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是什么构成了邦达列夫《瞬间》中或清丽、或沉重、或神秘的气氛?为什么阅读《瞬间时我们总会有一阵阵难以言传的激动?本文拟从其体裁、情绪化意境以及作者形象的折射这几个方面对《瞬间》的艺术性进行全方位的剖析。  相似文献   

2.
3.
尤里·瓦西里耶维奇·邦达列夫是苏联当代杰出的“战争题材”作家。他于1985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影幕内外》(又译为《戏》、《人生舞台》)。《影幕内外》虽然也涉及了卫国战争的生活,但它着重揭露了苏联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矛盾,针砭了时弊,透视了人们的灵魂,深化了道德的主题。这是一部思想内容深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艺术上取得创新性成就的小说。  相似文献   

4.
尤·邦达列夫的小说《热的雪》的题目是矛盾语,作者正是通过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义对立的形式体现其美学潜力的。从视觉上看,白色、红色和黑色三个形象语义场的竞争展示了该书的基调;从触觉上看,热的、冷的,又与色彩的象征性紧密联系,有助于题目《热的雪》这一矛盾语的形象展示,在小说中造成强烈的对比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法国批评家丹纳曾说过: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了哲学思想,便只是个做粗活的工匠;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了哲学思想,便只是供人玩乐的艺人。艺术追求哲理是本世纪世界文坛的一大趋势。当代苏联文学进入七八十年代以来,这种趋势便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时代的敦促下,很多作家都开始自觉地对人生、世界进行哲理思考,探寻人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凝神思索  相似文献   

6.
苏联当代著名作家尤里·瓦西里耶维奇·邦达列夫于1969年创作了卫国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热的雪》。小说发表后,苏联文学评论界褒贬不一。有人说,小说对卫国战争的描写过于“残酷”,“没有新鲜东西”,只是“重复”着过去的作品。但大多数评论者认为,这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著名作家尤·邦达列夫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三部曲《岸》《选择》与《人生舞台》,以凝重的叙事艺术手法,表现出深沉的人类忧思,为读者精心建构了一个笔调沉重的文本世界。文章从作家的思维及作品的慢叙艺术解读三部曲文本世界的沉重性。  相似文献   

8.
于晓利 《文教资料》2009,(28):18-19
出走与回归是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中多次出现的主题,我们从这一主题中可以看出作家对于个体拯救之路的追寻与探索。本文以《谢尔盖神父》为例,解读托尔斯泰笔下主人公出走与回归的深刻内涵:对尘世失望而出家隐修的完美主义者谢尔盖神父并没有在修道院中找到精神的归宿.其隐修的失败是终极关怀与现实关切相脱离的必然结局;最后他从农妇帕申卡的普通生活中得到启示:融入大众、融入人群——这才是个体精神的返乡之路。  相似文献   

9.
儒家经典《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首倡:于自我应有"温、良、恭、俭、让"的道德风貌;于社会需秉持"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信念;于家庭需要坚守"孝、友、悌、恭"的道德准则;探寻真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德境界;通过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当下,价值相对主义日渐盛行,新锐思潮前赴后继,《论语》的道德示范是培养大学生道德责任的精神利器。道德责任由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道德情绪等元素构成,需要大学生在长时间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道德元素在转化、融合的过程中,学习与教育是必要的催化剂,也是道德责任培养直接而有效的现实途径。追溯《论语》的精神内涵,以价值认同为魂、以自我反省与榜样借鉴为首、以实践为本,展开积极的自我教育是大学生道德责任培养的关键所在。同时,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合教育力量的汇聚则为大学生道德责任培养提供了相互策应的"能量场",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助力中国梦的实现。《论语》、大学生的道德责任以及中国梦之间的内部文化逻辑使它们融为一体:中国梦是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论语》的道德价值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大学生秉之以践行中国梦则是自身的道德责任,也是对价值纷扰的多元化文化时代做出的积极回应,三者相互促动,共同构筑了一幅生动的道德文化图景。  相似文献   

10.
<正>武汉大学杜青钢教授的测字小说《字行天下》,一经出版即在文化界引起了轰动,读者蜂拥而至,评论界争相评介。法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和中国著名作家毕飞宇联袂为其作序,到底是怎么样的一部奇书呢?笔者怀着无比的好奇心打开了这部神秘小说……玄妙中蕴真谛,文字中品生活仓颉造字那日,天雨栗,鬼夜哭,汉字通灵。在纵横交错的笔画里,潜隐炎黄的基因,暗藏人世密码,间或闪动西方神灵的光亮。打开题记,浓郁的古典文化  相似文献   

11.
12.
《列夫·托尔斯泰》系名家写大师,自然非同凡响。表面看,作者描绘的是一幅“肖像画”,实质上,却是在揭示大文豪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由于是翻译作品,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促使师生合作,力图体现在学生个人感受和个性理解的参与、交流、碰撞下达成共识,获取新知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3.
【课标·教材·学情】 并非所有优秀的文章都天然适合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阅读。就如《列夫·托尔斯泰》,这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美文就可能会让多数教师感觉棘手。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2、训练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学习运用比喻、夸张描写人物肖像的方法。【教学方法】朗读感悟,联想想象,启发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课堂学习中怎样才能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推进以来,每位教师都在探索的问题。而现在的一些新课程公开课、示范课却让人困惑不解:课堂中怎么还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怎么还是课堂教学的统治者,学生怎么还是处于被动地位?这类穿新鞋走老路的课堂教学形式会给新课程改革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局面如何打破呢?笔者以为,这样的问题不解决,语文新课程改革就不可能顺利地推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转型期,经济、政治生活的迅速发展使新形成的道德价值观尚不完善,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根源主要包括经济体制缺口、政治体制改革、各种文化和思想碰撞等。为了解决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多种道德危机,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17.
《穷人》(五年制第十册6课、六年制第十二册8课)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它通过渔家主妇桑娜和她的丈夫在生活极其困苦的情况下,同情关心邻居,并在寡妇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两个孤儿的故事,真挚地赞颂了纯朴善良的心地和乐于助人的崇高品质。小说真切感人,具有如下艺术特色。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高尔基认为“短篇小说,一切必须写得像浮现在读者眼前一般”。《穷人》中的人物形象就显出一种  相似文献   

18.
【课前准备】提前一周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上网查找或者到图书馆查阅,搜集有关托尔斯泰的资料并作好记录,然后分小组集中整理归纳,每一小组突出介绍托尔斯泰的某一方面的情况,如:人物生平、著作、思想、生活习惯、轶事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曾有人这样评价说:“19世纪的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沙皇的统治。”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曾赞誉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同学们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呢?二、检查预习请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我所…  相似文献   

19.
储福金的小说《黑白》,题材独特,是写围棋文化的首部长篇小说。小说把棋事、家事、国事纠结在一起,借助围棋表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由此孕育出的文化人格。通过对陶羊子等棋人命运的述说,再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人物形象内涵丰富,语言极具地域文化特色,并将象征手法同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小说具有了浓厚而独特的文化意味和哲理色彩。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