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拜读了《人民教育》2004年第22期的《惩罚,至少是没有境界的教育》(下简称《惩》文),深为李令清老师爱学生、尊重学生的精神所感动。然而,我以为文中有些说法值得商榷。《惩》文中说,魏巍的例子和麦克劳德的例子并不是惩罚,因为这两个例子“表现了教育的基本原则———爱、宽容、期待”。我不禁要问,难道惩罚就没有“爱、宽容、期待”吗?倘若不爱了,我们还惩罚干吗?倘若不宽容了,我们干脆一棒子打死得了。倘若没有期待,我们何不放任自流,哄着学生过日子?日本学者小原国芳说:“必须用惩罚来充实教育。惩罚不是杀人,而是救人,是使人新生,使人…  相似文献   

2.
一、教育惩罚的运作对象:肉体与灵魂? 对于教育惩罚的运作对象,我们往往认为这是一个无须探讨的问题.因为惩罚指涉的对象无疑是学生,是给学生施加某种痛苦或不快,也即"惩罚首先包含有意对违反规则的学生施加痛苦的意思"[1]很明显,对学生施加痛苦无非就是给其肉体或者灵魂(精神)制造痛苦.这样看来,惩罚实质是把学生的"肉体与灵魂"作为其运作的对象.而在"肉体与灵魂"两者之中,把肉体作为惩罚的运作对象既具有历史的悠久性,也在现实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3.
王新梅 《河南教育》2005,(11):42-43
有人认为教师无权惩罚学生。尤其是在推行赏识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当充分肯定学生、赏识学生,这样才能激励他们进步。所以不能批评学生,更不能惩罚学生,因为批评和惩罚会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而有人提出,我们每个人走上社会后都会因为做错事而受到相应的批评和惩罚,为什么学生在学校就不能受到批评和惩罚呢?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能不能惩罚学生?如果能,应该注重什么问题?如果不能,怎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请您对此发表高见。  相似文献   

4.
<正>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似乎形成了一个共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光表扬怎么行呢?这样学生的是非观念从何而来?教师偶尔适度惩罚教育孩子有何不可?我想对于小学生而言,需要让教育插上奖励与惩罚这一双翅膀,让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们飞得更高更远,最重要的是飞得更稳。如何用好奖励和惩罚呢?既需要我们面对取得的成绩把准脉搏,找准时机,给予有效奖励,又要我们以宽容的胸怀,立足学生角度,着眼学生发展,对出现的错误进行适度惩罚。  相似文献   

5.
姜国  谷英姿 《吉林教育》2008,(18):15-16
教育惩罚是一种促进学生改正错误的教育手段,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痛苦而发挥作用。惩罚中适当的痛苦是必要的,因为学生要想消除痛苦,必须先改正错误。教育惩罚中的痛苦由谁来施加给学生呢,或者说谁是惩罚的主体呢?一般情况下,教师是最常见的惩罚主体,有时学生个体  相似文献   

6.
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强化手段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消极强化手段——惩罚;另一类是积极强化手段——赏识。实践证明,学生对惩罚往往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而对赏识却欣然接受。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贯彻以赏识为主的原则,因为它是比惩罚更为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7.
宋炎玲 《河南教育》2005,(11):42-42
教师能不能惩罚学生? 有人认为教师无权惩罚学生。尤其是在推行赏识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当充分肯定学生、赏识学生,这样才能激励他们进步。所以不能批评芎粤生。更不能惩罚学生,因为批评和惩罚会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而有人提出,我们每个人走上社会后都会因为做错事而受到相应的批评和惩罚,为什么学生在学校就不能受到批评和惩罚呢?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能不能惩罚学生?如果能,应该注重什么问题?如果不能,怎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请您对此发表高见。  相似文献   

8.
何谓体验式德育?目前教育界尚没有明确的定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有探究的价值和意义。所谓体验,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体验式德育就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它强调学生要回归生活,亲自参与,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提高思想认识,促进道德行为的成长。"学习不是知识由老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来代替。"惩罚也是如此,只有把惩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才是有效的教育。下面笔者就几种教育中常见的问题谈谈自己初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叶树荣 《广西教育》2004,(7A):39-39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强化手段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消极强化手段——惩罚;另一类是积极强化手段——赏识。实践证明,学生对惩罚往往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而对赏识却欣然接受: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贯彻以赏识为主的教育原则。  相似文献   

10.
教育惩罚的正当性在理论和实践中受到诸多困扰。公共性理论为认识教育惩罚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公共性可分为制度性的公共性和活性化的公共性。教育公共性是教师和学生平等参与、向他者开放和异质协作的教育实践。教育公共性遵守维护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平等协作之精神等两个基本价值规范。教育惩罚是对两个基本价值规范的恢复和对违犯者的谴责性表达。教育惩罚遵循谴责、批驳与剥夺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一、教育惩罚的运作对象:肉体与灵魂? 对于教育惩罚的运作对象,我们往往认为这是一个无须探讨的问题。因为惩罚指涉的对象无疑是学生,是给学生施加某种痛苦或不快,也即“惩罚首先包含有意对违反规则的学生施加痛苦的意思”^[1]。  相似文献   

12.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没有惩罚体验 的学生是不健康的学生,如果我们确实致力于把学生 培养成适应社会同时也是个性发展的人的话。 在教育中,奖励或许是最贴近善的手段,但是,并 不存在与之相对的另一端。也就是说,我们绝对不要想 当然地把同样是作为手段的惩罚误解为是最接近恶 的。教育中大部分惩罚的出发点正是朝向善的。我们应 该努力的,不是空谈教育中应不应该有惩罚和实际中 是不是有惩罚,而是如何使奖励与惩罚作为教育手段 相互匹配得更好、更艺术,以及因为教育惩罚的合理 化、科学化而避免极端事件的反复出现。可以说学校 中,没有不曾惩罚过的教育者,也没有不曾受过惩罚的 受教育者。 问题之一是我们有必要好好学习如何惩罚,正如  相似文献   

13.
当今教育大力倡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似乎惩罚了学生就极大可能违背教育规范,甚至就是违反教育法,这让教育者在实践工作中陷入一种困境:学生犯了错,到底“罚”还是“不罚”?作为教育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当今教育需要惩罚。那么,如果要罚,应该怎样罚?要实现教育向和谐教育的过渡,“只能惩罚,不能体罚”的观点,究竟应该如何准确把握?一、适度惩罚——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学校教育中,很多人认为惩罚教育已不足取,而能够给学生充分自信和自尊的赏识教育更能深入人心。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赏识教育无节制的泛滥带来的惩罚教育的缺失。实际上,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而惩罚教育能否作为有效的教育管理手段,取决于教师能否很好地使用惩罚教育。一、使用惩罚教育要以爱护和尊重学生作为基础学生犯错误在所难免,对犯错误的学生实施一定的惩罚,是学校教育和管理学生的必要手段,但我们必须明白,惩罚仅仅是一种手段,而教育才是目的。不论我们采用何种形式的惩  相似文献   

15.
教育家马卡连珂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教育需要惩戒,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惩戒的合理程度应该是什么样的?惩戒是否也应该有依循的原则?看来,惩戒之中还是大有学问的。这里编辑的四篇文章就是从上述几个角度出发,对教育惩戒进行探讨,希望能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帮助。  相似文献   

16.
如今,赏识教育已得到社会、学校的认可,赏识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展示学生的个性,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等。在强调赏识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应意识到惩罚教育同样必不可少,缺少惩罚教育,不利于学生正常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教育中的惩罚,是对学生某种思想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关于师生关系有很多阐述,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严师出高徒"这一说法了,几千年来基本从未改变。很多家长认同老师严厉是对孩子好,那么与之伴随的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严厉到什么程度?随着信息流通的速度加快,关于教师非法体罚、侮辱学生的案例也引起很大争议,许多教师甚至将孩子严重打伤。适度的惩罚可以让学生改正错误,但不适当的体罚却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教育者,要运用好惩罚,使之产生应有的正能量,切忌使惩罚变为体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一提到现代教育,方式好像就是赏识教育、爱心教育、鼓励教育,更形象地称之为拇指教育(给学生不断地竖大拇指,夸奖学生)。一提到惩罚教育好像就是面目狰狞的老师对学生的体罚。我想这样的理解都是不正确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赫洛克认为,惩罚是指对犯有过错行为的人施行的一种处罚,惩罚针对的是故意犯错的人。对教育而言,惩罚是指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作出否定,以使其改正错误的一种手段。而对学生体罚的定义为直接的肉体打击,罚抄写是变相体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惩罚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为的就是让学生在健康的发展道路上前行。尤其是对中学生而言,教育者要深入学生内心深处,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合理运用惩罚的积极作用,促使学生在惩罚过后有更好的认识,达到更好的教育成果。但是,教师要掌握好惩罚教育的力度,以基本原则为惩罚依据,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当今教育大力倡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似乎惩罚了学生就极大可能违背教育规范,甚至就是违反教育法,这让教育者在实践工作中陷入一种困境:学生犯了错,到底"罚"还是"不罚"?作为教育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当今教育需要惩罚.那么,如果要罚,应该怎样罚?要实现教育向和谐教育的过渡,"只能惩罚,不能体罚"的观点,究竟应该如何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