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字是人类在创作活动中,艺术性与功能性结合最完美,最严谨,最具智慧的图形创意。版式设计是现代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视觉传达的重要手段。表面上看,它是一种关于编排的学问,实际上,它不仅是一种技能,更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版式设计可以说是现代设计者所必备的基本功之一。汉字的版式设计在国际风格的影响下勃勃兴起,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无论在何种平面视觉媒体中,文字都是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虽然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可视媒体应用而生,但文字仍是其最重要、最稳定、最基本的构成元素。设计作品中的文字编排形式,不仅是增强视觉传达效果、提高作品的诉求力,而且还是赋予作品版面审美价值的一种重要构成符号。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文字编排的表现形式在应用舞台上则呈现极大的灵活性,着力寻求视觉美感上的标新立异,传递给人们的信息更清晰、直观。因此,文字编排在平面设计中运用得好坏,可能将直接影响该设计作品的视觉传达效果的好坏。  相似文献   

3.
字体设计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燕 《考试周刊》2009,(41):47-48
文字不仅简单地传达信息.而且是图形语言的一种形式。字体设计是平面设计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把字体本身作为视觉设计元素,赋予字体个性色彩.更有效地传达信息,这是字体设计在目前设计中的一种趋势。本文从字体的选择、文字与空间、文字与图形、字体编排四个方面对此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谢薇 《教师》2010,(17):121-121
人类沟通的重要媒介——文字,在设计领域里已成为视觉传达的重要途径。文字的编排设计可以增强视觉传达效果,提高作品的表现力。通过有目的地组织文字的编排与设计。可以使设计作品更富于艺术感染力,更能吸引观众、打动观众,将作品的内容更清晰、更有条理地进行传达。  相似文献   

5.
谢薇 《教师》2010,(14)
人类沟通的重要媒介--文字.在设计领域里已成为视觉传达的重要途径.文字的编排设计可以增强视觉传达效果,提高作品的表现力.通过有目的地组织文字的编排与设计,可以使设计作品更富于艺术感染力,更能吸引观众、打动观众,将作品的内容更清晰、更有条理地进行传达.  相似文献   

6.
张艺 《双语学习》2007,(12M):223-223,226
1 编排设计概说 编排是以优秀的布局来实现卓越的设计。 编排设计是现代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视觉传达的重要手段。它是将文字、插图、照片、图形、标志等视觉元素给予有机的整理与配置,作总体的安排与布局,使其成为具有最大诉求效果的构成艺术。有人将编排设计比喻为音乐作曲家,将各种不同色调、肌理与形态的视觉要素组织成为变化丰富的优美乐曲;也有人将其视为舞台中的场景调度,将各种承担信息传达任务的文字图形艺术地组合起来,使整体设计变成一个有张有弛、刚柔并济充满戏剧性的舞台。  相似文献   

7.
袁园  王烨 《成才之路》2011,(10):76-76
版式设计在一般人看来是一种关于编排的学问,实际上,它不仅是一种技能,更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可以说是现代设计者所必备的基本功之一,是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视觉传达的重要手段。在众多的版式设计软件中,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象棋元素中的视觉元素、游戏元素、文化元素为研究点,从文化价值、商业价值、艺术价值三个角度对中国象棋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进行可行性分析。通过案例作品展示,从图形设计、文字设计、包装结构等方面,探讨中国象棋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9.
现代广告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广告设计是需要具备审美性、机能性及经济性等综合性计划的构想与实现的过程,它运用符号学的工具,融入图形和文字的表现,使传达更具有时效的功能。以文字的形变来拓展设计的意象,以设计的意象来限制文字的形状,从而进行文字的意象化图形创意的处理,这是现代广告设计的表现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0.
版式设计是平面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图形、文字、色彩,经版面的编排,形成一个新颖的、完整的画面。它不再是单纯的技术编排的学问,实际上是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组织地构思出一个好的设计创意,得当地运用留白空间的艺术创作手段,营造版式编排的美学艺术。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整体设计思路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职业教育工学结令课程;在课程设计上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校企合作共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安以行动为导向,工学结合实施课程项目教学;在保障设计上要以校企共建双师队伍为核心,加强资源建设确保课程教学质量;在评价设计上要以能力为本,实施校企多元评价促进课程教学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介绍了设计和设计思维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设计思维框架,阐释了设计思维视野下对教学设计的理解,以期丰富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和促进教学设计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设计以解构和挪移为主要表现手法,在各设计领域中广泛应用,在后期演化过程中,其与原有的思想出现了偏差,“求形式”遮蔽“守功能”,“解构高雅”凌驾“坚守德性”,“时尚消费”消解“物尽其用”,“以人为本”取代“天人合一”。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设计教育应该时刻反思设计伦理的定位,关注精神、人文以及社会考量,通过匠心精神的培养,人文素养的提高以及设计共同体的构建形成“设计至善”的设计伦理观,从设计教育的层面来实现社会责任感和设计伦理自律。  相似文献   

14.
浅谈家具绿色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家具除了使用功能被人们重视外,其装饰的功能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而在低碳生活的今天,绿色环保是一个恒久的主题。家具的绿色设计也备受人们的青睐。家具设计中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也随之发生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国外教育文献资料的研究 ,为国内职业高校服装设计教学探索一个指导教学的理论框架。“设计”的双重涵义———过程和产品以及服装设计的三种类型在文中进行了介绍。设计步骤 ,作为本文的研究重点 ,已被尝试性运用于国内服装专业设计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电子技术类课程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对教学方法提出了课程设计题目的模块化设计、课程设计内容的层次化设计及课程设计指导书突出实践这三方面的改革,在应用实践中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总结发现这种教学改革方式对电子技术类课程设计、电子实习或实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目前家庭装修存在误区的分析,从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关系角度提出了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融合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现代设计与后现代设计是现代设计史上最重要的设计运动,它是大机器时代的生产技术与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相结合的产物。着重探讨两者面貌特征、持续时间和波及范围,对它们产生的内在动因做了简单梳理,以期找出形成的内在因素,从中吸取养分,为我所用的。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视觉设计,琳琅满目,充斥着人们的眼球,然而,除了符合人们内心需要引起人们兴趣的设计外,人们对于广告之类总是避而远之,不愿意费过多的精力在这些广告信息上面,往往只有视觉冲击力较强的设计画面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成功的平面设计不是各种视觉元素的叠加,而是有机的结合,版式设计则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20.
As the number of digital natives increases and the range of digital design tools / media continues to expand, it is timely to examine the potential for an entirely digital industrial design process that can be employed in practice and education. Following a literature review, a draft Digital Industrial Design (DID) strategy that focuses on the core design activities of sketching, drawing, model making, and prototyping was generated. A paper‐based, theoretic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and presented to graduating students, academics and practitioner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hile graduating students were interested in employing an approach based entirely on digital methods, the majority had doubts about its capacity to replace conventional and hybrid methods. The removal of paper‐based sketching, the conventional hands‐on experience when model making, and the cost of digital tools were identified as primary concerns. Although academics believed that the future of industrial design programmes would become increasingly digital, it was identified that current programmes were failing to exploit the opportunities afforded by these technologies ful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