉、林黛玉……这样一颗颗耀眼的星星,而他们的形象与性格又各不相同,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原因就是我们的作家在认真地、刻苦地创造着各种人物的形象,塑造着各种人物的个性,塑造着一个个鲜活的“这个”。肖像描写是通过人物的外在特征,如容貌、表情、身材、服饰、姿态和风度等方面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手法。肖像描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作者直接将人物向读者介绍。鲁迅先生在《孔乙己》里就是用这种方法来介绍孔乙己的:“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  相似文献   

11.
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司汤达、莫泊桑作为其中的代表,更是在世界文学史上奠定了大师级的地位,在他们众多的经典文学作品中,“年轻人”的形象占了较重要的篇幅,尤以于连和杜瓦洛更为突出。这两个“年轻人”既有相同之处,更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吕布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悲剧形象。其品质特征可以“勇而无谋,见利忘义”来概括。吕布在从历史迈入文学殿堂,成为《三国演义》中的艺术形象时,其品格特征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他的勇猛无敌被备加渲染,而他的“背恩忘义”更被大大地突出,成为他品格行为中最显著的特征。这是作者对作品思想倾向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总体要求的反映。吕布的死具有明显的隐喻意义。其悲剧命运的根源主要在“勇而无谋”,而不是“见利忘义”。  相似文献   

13.
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塑造了一个18岁出道,23岁上断头台的悲剧典型形象于连·索黑尔。有论者说于连是个人主义野心家,也有论者说他是反叛的英雄。就作品《红与黑》而言,有人以它深刻揭露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天主教会、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复辟势力的反动本质,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法国的社会风尚以及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政治形势,指出这是一部杰出的政治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作者着力塑造的"困惑中觉醒、觉醒中升华"的于连这一形象作为解析对象,侧重结合人物刻画、人格释放以及人性宣扬等内涵层面的切入剖析,批判现实主义理念、个人社会化、人文价值这三者的交糅,从而细致全面地对于连的角色属性在性格特征展示濡染、人性价值交互融合进行发微探究,进而完成赏析层面之上的形象探析。  相似文献   

15.
明清士人塑造程旼形象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旼作为客家地区重要的乡贤人物,至少在宋代已引起士人的关注。明清时期,随着王朝对广东地方统治的加强,广东官绅极力通过挖掘与整理地方文化资源,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塑造了程旼公信、正直、儒雅的完美形象,并通过祠庙建设,最终使得程旼成为家喻户晓的地方闻人,士人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在《三国志》基础上对张飞形象的再选择,大大提高了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欣赏价值。读者在阅读一章章威武动人、妙趣横生的历史故事时,可以从中体味到作品对优良民族精神、道德品格的弘扬与颇具哲理意味的人生经验的揭示,获得若干的启迪与教益。  相似文献   

17.
老舍的《骆驼祥子》是以描写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形象而闻名文坛的,写于一九三五年,一九三九年在《宇宙风》半月刊连载.小说通过在旧社会的北平,一个外号叫"骆驼"的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命运的生动描绘,深刻地反映了当时黑暗社会的  相似文献   

18.
《红与黑》主要描写下层平民一个木匠的儿子于连,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的野心膨胀和破灭的悲剧。书名红与黑,有人说红是代表拿破仑时代的军服。黑是代表王政复古年代的僧侣的黑夜。红是于连那颗不甘寂寞的心,黑则是那个时代黑暗的社会现实,最终黑夜熄灭了人们的热血。  相似文献   

19.
金圣叹的“格物”说、“忠恕”“动心”说及“因缘生法”说,是在评点《水浒传》中总结出的人物形象塑造的系统方法。“格物”说要求作家必须率先认识、把握现实生活,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起点;“忠恕”、“动心”说要求作家创作时必须对所描写的对象进行设身处地的审美体验,这是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心理活动阶段;“因缘生法”说则是要求作家塑造人物形象时,必须处理好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及人物的个性化问题。  相似文献   

20.
高校形象网络传播的意义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以其传递速度的迅捷性、传递范围的广泛性、传递内容的海量性而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传播途径.本文简要阐述了高校形象网络传播的意义,以及通过网络传播高校形象的一些方法和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