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方 《出版视野》2008,(3):17-18
作为科技型出版社特别是大学出版社.大都依托所在学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及出版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及专业教材.以此带动相关专业技术图书的出版,从而形成自己的出版特色。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出版社必须要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和专业编辑队伍.而其中的专业编辑队伍中应不乏学者型的编辑。所谓学者型编辑,笔者认为应该是在某个专业领域内有很深厚的学识底蕴、了解学科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2.
做好编辑工作 ,既不是高不可攀的事 ,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用心领悟 ,仔细揣摩。笔者联系老一辈编辑出版家的编辑生涯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 ,认为做好编辑工作应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支可靠的作者队伍“作者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这句话含意深刻 ,耐人寻味。作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编辑 ,无不注重作者队伍的建设。老一辈的编辑出版家 ,如鲁迅、邹韬奋及现在健在的一些老同志 ,在他们身边 ,都有一大批著名作者和一批经过他们扶植起来的新秀。他们和作者是好友、是知己。为了出好书 ,每当他们策划一个选题的同时 ,也就想到了…  相似文献   

3.
要办好刊物,必须建立稳定的作者队伍。如何建立一支招之能应(同意接受任务),应之能写(能够胜任被交给的写作任务),写之能成(成功,符合编者的要求)的作者队伍,是一项很基础性的工作,因为作者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刊物的编辑效率和质量。根据笔者办《医学科普》杂志的实践经验,本文谈谈建立作者队伍的必要性,发现作者的途径,同作者保持联系的措施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有的出版社,一大批是近十几年以来新建的,是按照某一部门、某一学科领域的需要创办的,许多出版社原是综合出版社中的一个专业编辑室。独立建制以后,按专业化的方向,建立了一支有自己专业优势的编辑队伍,培养和吸引了一批有关专业的作者,从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出书特色,出版了一大批有关专业的优秀图书。继续坚持专业化办社方针,把这些出版社办得更有特色和权威,应该是繁荣出版的有效途径。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讨论专业分工,而且讨论、争论得如此热烈呢?我们认为,这是  相似文献   

5.
正学术品牌图书出版的创建与发展,不仅需要出版社拥有一批专业知识丰富、水平高、有远见卓识、与时俱进的编辑队伍,还需要在出版社、编辑周围聚拢着一支由学术领域有学识的专家、教授组成的优秀作者队伍,并不断充实、优化队伍结构,从而建立起品牌图书出版的长效机制。那么,如何构架并维系学术品牌图书的作者队伍呢?笔者现将多年的经验与粗浅认识总结于此,以期与广大编辑同仁交流沟通,共同提高。一、作者队伍的构建与优化  相似文献   

6.
二、创造经典,打造个性团队 的确,编辑应该关注经典,关注名家。然而,经典与名家并非生来就是经典与名家。除了传统的经典、名家之外,经典要靠作者与编辑共同来打造,名家则要靠编辑从普通的作者中来挖掘。因此,出版社要舍得花本钱努力为编辑与作者搭建很好的沟通平台,让编辑从自己的作者队伍中发现有潜质的优秀中青年作者,把他们的作品锻造成为经典,把他们塑造成为名家;反过来;这些名家又可以为出版社创造更好的效益,双方形成良性互动。出版社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但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7.
小议编辑导师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撰了“编辑导师制”这个词,想对编辑的人才培养问题发表一点谬见。 编辑是个特殊的行当。其特殊性之一便是,走上编辑岗位的人,在此之前对编辑这个专业、这门学问往往不甚了解,甚至对当编辑具体要干些什么一无所知,几乎是处于一张白纸的状态。出版社的编辑队伍每年都要增添不少“新鲜血液”,新编辑十之八九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在大学里学的专业五花八门,中文外文,历史经济,数理化,天地生……每个人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都学了不少,唯独没有学过编辑学。一朝进出版社当了编辑,他们面对的是列选、组稿、审稿、加工、读样等等编辑程序,还要作选题调研,图书市场调研,还要发展作者队伍,还要写书评……每个环节都有很深刻、很宽广的学问,几乎抵得上大学里的一门专业课,都需要他们从零开始,认真学习;而他们在大学里学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却派不上什么用场,至少暂时没有多大的用场。就这样,学过的没什么用,要用的都要从头学,自然困难不少。新编辑中还有少数是从作者或业余编辑发展而来的,他们可能对编辑工作已略窥门径,但一旦正式走上编辑岗位,困难仍然不会少。 尽管出版社领导会为新编辑组织一些编辑业务学习,尽管室主任和老编辑有时会在旁指点,但新编辑对编辑这门学问总是从零起步,要靠自己摸索,靠自  相似文献   

8.
关于编辑做好作者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做好作者工作,是出版社的重要工作,也是每一位编辑的重要职责。在当前图书出版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更要把做好作者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和经常性的工作。这是增强出版社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以下就编辑如何做好作者工作谈几点认识。1·作者资源建设出版社只有建设一支稳定、高素质的作者队伍,才有可能出精品、出效益,才有可能形成特色。编辑应该积极地开动脑筋,通过多种途径发现作者,如参加教学、科研会议和有关社会活动,从已有的出版物和文献资料中调查。或根据出版社某一时期的主要工作,针对某一图书细分市场进行系统…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青年编辑的定位、青年编辑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作者、青年编辑要选择长期合作的作者、青年编辑要全身心经营好自己选定的作者等几个方面,结合笔者自己的工作实例,来分析青年编辑如何迅速有效地搭建自己的作者队伍.  相似文献   

10.
编辑出版界经常流行一些新观念、新理论,其中不少渐成大家的共识。当我读完王建辉的《新编辑观的追求>,方知不少新论之发嚆矢者即是建辉兄。以下撮其要者略加评述。 一、关于编辑的角色定位 在《地方出版社的高级人才战略》一文中,作者提出:“我们首先得树立一个概念,地方出版社应当培养自己的专家学者。”(第126页)并进而认为衡量一个出版社社会声誉的标准是“有没有堪称学者的名编辑”(第127页)。可见,作者是主张编辑应该是“专家”的。也许这还算不上最新之论,但作者可贵之处在于随着实践中认识的发展、深化而不断修正、充实自己的观点。在《编辑与学术》一文中,他认为:“以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及规范的编辑概念而论”,“或者说编辑还应当是杂家。不过这种编辑这种杂家是与学术具有千丝万缕联系与学术保持同步甚或某种超前性的编辑、杂家”(第1页)。作者的认识并未到此止步,认为“上上之境,编辑应该是通家”。它  相似文献   

11.
怎样提高出书质量,本刊已经先后发表了三篇评论性文字,就抓好选题规划、搞好编辑队伍的建设和出版社的整顿,谈了一点粗浅的意见,以引起出版界的同志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但是,从精神产品生产的特点看,要提高出书质量,开创出版工作的新局面,仅仅依靠出版社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在于依靠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建立起一支宏大的作者队伍,把各方面的著译力量组织起来,为繁荣社会主义的出版事业和提高  相似文献   

12.
《新闻前哨》2004,(7):79-79
咸宁日报社朱封金、刘晖在《编辑通联五法》中谈到:作为一名编辑,要把组稿看成是自己工作中的一部分。要组稿手头就得有一批可靠的通讯员队伍。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通讯员队伍,就得搞好通联工作。通过实践,总结出如下五法:  相似文献   

13.
全国现有400多家出版社,各个出版社都有不同的专业分工,任务不同机构设置也不尽相同,但编务工作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据《编辑之友》1985年第4期《编务工作初探》一文作者的调查,42家出版社有220个编务人员,平均每社约5人。如果以这个数字推算,全国从事编务工作的人员就有约两千多人,这真是一支不小的队伍。从调查情况看,220人中有约51.3%的人从未接触过编辑、出版方面的工作;有约64.5%  相似文献   

14.
编辑是一个出版社的核心力量,每一个新编辑都会经历找选题、找作者、营销图书等各种问题.选题从何而来,和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应该做广泛涉猎还是做类型化的编辑……本文通过《致教师》一书的编辑策划,为人们解答了这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基础,编辑是出版社的第一人才资源。编辑工作的好坏,决定了出版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好坏,决定了一个出版社的命运。因此,出版社都希望有一批好编辑。而何谓好编辑?笔者以为,一个好编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必须编辑出版了一批好的出版物;其次,要具有良好的编辑职业精神;再次,具有较强的编辑业务能力。好编辑的自我修炼任何一个出版单位在引进人才时都喜欢三种人:有理想、有抱负、有激情的人;踏实肯干能干的人;有奉献精神的人。不欢迎的三种人:给单位带来负能量的人;不作为的人;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人。我社原副总编辑、著名建筑编辑家杨永生生前曾赠言,要"做人、做事、做研究"。我经常以此勉励自己,做一名好编辑,要多做事、有作为。  相似文献   

16.
由何建明撰写的《国家行动:三峡大移民》(以下简称《国家行动》),已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回想编辑《国家行动》初始,我与编辑其他书稿一样,并没有认为这部报告文学与其他文学书稿有什么不同。可当我看完作者初稿后,即被震撼住了。一是被书稿故事所吸引,二是被书稿中的事例所感动,三是觉得要把这样一部重大题材的书稿编制成精品之作,需要编辑、作者再付出大量的心血,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以及双方相互  相似文献   

17.
我同意胡靖同志的《略谈编辑改稿》一文(见《出版工作》1985年第8期)的意见。编辑当然要改稿。自然,有些书稿如文献汇编等,编辑是无权修改的。头些年我担任教学工作。我所在的教研室编了一本书,交到北京一家大出版社。交稿后不久,责任编辑来信说,稿子里有些问题要商量,希望我们修改。去到出版社一看,除了一处标点以外,其他几处都是笔误,仅此而已。当时我就觉得,这些问题编辑都是可以解决的。编辑改稿改得好,作者也是很欢迎的。1982年,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某教授说:有的编辑真令人佩服,比如我最近的一篇文章,登  相似文献   

18.
我社出版中医古籍已有40年的历史,整理出版了《本草纲目》等一大批中医古书,并建立了一支水平较高的作者队伍和中医古籍编辑队伍。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出版体制的形势下,我社要继续坚持抓好中医古籍的编辑出版工作,努力完成列入国务院规划的80种古书的出版任务。我们认  相似文献   

19.
编辑队伍的建设是出版社图书出版质量的根本,社外加工编辑队伍的建设是出版社总体编辑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建立一支过硬的社外编辑队伍,有利于实现高质量、高时效、快速发展的出版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20.
笔者很欣赏日本企业界进行新人培训时的一句话:你的工资是顾客发放的。这句话体现了顾客至上的理念。在图书的命名上,这一理念同样适用。图书的命名,要方便读者,贴近读者的理解水平。关于《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这本书,有出版社的编辑在2010年《科技与出版》上发表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