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慧 《小学语文》2011,(4):42-44
【教学内容】写“春天里的发现”,是人救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中的写话内容。经过两年来的学习与积累,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表达能力;而此时正是春天,现实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据此,本次写话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试着记录下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和感受,使他们的表达向着有兴趣的方向发展,真正实现“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用儿童的语言说心声”的教学理想。  相似文献   

2.
一、平等对话,珍视童心《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留心观察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孩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似乎都有自己的妙言趣语。特别是刚入学的儿童,他们保持着最淳朴的儿童语言,他们大胆、率真,毫无顾忌地发表内心的想法。总之,只要我们用心倾听,就会发现他们的语言极为丰富,有的娇憨十足,冒着傻气;有的想象奇特,极有灵气。可遗憾的是,孩子作文中的语言却常常是“八股气”十足,千篇一律,众口一词,缺少创意和个性,从中感受不到儿童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活泼烂漫的天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相似文献   

3.
康耀霞 《甘肃教育》2010,(14):36-36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探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比如,在教学“日历中的方程”时,  相似文献   

4.
少年儿童公正观念发展调查儿童道德发展研究协作组(1983)目的皮亚杰在对儿童的公正观念这一课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后指出:“7岁、10岁、13岁是儿童公正观念发展的三个主要时期。”7岁前后的年幼儿童的公正与否的标准,取决于服从或不服从人的权威。所以年幼儿童的公正判断是以服从为特征的,10岁左右儿童的公正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以公平不公平或平等不平等作为是非的标准,因而这一时期儿童公正判断的原则就是平  相似文献   

5.
小学低年级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小学生初学写作时,由于识字较少,词汇积累不够丰富,观察能力不强,写作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件“乐”事。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兴趣第一的原则,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产生非表达不可的热情,使作文教学既轻松又快乐。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五种教学方法: 一、创设说写情境,激发表达欲望情境教学对于低年级儿童是十分必要的,给学生创设好的表达情境,充分调动他们的语言内存,与他们的情感产生共鸣,激起他们说写欲望,这是“快乐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一些喜闻乐见的事情都能  相似文献   

6.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30年代,皮亚杰提出了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儿童道德判断的起源和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种明显的“道德实在论”特征,造成儿童“道德实在论”的主要原因是成人的约束;“公正”观念的发展经历一个从服从到平等、从平等到公道的发展过程,造成儿童公正观念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协作等。这些蕴涵于道德发展理论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可以为改革我国传统的德育提供多方面的启示,并从变革德育观与创新道德教育方法做出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讨论问题的空间,在数学教学中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运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营造交流平等,随意探讨的课堂氛围。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则是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的强力保障。  相似文献   

8.
张瑞青 《成才之路》2024,(10):113-116
“真语文”理念强调语文的回归,即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同时强调师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平等主体,师生需要真实表达,表达真情实感。“真语文”理念为小学作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有助于全面提升语文作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语文教师应积极贯彻落实这一理念,不断创新和优化作文教学方式,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文章阐述“真语文”理念的内涵及意义,提出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真语文”理念下的作文教学策略,以期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接受知识、进行思考时,需要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入知识的殿堂,培养他们学会学习的能力.要创设这样的教学环境,必须把平等、民主的教学思想引入课堂,以民主对话式的讨论法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0.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 ,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朗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巩固 ,有助于正确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然而 ,在教学实践中 ,却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要让学生对朗读产生浓厚兴趣 ,教师必须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法 ,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朗读才能的舞台 ,满足其强烈的表现欲望 ,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感受朗读的快乐 ,进一步激发朗读热情 ,从而喜爱朗读 ,乐于学习朗读。我在教学实践中 ,采用过“朗读擂台赛”和“朗读录音法” ,收到良好效果。1 …  相似文献   

11.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儿童在学习中产生迫切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发挥,要想方设法点燃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  相似文献   

12.
刘媛 《四川教育》2010,(7):13-13
第一篇·班级工作,原本可以很轻松 班主任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引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引导;带领”。学生是独立、自主的个体,拥有表达自己、表现自己的欲望;拥有他们自己的“思想观”和行为权利。班主任对学生有了这样明确的认知以后,就要给学生平等的权利:话语权、行为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理论上辨析社会“平等”、“公正”和“公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平等、公正和公平。认为社会不平等是绝对的;社会公正是一种形式上的、相对的社会平等;社会公平是对社会公正的过程和结果与期望的社会平等之间差距的体验。高等教育不平等的两个关键是个体在高等教育前不平等和获取高等教育资源不平等,高等教育公正试图修饰高等教育不平等,但在实施过程中偏离了公正的初衷,最后呈现出高等教育不公平的社会集体感觉。  相似文献   

14.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来源于他们持久的兴趣.有兴趣才有乐趣,有乐趣才会有情趣。越是为学生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畅达的“活动”空间,淡化识字教学的“任务”意识,学生才会在参与的氛围中自由表达,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果一味反复读、记,学生也只能是有口无心,认得快忘得也快。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儿童的“根”。让传统文化直抵儿童心灵,使他们成为心中有根,眼中有神,心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新时代好少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亟需儿童立场,教师要立足儿童生活,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字理教学,课堂有“厚度”;通过品读语言,课堂有“深度”;趣味互动,传递“温度”;进行拓展延伸,课堂有“高度”。  相似文献   

16.
“儿童作文”是儿童生命的自由表达和真情交流。作文教学应鼓励学生在体验中抒写内心真实的感受,在阅读中润泽心灵激起表达的欲望,在实践中唤醒倾诉的愿望,在训练中让“无为”指导更休闲,在评价中欣赏儿童的率真本性。  相似文献   

17.
罗有岩 《云南教育》2003,(31):35-36
贵刊2002年第31期登载了《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一文,后又相继发表了一些颇有见地的文章。笔者认为,此次讨论已经超越其案例本身的思考意义,引发人们纵深地从“发展人”的角度去审度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教学。这种讨论有利于引导语文课堂教学逐渐走向成熟。这也许就是编者颇具匠心的初衷吧。语文课中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笔者有以下几点感想。一、创设对话的教学环境是开启学生智慧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救人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对话的教学情境,关键是如何有效地组织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相似文献   

18.
纪丽萍 《考试周刊》2009,(42):66-66
构建和谐语文教学,就必须把“平等的师生对话”真正引进课堂。只有师生关系平等,才能产生真正的合作.从而相互造就。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表扬,激发学生自信心:要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要尊重学生,学会倾听;要引导感悟,彰显学生个性。平等地对话,教师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入知识的大门。  相似文献   

19.
学习权是儿童的一项基本权利,要求所有儿童都应公正地享有学习资源。在分析学习权的现实困境基础上,立足公正的哲学立场,认为儿童学习权的具体保障需强调自由平等、能力匹配与教育补偿的“词典式”结合。在实践层面,要做到基本学习权的相同性机会平等;尊重儿童兴趣、能力与志向的选择性差异:对弱势群体给予必要的关怀性教育补偿。  相似文献   

20.
一、讨论教学法概述讨论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就教学中的某一问题各抒己见,开展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以完成某一教学任务的方法。讨论教学法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法相比,具有以下优势:1.可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表达欲望皮亚杰在他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把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