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减轻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推进素质教育,并促进教育公平,我国小学升初中已经取消统一考试。改为“就近划片、免试入学”。在积极推动我国义务教育普及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  相似文献   

2.
保障入学机会的起点公平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前提,但目前以公平为导向的入学机会空间分配优化研究十分有限。针对不同入学方式,研究团队以各小区义务教育适龄学生上学距离的最小值、各小区教育质量期望值的方差和概率分布相似程度最大化定义入学指标空间分配的公平程度,构建“就近入学”“多校划片”和“概率—相似”模型,运用GIS技术寻求在现有条件下最优的学位分配方式,并在北京市海淀区进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在现有教育资源配置条件下,“多校划片”情境下教育质量方差降低了99.38%,在控制上学距离的负面影响下显著降低教育机会分配的空间差异;放松最大上学距离的约束可以显著提升教育机会的空间公平。因此,推进义务教育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教育管理部门需周期化调整多校划片政策,增强入学机会分配的随机性,在不超过6 km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学生入学距离,通过统筹教师编制与流动、加强图书馆建设和优化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方式“均衡”各学校教育质量,在不同距离层级设定不同的入学概率,以此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村教育是教育的大头,义务教育是人才大军的奠基性事业。实行“一费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规范教育收费,建立起教育经费的投入、供养和分担机制;优化、重组、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使用率,控制教育成本;增强义务教育的免费性……“农村教  相似文献   

4.
招生制度和评价制度是教育活动的导向机制。多年来,上海在改革招生制度和评价制度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的农村地区就已经先行进行了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实行初高中分离办学,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对口入学。这项改革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至90年代初,上海市区也在郊县农村地区改革的基础上,参照郊县的改革经验,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适龄儿童免费实施的学校教育,是国家承担的一项公共事业,体现着公平原则。然而近些年来,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低龄化、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已经使得该阶段的教育公平受到严重冲击。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适龄儿童免费实施的学校教育,是国家承担的一项公共事业,体现着公平原则.然而近些年来,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低龄化、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已经使得该阶段的教育公平受到严重冲击.  相似文献   

7.
8.
我国"流动儿童"在城市中接受义务教育存在着诸多困难,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虽然关于我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政策已较为完备,为其在城市中公办学校入学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流动儿童"在入学机会、受教育过程、学业成就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平等的问题。本研究以湖州市吴兴区农村小学为例,针对"流动儿童"在农村小学受教育的过程,从学校(包括教师)、学生、"流动儿童"家庭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研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进而剖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这是不少孩子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考试,也被考生家长形容为"心力交瘁"。"小升初"有多难?一位家长这样形容:"不曾经历过的永远不能体会个中艰辛。"其实,这场"艰辛"的考试并不需要试卷,而是划片就近入学、推优随机入学。很多家长认为,它难就难在不考试。造成"小升初"乱象最根本的原因是变相的重  相似文献   

10.
在"文化再生产"的理论视域中,当下的标准化考试模式和多元化考试模式都遭遇到了"教育公平"的困境。面对这样的制度困境,研究者提出了一种基于受教育者"原型经验"的教育教学和考评模式,或许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又进入7月,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七年级招生热季。但在安徽省淮南市,这段时间却显得格外平静。几年来,小学毕业生“划片定校,就近入学,取消统考,学校推荐”,尤其是择校生人数控制在5%以内的义务教育招生政策的实施,已让这个市多年的“择校热”大大降温;而从2008年开始全面实行的七年级新生就近入学后生源、师资“阳光分班”,又使得这个市热了多年的“择班热”迅速冷却。  相似文献   

12.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性任务。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高真正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身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这个观念就是要按平等的方向补偿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倾斜。遵循这一原则,较大的资源可能要花费在智力较差而非较高的人们身上,至少在某一阶段是这样的。——(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  相似文献   

13.
2005年5月,教育部下达《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文件要求:“要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并有针对性地指出:“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办学校不得改为民办或以改制为名实行高收费。”2005年12月底,国家发改委、教育部明确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各地全面停止审批新的改制学校和新的改制学校收费标准。”那么,已经实行改制的中小学校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4.
2005年12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明确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各地全面停止审批新的改制学校和新的改制学校收费标准。一年多来,从全国范围看,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站在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冷静对待改制学校业已产生的诸多问题,对其出路进行理性的思考。但我们必须面对的是,让改制学校完全退回到公办学校,无论是从政策层面还是从实际操作层面都存在不少棘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小学生压力的白热化从何而来?有人形象地说,这就像是看电影,第一排的人站起来了,后面的人也不得不站起来,结果大家都要站着看完一场电影,都累得要命。对小学生来说,为了在"小升初"中占得先机,第一排的人已经站起来了,开始培优、辅导、补习,其他的人也就没有了其他选择。小学统测是否有必要存在?小学生负担如何才能减下来?从根子上,这是一个教育评价问题,也是一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的教育用语中。小学中的受教育者几乎都被指称为“学生”。我们的教育研究中.更充斥着眼花缭乱的“学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很少有人用“儿童”来指称小学受教育者。这是非常司空见惯的,以至于没有一个人去反思这种指称究竟合适不合适。从而致使这一将我们的教育对象——活生生的未成年的人——物化为无生命的纯对象的异化现象置若罔闻。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今天.面对我们的小学受教育者,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他们究竟应该被想当然地称为“学生”。还是应该以“儿童”来置换之这一严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转型期,随着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某些教育资源的分配也开始出现倾斜。贫困家庭的孩子与富裕家庭的孩子所享受的教育资源不尽相同。在一些孩子被送进学费动辄几千上万的“贵族学校”享受优质教育的同时,另一些孩子却在破烂不堪的教室里“享受”贫乏的教育资源。如何防止教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中包括学生的语言知识,也就是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模块。由此可见,语音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能够有效地陶冶学生的英语素养,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感,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然而,由于语音教学难度高、跨度大,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语音语调的重要性,认为小学生只要能够达到开口说的教学目的就足够了,至于说得标准、正确、流利与否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19.
李艳 《湖南教育》2006,(6):30-31
艺术是神圣的,也是美好的。为了踏上艺术之路,孩子们小小年纪就开始了他们的“艺术生涯”:背负着画夹,也背负着家长们殷切的期望,行走在炎炎夏日里;本应充满快乐的童年,他们却在狭小的琴房里度过;在假日里,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大自然的美景,而孩子们在练功房里挥汗如雨。如果说,在春寒料峭的夜晚,数百上千名参加艺术专业考试的学生及家长为“艺考”报名排队占位的情景让我们久久无言的话,那么,一些家长为了孩子去挤那么几所“艺术名校”以圆孩子的艺术之梦而节衣缩食甚至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则让我们无比心酸…… 艺术,带给无数学子美好的憧憬,也给家长、老师以无限的希望,然而,艺术之路,到底要如何去走?[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基于全国31个省份2014-2019年“双一流”高校录取面板数据,参照基尼系数表达式,通过建立高等教育入学公平指数模型,对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省际间高等学校入学机会的公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自2014年浙江、上海首批试点新高考改革以来,我国“双一流”高校在各省录取率虽然保持了普遍增长,但各省份高等教育入学率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录取率并没有呈现出相应比例的普遍增加。在试点初期,新高考改革对促进省际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作用有限,尚没有达到理想预期效果。随着新高考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亟待进一步改进高校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双一流”高校录取率,切实缩小“双一流”高校录取率省际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