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面对新课程实验教材.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该彻底改变僵化、单一的结构形式。新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有诸多精妙之处,启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很多,因此开展新教材备课时,我们首先要理清纷乱的思绪,然后将最佳的教学设计以纲要的形式大致确定下来,写成教案。上课时。做到对教学过程的大体轮廓了然于胸。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想办法利用好教材中的课文,跟着课文学语言、学技法、学生活,坚持读写结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3.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凭借,是教师教学的依据,谁都知道教材对于教学的重要意义。然而,叶圣陶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如何使用并且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尤其是如何用新理念驾驭教材,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就成了我们教师不可回避的,应该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语言表达是人最重要的生活技能。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怎样利用好、挖掘好课文这个"例子",引导学生学会发现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精妙之处,最终实现灵活地生动地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思想,才是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最应该做的也是最重要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凭借这个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习得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形成语文能力。结合课文进行课堂练笔,能够很好地以读促写,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同时促进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那么,课堂练笔究竟应该练什么?教师又如何进行指导呢?  相似文献   

6.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例子,我们对现有的教材就不应该无所作为。因为,任何教育实践的研究起点,都源于对现状与问题的洞察,“教材选文”及“文本教学”的研究也不例外。所以,笔者认为,当下最迫切的不仅要对“教材选文”以描述、判断和归纳,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十年之后,认真思考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一节节语文课结束之后,学生头脑中应该留下的究竟是什么?是一篇篇课文?一个个生字?还是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一生受益的良好习惯?毋庸置疑,后者应该是我们的追求.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我们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语文教学教什么?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有一种误区长期存在:把课文等同于教学内容.在语文课中,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在课堂上教师应借课文这个载体,把课文作为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写话,切实掌握运用母语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面对新课程实验教材,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该彻底改变僵化、单一的结构形式.新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有诸多精妙之处,启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很多,因此开展新教材备课时,我们首先要理清纷乱的思绪,然后将最佳的教学设计以纲要的形式大致确定下来,写成教案.上课时,做到对教学过程的大体轮廓了然于胸.……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提出科学课教学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我们站在另外一个高度,把教材当作一个“例子”,教学中既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和创设的情境来完成《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最基本内容,也可以突破教材,联系实际,进行调整,完善和充实生成新的教学内容。即吃透教材,用好这个例子;完善教材,超越这个例子;自选教材,走出这个例子。从而达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目的,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对于这句话,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为不按教材的内容、顺序进行教学,他们对教材“一改到底”,少则改变情境,多则变换内容,甚至有些完全改头换面。叶老的话启发我们思考:学生学习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教师应怎样有效地使用教材?归根结底,还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这才是数学课堂的“灵魂”。那么,怎样才是有效地运用这个“例子”呢?我想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循环小数”的教学.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钱江 《青海教育》2008,(11):28-29
达尔文说:“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叶圣陶老人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这些都在启示我们: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无师自通、不教也能学、学了就会用的语文能力,教学中就要有一个系统的教学生学语文的方法和目标。  相似文献   

12.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说:“语文课是教师在课堂上用教材作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写话。”这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导向。语文课上,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表达,教的应该是语文,而不是课文。那么,怎样用好一篇篇文质兼美、富有思想感情的文本例子呢?我在教学《沉香救母》这篇课文时,努力尝试把课文作为例子,结合低段语文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让学生在具体而实在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触摸语文、感悟语文,向“藕花深处”漫溯。  相似文献   

13.
爱因斯坦认为:“学校应该培养具有独立思想和独立行为的人.”语文教学肩负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要想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具有自己的观点,教师首先应该不迷信权威.备课时大量阅读,尽量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哪怕是细小的问题也不放过:凡是能收集的资料都要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其中的共性和个性,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充实和发展自己的思想.在语文教学时要能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文本,全面深入地解读文本,细细揣摩课文的精妙之处,品味文字背后的精髓.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曾说:“书是教不完的,课文无非是例子,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给学生读书、看报的技巧、能力。总不能什么都‘喂’给学生,更不可能永远教学生,要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叶老在这里指出了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运用课文的例子,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这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中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采取“两变”与“两统一”的方法,通过转变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好课文例子,是提高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现论述如下,供参考。1、变讲为导,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任务是“理解和运用祖国的…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知道应该教什么,一切都随着教材(具体地说是课文)的情况而流动变化,随文而起,又随文而终。学生学的内容与教材内容没有必然联系,教材的内容与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也没有必然的联系,语文教学就是这样处于虚浮的状态。观摩课堂教学,我们仿佛看到一群站在环形跑道起跑线上的选手,在“啪”的一声枪响之后,  相似文献   

16.
赖晓春 《成才之路》2009,(30):I0018-I0018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在我看来,语文教材就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教材本身所蕴涵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用好课文这个“例子”,对教学而言是又经济又实效的办法。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为例.谈谈我是如何以课文为“例子”来激活学生写作的。  相似文献   

17.
【背景描述】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理论上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课文只是一个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课文这个载体或例子教学生学会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真正的目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内容,教学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是由教师决定学生,教材决定教师,给什么教什么,教材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回答,怎么理解。我们的教学总是缺少学生的自主活动,缺少互动性的交往,缺少学生对作品的平等对话和理解,总是要按教师的理解、编写者的解释学课文,缺少平等对话的空间,缺少批判性思维的余地。”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些例子教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句话深刻阐明了“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教材”是凭借,“教学”是手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不需要教”是目的,虽然教材仅仅是教学的一个凭借,但它作为可凭借的对象,其使用的有效性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要使教材成为例子,教师需要深度解读文本,提高备课要求,善于发现和挖掘例子的样板作用,使语文教学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