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熙凤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着重刻画的人物形象,她的性格具有多面性。本文对王熙凤的人物形象进行多角度地分析,力图使读者更全面、立体地了解这一经典形象。  相似文献   

2.
王熙凤在贾府的权势盛衰经历了三个时期.起初王熙凤因自己雄厚的财力和娘家的势力得以在贾府立足,又依靠贾母的喜爱、王夫人的信任成功坐上管家奶奶的宝座,又凭借超群的管理能力在贾府大展身手,令人敬服.但是她在权势的鼎盛期过于贪婪和计较,得罪了太多小人,留下了太多隐患.第五十四回元宵节后王熙凤因小产病倒,从此她离开了权力的中心,也永远脱离了权势的顶峰.最终在贾母这座靠山崩塌之后,王熙凤在贾府的权势彻底终结,沦为婆婆和丈夫的俎上鱼肉.在贾府获罪抄家之后,被无情的丈夫贾琏残忍地休弃,哭向金陵而夭亡,终结了自己从辉煌到落魄的一生.  相似文献   

3.
王熙凤是《红楼梦》里的重要人物。她出身于金陵世家,漂亮、聪明、乖巧,具有普通闺秀所没有的待人处事的能力。她是贾家荣府的实际统治者,威重令行,机敏善变,凭着自己的才智与苦心,在贾家这个大家庭里应付自如。王熙凤这个人物在《红楼梦》当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可以说这个形象具有独特性。她有一种支柱作用,一种艺术结构上的、艺术机体意义上的一种聚焦的作用,或者说是一种辐射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和《飘》中的郝思嘉作为范本,对其独特的女性形象进行提炼,并分别从家庭背景、社会环境、自身条件、性格特征、惨淡结局五个方面对这两个极具个人魅力的女人做比较。对照她们作为一个时代女强人形象的异同,试图在众说纷纭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两个女性形象,反思现代社会中女性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男性,在"三言"等小说中却出现了弱化的趋势,本文尝试考察其弱化的特征、外部缘由、内部成因等几个方面,同时兼与《红楼梦》对比,以揭示其意义。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的地点,是以虚笔出之的,作者将书中地点做模糊化处理,是由作者的创作思想决定的。因此,所谓地点的矛盾,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这除了是由作者创作思想决定的以外,还有写意的成分。至于个别地方的"矛盾",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一从"的意义,应该是凤姐对贾母与王夫人的顺从或对上的顺从.这一特征在整部<红楼梦>中几乎无处不在."二令"的意义,当然是指凤姐对下的使令.与第一点一样, 这一点也几乎贯穿了整部小说."三人木"的意义其实极为清晰,人木合一,休也.不过这里的休并不是凤姐被贾琏休弃,前已论及,贾琏根本没有休妻的必要."休"乃是万事皆休的意思.与休妻没有半点关系.  相似文献   

8.
篮球是当今社会主流的运动项目之一,不仅有正规的五人制篮球比赛,三人制的路人赛也远近驰名。三人制的篮球是一种简易的运动方式,不仅能够给人们的业余生活带来很多的乐趣,同时也为很多没有时间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身体和竞技的机会。本文从进攻技战出发,分析了三人制篮球在篮球技战术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阐释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视界融合”促使阐释者必须有效发挥自身的主观创造性和自主能动性,允许译者根据时代需要和自己的视界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译者要想与作者的视界达到融合,除了要全面理解原文、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熟悉双语文化外,还要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取长补短以求与原作的初始视界达到融合。本文旨在以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理论为指导,从意义和文化两个角度对《红楼梦》两英译本进行阐述评析。  相似文献   

10.
龚过  一言 《阅读》2006,(2):24-29
其实,我对《红楼梦》产生兴趣,完全是一种巧合。暑假里的一天,我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索性起身打开电视。正好是刘心武的专题讲座——破解《红楼梦》之谜,我就饶有兴致地看起来。之后,我还制作过一张红楼梦的人物家谱。有人说我是“红学会”的会员。现在,仍感到余兴未尽。于是来了个“别出心裁”,为我们班上的每一位女生都找到了一个红楼梦中的人物,一一配对。果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女生中引起了不小的“骚动”。  相似文献   

11.
王熙凤和曾思懿分别是<红楼梦>和<北京人>中的当家少奶奶,对他们的比较,可以了解文本所反映的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人物命运的演变,了解文学作品继承与创新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评点史上,王伯沆的《红楼梦》批校,通过对《红楼梦》情节设计技巧的分析,明确提出了"化出"的方法,认为人事叙述可以变化而得,场景描写也可以从别处"化出"。这种方法体现的无疑是古代小说创作中的一种重写行为,值得研究者注意。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红楼梦》里涉及的风筝、秋千、围棋、踢球、射箭、钓鱼等体育活动进行文化学分析。从起源、发展、演变、传承等角度,对各体育项目进行了梳理,以期为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王沂孙是宋末元初的一位重要词人,他凭借自己的64首词在词史上占有一席地位,清代词人及词评家对他极其推崇。文章从音韵学的角度考察碧山词,从中不仅能够发现碧山词的用韵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层次理解和欣赏碧山词,从某种角度上也有助于了解宋末元初词人们的用韵特点。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红楼梦》中的典型悲剧——黛玉之悲,分析了不同地位的女子的婚姻之悲——宫廷贵族妇女们的婚姻悲剧、富家已婚妇女的婚姻悲剧、千金小姐的婚姻悲剧和丫鬟们的婚姻悲剧,批判残酷的封建婚姻制度,指出了《红楼梦》中一些前人所没有的恋爱婚姻观点,如"一夫一妻""自主选择"等。  相似文献   

16.
在《染血之室》这篇对蓝胡子故事戏仿与颠覆的小说中,安吉拉-卡特对其进行了女性哥特主义改写,表现出对父权制的嘲讽与反叛,但同时流露出对父权制反抗的保守性,形成反抗与依赖的矛盾共同体。父爱缺失使女主角产生恋父情结,深深影响到她的生活和婚恋,而其对自身性别身份的焦虑是恐惧产生的根源所在,隐秘消解男性权威使身份危机得以解除。哥特小说中的美学内涵丰富多样,但与之最为祭密的美学范畴却是崇高。在西方众多的崇高理论中,伯克的崇高理论与哥特风格紧密相连,为本小说的黑暗美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根据小说《红楼梦》改编的“红楼戏曲”,为《红楼梦》由单一的小说传播,向多种社会文化传播途径转化提供了可能。众所周知,清代道光年间江苏泰州人仲振奎创作的《红楼梦传奇》是首部红楼戏剧。几乎就在同时,泰州地区又出现了一部《红楼梦滩簧》,无论是其内容还是体制,均说明该书极有可能就是《红楼梦》改编与传播史上的首部曲艺作品。  相似文献   

18.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充满生命的情调,诗人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采用了身与物化、立象见意等方式,探寻生命哲学的底蕴;通过对空灵、悠远、荒寒等意境的创造,展示诗人的生命追求.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首先在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红楼梦》一是写了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衰败没落的过程;二是围绕贾府,写了一群年轻女性和贾府未来接班人——小主人——贾宝玉的生活。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通过贾府衰败没落过程和宝、黛爱情悲剧全过程的描写,着力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从而使这部小说成了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力作——它比西方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早了一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20.
王莽、刘秀作为儒生帝王非常重视风俗教化.王莽在风俗教化上的举措侧重于风俗使者的巡行和建立三雍这样的象征性教化设施来推行的.而刘秀则侧重于通过学校教育和人才选拔制度来推行风俗教化,因而效果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