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法律手段在政府宏观调控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手段是我国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我国建立现代市场经济、迎接WTO挑战的今天,发挥法律手段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具有必要性。宏观调控中的法律手段具有法律的一般特性,如强制性、规范性。同时,它还具有经济性的特点。因此,宏观调控中的法律手段具有导向、保障和激励的功能。但法律手段在宏观调控中的运用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法律手段的运用范围存在局限性;法律手段的运用需要相应的外部环境;法律手段的运用还有赖于法律体系的完善、有赖于法律意识和执法机制。为充分发挥法律手段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法律手段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地位;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注意将法律手段的运用同市场机制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法律体系;增强法律意识、完善执法机制,从而把宏观调控纳入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2.
宏观调控法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宏观调控在经济法中具有特定内涵。宏观调控法应当坚持尊重市场机制、社会公益、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民主的原则 ,按照宏观调控基本法、专项法和相关法的框架构建其体系 ,围绕主体、对象、方式、法律责任等要素进行具体制度设计。当前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宏观调控法》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3.
设置宏观调控的法律责任存在着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困难,但并不意味着宏观调控行为不受法律责任的制约。宏观调控法由于责任规范的缺乏,其价值很难真正实现,其发展也必然受到了影响。因而宏观调控必须从立法方面对责任主体、责任认定、责任形式、责任落实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但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市场失灵要求政府权力的介入。宏观调控法治化的必要性源干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现象,宏观调控行为须以尊重市场和维护社会公益为目标。宏观调控法的价值目标决定了宏观调控行为必须遵循基本的法律原则。  相似文献   

5.
金融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调控日益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总开关,如何将其纳入法治化的轨道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金融宏观调控法的概念及其理论依据;性质;原则和目标;主体、手段、程序和法律保障等五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以利于更加充分的实现金融宏观调控的功能,维护和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资源配置首先应该考虑主体的利益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主体开始向多元化转变,形成了学校、社会和政府三个要素。我们需要建立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市场调节机制为导向,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学校自身办学为主体的资源配置框架,使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相似文献   

7.
宏观调控是现代国家经济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正在不断完善,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宏观调控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有必要加强宏观调控的法律规制和保障,以实现宏观调控法制化,并为加强宏观调控立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运行态势,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实施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及投资体制的改革。详加考察,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如下相互关系:一、投资体制改革是当今宏观调控的要求,也是其必然结果;二、宏观调控是当今投资体制改革的基础,也是其落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区域性投资过热的问题已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在综述区域经济文献的背景下,以“铁本”事件为案件,创建了中央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下地方政府与企业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决策“博弈”模型,分析和求证了在转型经济时期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地方政府官员GDP政绩考核条件下的纳什均衡,并由博弈均衡解推论出,局部投资过热的根本原因不仅是经济要素,更主要的是政治关系,即科学发展观与地方政府官员GDP政绩考核的矛盾冲突,使当前宏观调控效果受到影响。对此,文章提出了中央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时的配套政策建议,即在实施适度从紧的金融信贷结构政策和投资项目限制性审批权管理政策外,必须相应调整对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GDP标准,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代表的绿色GDP标准。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的经济实践表明,宏观调控已成为影响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方面。以角色扮演为视角,从宏观调控过程中角色定位、角色偏差和角色矫正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探讨了国家宏观调控过程中的政府和利益集团两类角色主体及其角色扮演中分别遇到的问题,前者是角色沟通不足导致决策失效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目标偏离,后者是制造社会不公与利用自身优势阻滞宏观调控。最后,从树立正确宏观观念、优化调控权配置及推进宏观调控法制化建设三个方面提出角色矫正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对于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与国际规则日益接轨的中国来说,宏观调控行为必须依法进行。基于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总体或总量协调和管理的考量,宏观调控行为显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行为,更非传统意义上的抽象行政行为。其行为性质的综合性和有机性,决定了宏观调控行为不单指决策行为,也包括执行行为。面对"政府失灵"的不可避免及与法治化的偏离,进行宏观调控行为法治化的反思研究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强烈的现实需求。我们应进一步强化该理念,并以"公益诉讼"为突破口,重新构建宏观调控行为的司法救济制度,从而实现对"政府失灵"的有效监控和制约。  相似文献   

12.
从法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法经济学的主要思想与内容以及法经济学的影响三个方面介绍这一新兴边缘学科,提出法经济学的兴起并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体现出法律与经济两种现象互动共生、相互促进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3.
自1997年刑法修订以来,关于单位犯罪主体类型的纷争一直沸沸扬扬。基于各国刑法在单位犯罪主体问题上具有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状况,文章对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及我国刑法的单位犯罪主体类型作一比较研究,以期有助于完善我国单位犯罪理论。  相似文献   

14.
刘立 《培训与研究》2002,19(3):43-46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教育法学的地位、研究对象等问题在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有的把它视为行政法学,有的把它归属于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还有的把它视为交叉性边缘学科等等,对教育法学如何定性不仅仅是一个学科归属问题,它框定了认识教育法学的本质属性、地位和体质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视角范围。本分析了教育法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认为教育法学是一门独立的法学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5.
在《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修改之后,经济实体的存在形式更加多样,出现了或者将会出现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和有限合伙企业等新的经济实体组织形式,由此关于单位犯罪主体的认定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我国刑事法律关于单位犯罪的主体的规定较为落后,笼统地将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规定为单位犯罪的主体、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伙企业规定为非单位犯罪的主体,在现实情况下不太合理。公司中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不宜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合伙企业中的有限合伙企业应该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过于原则和笼统,在精神损害赔偿主体范围方面存在着明显缺陷。国家应当成为赔偿主体,国家侵权行为可适用民法规定,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成为受偿主体。建议修改现行的《国家赔偿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当前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7.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310务的规定,窝藏、包庇罪的主体包括犯罪人的近亲属在内的所有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这使犯罪人的近亲属陷入情理与法理的两难境地,是强人所难的体现,不符合刑法人道性的要求,有悖于刑法谦抑性和期待可能性理论,同时也背离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因此,有必要尊重我国古代“亲亲相隐”的现代价值内涵,在其价值指引下完善我国有关窝藏、包庇罪的主体立法规定,有限制地排除犯罪人的近亲属为窝藏、包庇罪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互动式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适应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理论与实践的崭新课程。文章主要分析了该课程的教学现状;探讨了增强该课程吸引力、感染力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实施“互动式教学”的具体方法,即在课堂内、课堂外,学期内、学期外综合实施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从而提高该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行政法是高职院校法律与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但是,目前的行政法教学方法较为陈旧,亟待创新。本文以此为突破口,对案例教学法、问题探讨法、专题讲座法、现场教学法、角色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市场主体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中宏观调控法的组成部分。市场主体宏观调控法所规制对象的客体是市场主体宏观结构,包括市场主体的产业分布结构、地区分布结构和规模结构。市场主体宏观调控法由市场主体市场准入调控法、市场主体市场退出调控法、市场主体规模增进调控法、中小市场主体保护法和地区经济平衡发展促进法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