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单元的总括     
有一次北京市一所示范高中举办教学开放日,邀请学生家长、同行等到该校听课,我也去了,听了一节高一的历史课。课前,我问任课教师这节课讲什么,他说是单元的复习。我当时的直接反应是:从高一就开始复习啦,有必要吗?等到听完了这节课,我原先的疑虑完全消除了,并且认为这种单元的复习课非常有必要。那么,这节课是怎么上的呢?  相似文献   

2.
我工作的学校是京城比较有名的寄宿制学校。新学期开始要在四年级开设一门新的学科——社会。如何让学生了解社会这门学科呢?如何让孩子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了解社会呢?如何让他们喜爱上我的课呢?我真是绞尽脑汁。每个孩子都有家,都有父母,何不先从了解自己的父母、家庭入手呢!对,第一节课就从介绍我的家庭开始。我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座位方式,全班围成一个大圆圈围坐在一起,先让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家庭,再在全班击鼓传花。花传到谁手中谁就有发言权。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我又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让他们相互介绍自己的…  相似文献   

3.
下午,第一节是品德与生活课,我让学生做了“夸夸他”的卡片,并让每个小组选出一张优秀的卡片贴到教室后面的墙报栏内。第二节是口语交际课,我灵机一动:何不以上节课的内容为话题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呢?  相似文献   

4.
课本上“比”这部分内容中一般都有这样一类题,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25:100,21:18。每次教学时,我都要提醒学生注意审题,突出“改写”二字,然而总是事与愿违。同学们在写成分数形式之后,总不忘“约分”。这让我有些苦恼:学生为什么要“画蛇添足”?他们难道不知道这里只是借用分数形式,但还是比?既然是比,又怎能“约分”呢?于是,我决定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让我吃惊:不少学生认为,既然比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分数可以约分,那比也应该可以化简呀!这是多么难得的课程资源呀!不能失去这个很好的资源。于是第二节课上,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时,我适时利用了这一资源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5.
今天是周五,正巧轮上我值班。值班组长千嘱咐万叮咛,让我们几个值班老师调好课,下午第二节课后到学校东侧路口,安放警戒标志,维持放学秩序。拿这节课与别人调换,我怎能开得了口?硬着头皮调了一圈,课都冲突,没调成。我再次鼓起勇气,去和英语老师调课,这是最后的办法了。然而心里极不是滋味,我该如何开口呢?  相似文献   

6.
一个月前,我接到学校通知要上一节"洋思模式"的展示课,按照教学进度,11月26日将和学生一起学习《金属矿物铁的冶炼》。说实话,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一直都让我很困惑:内容多,难度较大,45分钟内很难确保能完成教学任务,更别说还要进行当堂训练。我该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呢?我犹豫着,是迎难而上还是挑一节相对简单的课?一番思想斗争后,我选择了前者。有难度方能显示洋思人课改的意志、课改的决心、课改的气魄。  相似文献   

7.
学校让我上一节引领课,思忖了许久,我和学生们共同学习了《我喜欢》一文。这是一篇清新隽永的散文。见微知著,捧着这篇文章,托着沉甸甸的教案,上完《我喜欢》之后,我陷人了深深的沉思:课堂需要在哪些方面引领呢?  相似文献   

8.
去年冬天,学校派我外出观摩体育课,返校后准备上一节汇报课,为了让未能前去观摩的同仁们也能领略优质课现场的精彩,我准备先试教一次。  相似文献   

9.
2006年11月举办的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通辽市实验小学的佐晓梅老师执教的人教版课标教材二年级上册《酸的和甜的》一课,得到了与会教师和专家的一致好评,获得了一等奖。这节好课,能让我们看到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在笔者从事教育的地方,高效课堂如火如荼地在大力推行。观摩了兄弟学校的几节高效课堂教学,聆听了专家的经验介绍,听到兄弟学校教学质量如此之高,笔者陷入了久久的深思:建设高效课堂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呢?经过思考,笔者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1.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一直是一线教师不断追求的.在一次省优秀课评比观摩活动中,一位教师〈吨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让我眼前一亮.从这节课中我得到了一些启发:在揭示某个概念时,我们应创设多种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不断地体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正因为学生有了充分的体验,课堂上精彩的片段才会不断呈现.下面就本节课出现的一些精彩片段,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2.
蒋军晶老师在博客中写道:“在南京上文言文《已死的母熊》,说实话,都没有进行试教,但这堂课终于让自己知道了什么叫‘高峰体验’,课上完以后,老师们给予我热烈的掌声,我自己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想我以后不太会上这一课了,我想保留这份感觉。”很荣幸,当时笔者也在现场听了这节课,也对这节课抱以了热烈的掌声,至今记忆深刻。为什么这节课掌声不断呢?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堂,回味每一个细节。  相似文献   

13.
梁好 《教育文汇》2011,(5):30-30
近日观摩了一场公开课。这节课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课后评课时,在场的一位名师说的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当主持人邀请评课的这位名师入座时,他淡定地说:"我还是站着好,因为我知道,坐着比站着更辛苦。"坐着比站着更辛苦?  相似文献   

14.
(教师通过复习旧知、激情引趣、导入新课内容,师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师:刚才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大家都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那么你们想用什么方法学到这些知识呢?生:我想像上节课一样看书自学,掌握这节课的内容。生:我看到我们桌上有学具,我们想做实验,通过实际操作看看能不能解决同学们的问题。(每组课桌上都有一组推导圆锥体积的学具)师:刚才这两名同学选择的学习方法都可以,那么同学们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呢?生:老师,我想把前面两名同学的方法结合起来,既看书还操作,可以吗?师:当然可以啦,你很聪明,想得很好…  相似文献   

15.
去年,听过一节课《我是一条小河》。这是一节在“全国语文教学艺术课堂观摩大赛”中获一等奖的课,也是颇有争议的一节课。在这节课上,教师将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融入课堂。  相似文献   

16.
这是汪学军老师2008年11月在湖北省总工会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一节课。当时现场抽签,备课和做课件一共只有两个小时的准备时间。后来,又在学校作过这节课,听过的老师都觉得这节课简单、朴实、数学味浓、学生思维活跃。为什么老师们对这节课都很认同呢?我想其中的原因有二:  相似文献   

17.
石远军 《贵州教育》2011,(18):44-44
那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上午,由于语文学科的科任教师请假,学校安排我临时代一节课,我向往常一样来到所教班级的教室,才发现学生除了一直都没有的美术教科书外,既没带铅笔,也没有美术本,这让我有点无所适从。 我只好试探的问学生:“同学们,我们这节美术课该做点什么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画画!”同学们有这么高的兴致倒让我有点意外,也让我心头有了主意。  相似文献   

18.
开学不久的一节科学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来这节课是研究“寻找有生命的物体”。上课前,有几个调皮的学生找到我,兴奋地说:“张老师,我们抓到了许多苍蝇。”边说边向我展示他们的“战利品”——装在矿泉水瓶里的苍蝇,那种兴奋的神情天真又可爱。我问:“你们在什么地方抓的?”“我在学校的垃圾箱旁边。”“我在校门口的农贸市场里。”“我在街道旁的垃圾场。”他们争先恐后地说。“你们为什么要抓苍蝇呢?”我又问。“我们想知道苍蝇为什么在那么脏的环境里生活,却不生病呢?”“它们的生命力为什么那么强呢?’’说实话,我也回答不了他们的问题。按照课程计划,这不是这学期学习的内容,但学生有这样的探究热情,问题又是他们自己提出来的,虽然我心中没有太大的把握,但我还是决定尝试一下,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探究“苍蝇”的奥秘。于是我就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苍蝇的生命力为什么那么强呢?”立刻,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一次,听完一节公开课《昼夜交替现象》之后,我问学生:这节课中,你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回答说是模拟实验,也有学生说是自己上台展示。我追问:老师讲过什么还记得吗?好多学生居然说不记得了。这让我大吃一惊:是教师讲得不好还是学生开小差了?在一节公开课中,这两个原因都不能成立。那么是否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越多,学生就获得越多呢?在科学课堂上恐怕不是这样简单的正比例关系吧。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后来我又做了多次调查,问了学生类似的问题,结果学生的回答大同小异。我发现,  相似文献   

20.
一次,听完一节公开课《昼夜交替现象》之后,我问学生:这节课中,你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回答说是模拟实验,也有学生说是自己上台展示。我追问:老师讲过什么还记得吗?好多学生居然说不记得了。这让我大吃一惊:是教师讲得不好还是学生开小差了?在一节公开课中,这两个原因都不能成立。那么是否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越多,学生就获得越多呢?在科学课堂上恐怕不是这样简单的正比例关系吧。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后来我又做了多次调查,问了学生类似的问题,结果学生的回答大同小异。我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