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隐秀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隐秀》作为标题具有术语双字的性质。本文梳理了"隐"、"秀"的一般意义及其文学术语意义,并基于《文心雕龙》全文对一般意义、术语意义及相应的单、双字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结合《隐秀》全篇对标题这个特殊的双字术语进行英文文本细读。结合其他含术语"隐"、"秀"双字的分析,发现译者对术语单字和含术语双字的英译中实施了"因循本义、随适语境"的语义、语境策略。  相似文献   

2.
刘勰运用诗化的语言对“隐秀”进行了描述性的界定,从而使这一概念具有多角度阐释的可能性。在创作论中,“隐”、“秀”分别是对创作原则和表现手法的要求;在作品论中,具有“隐”的美学特征的作品有多层含义,显得空灵,有深度,具有“秀”的美学特征的作品有波澜,显得亮丽而光彩;在鉴赏论中,“隐”是读者追寻的意义空白,“秀”是使读者惊醒、感奋的美丽诗句。从文化语境来看,“隐”是儒家温柔敦厚诗教观念的体现,“秀”是魏晋以来追求语言形式之美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许多学者关注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理解方面,以作品论、风格论和鉴赏论的角度对隐秀进行理解居多。大略而论,修辞说认为隐就是含蓄,秀就是警句;风格说如刘师培认为“有警策而文采杰出,即《隐秀》之所谓秀”,又说“刚者以风格劲气为上,柔以隐秀为胜”。P1485艺术表现说把“隐秀”看作是两种表现方式;意象说认为“隐秀”是意境论的雏形。  相似文献   

4.
《隐秀》篇在《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隐"与"秀"是《文心雕龙》提出的重要范畴,"隐秀"范畴的提出,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发展有必然联系,但对于《隐秀》篇的解读,学界多有分歧。在刘勰的《隐秀》篇中,"隐"主要指篇,"秀"主要指"句",隐秀不可分离,"隐秀"不仅仅是修辞方式,也涉及艺术创作的重要特征。本文对《文心雕龙·隐秀》篇从"隐秀"的界说、"隐秀"的特点、"隐秀"的运用三个方面加以阐释,说明"隐"与"秀"独特的涵义以及使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隐秀,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诗、散文)的一大特色。南朝刘勰(465—520)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指出“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还指出隐秀是“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这些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含蓄。刘勰还概括出隐秀的特点是:“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其效果是:“使玩之者无  相似文献   

6.
“隐秀”论是探讨言意关系,在文字之外别开生面的典型经典文论。本文以“隐秀”论为中心,阐释乔叟的作品《坎特伯雷故事》中“女修道院院长”相关文本的风格与文体构成,即:描述“女修道院院长”的文本具有“隐”的风格,而描述“教区牧师”的文本呈现“秀”的风格。“隐”、“秀”两者交相辉映不仅使文本具有“秘响旁通”的美学效果,还使其传达出更多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7.
隐秀与意象     
本文通过论述意象的产生过程,隐、秀的各自特征,情思对隐秀的作用,以及隐与秀、隐秀与意象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刘勰在《隐秀》篇中所论及的文学创作方法,并且涉及上述观点对后世文学理论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隐秀》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中重要部分,“隐”与“秀”作为写作的方法,它们的运用为了达到“余味曲包”和“动心惊耳”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的运用不是苦思冥想而来,而是“才情嘉会”的结果。“隐”与“秀”运用,也会对读者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隐秀篇》"隐"与"秀"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独立美学范畴,是刘勰对创作中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统一性的深刻思辨认识。《隐秀》致力于解决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探讨文学创作的规律,通过"隐"、"秀"的相契相协,文学创作就能够做到更好的依言达意。  相似文献   

10.
在对《文心雕龙·隐秀》篇的研究中,有一类颇具影响的意见是将"隐秀"看作不同的风格类型:一是"隐"与远奥的风格相近或相通;二是"秀"与新奇的风格接近;三是认为"隐秀"与"风骨"属于刚柔对立的关系,"隐秀"是阴柔的风格。从《文心雕龙》原文所述可知,"隐"、"秀"、"隐秀"都不是风格类型,而是刘勰受汉代京房《易》学影响所作的美学探讨。"隐秀"这一美学命题,是刘勰主张的写作之美与写作策略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11.
“隐”与“显”,是我国古代诗文美学评析的一对范畴,二者在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中,如能结合得体,那就更美了。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里讲过:“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其意是:含蓄指言外有另一层的深意,警策指篇中独特峭拔语句。含蓄以有繁富的深意为工,警策以有卓绝的新意为巧。“隐”和“秀”是两个相对的名词。“秀”在这里与“显”同意。说得通俗一点,“显”就是诗文形象的鲜明之美,“隐”就是诗文形象的朦胧(模糊)之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取材于西湖由  相似文献   

12.
“隐”与“显”,是我国古代诗文美学评析的一对范畴,二者在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中,如能结合得体,那就尤为美了。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里讲过:“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其意是:含蓄指言外有另一层的深意,警策指篇中独特峭拔语句。含蓄以有繁富的深意为工,警策以有卓绝的新意为巧。“隐”和“秀”是两个相对的名词。“秀”在这里与“显”同意。说得通俗一点,“显”就是诗文形象的鲜明之美,“隐”就是诗文形象的朦胧(模糊)之美。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隐秀》的疑点主要有二:一是对"隐秀"的理解,根据文本,隐秀是一种修辞方法,隐即含蓄蕴藉的话,令人余味悠然,秀是一篇文章中最精彩的话。二是补文内容的真伪,各家之说众多,但仍需有新的、有力度史料佐证。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隐秀》的疑点主要有二:一是对"隐秀"的理解,根据文本,隐秀是一种修辞方法,隐即含蓄蕴藉的话,令人余味悠然,秀是一篇文章中最精彩的话。二是补文内容的真伪,各家之说众多,但仍需有新的、有力度史料佐证。  相似文献   

15.
《隐秀》篇主旨是关于意象建构的审美规范。言外之意是“隐”,即“文外之重旨”,它分语言表层和深层两层意蕴。秀是“篇中之独拔者也”。两者是互相包容,相互统一的。  相似文献   

16.
关于刘勰《文心雕龙》中"隐秀"的内涵及意蕴,学术界一直颇有争议,笔者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隐"倾向于深层次的、不在场的含蓄蕴藉、言近旨远;"秀"则倾向于表层次的、在场的鲜明生动、惹人注目。隐待秀而明,秀依隐而深,二者相反相成。"隐秀"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刘勰的文学追求,更是他不脱离有限世界而去追寻无限审美境界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7.
许多学者关注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理解方面,以作品论、风格论和鉴赏论的角度对隐秀进行理解居多。大略而论,修辞说认为隐就是含蓄,秀就是警句;风格说如刘师培认为"有警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隐秀》的释义,一直以来诸家各有论断,大体可分为修辞手法、文体风格、审美风格、审美意象、哲学思维五个维度上的释义。这五类释义看似差别甚大,但都隐涵着一个基础,即《易经》卦象体系中蕴含的无穷意义与有限呈现方式间的有机关系。把此"象意"结构关系落实到《文心雕龙》的"文"之论域中,"隐"可看作文外之意,"秀"可看作"隐"的显附呈现,前者落实于文章总体的风貌,后者落实于局部的修辞手法或形象,如此生成一个主导性的关联意义场域,容纳多元意义,让"隐秀"之义"有秀有隐"。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中有许多关于“隐”的精辟论述,其中以《隐秀篇》专篇来论述具有文外重旨的“隐”与篇中独拔的“秀”及其与“奥”、“美”的区别。“隐”以“无”的哲学为核心内含,“隐”的美学境界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想象超越一切形色名声,无拘无碍,滋味无限,令人回味无穷,是完美的审美境界。“隐”追求的是一种含蓄深遂、意旨远丰的“沉默”效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艺美学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也就是“无”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情趣的追求有着不容忽视的中华民族深厚的哲学背景。  相似文献   

20.
组成《文心雕龙》的“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割情析采”三大部分中,《隐秀》篇应属“割情析采”的部分,是探讨文学创作内部规律的篇章之一,它在言“为文之用心”中的重要性不亚于《风骨》《情采》《比兴》《物色》等篇章,正如黄侃《札记》所说“隐秀之义,诠明极艰,彦和既立专篇,可知于文苑为最要。”既是文苑之最要,而今留存的篇目又是脱漏很多,文字不全的残篇,因而格外使研究《文心雕龙》的学者感到惋惜。于是就有人想补足《隐秀》的漏文,明人钱功甫所钞阮华山本就是其一,钱钞本语多漏洞,不象彦和所作,纪昀对它剔露甚详,认为是明人伪托。不过虽然是伪托之文,但也是前人对《隐秀》篇经过细心琢磨后写出来的,不无可取之处,如刘勰原文对隐之涵义说得详赡完备,而对秀只见寥寥数语,脱落甚多,明人伪托之文就补上“彼波起辞间,是谓之秀,纤手丽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