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民族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具有民族文化凝聚的特点。语文教材始终保持着特有的民族素质标志的思想道德积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既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需要,也符合语文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新课程下,我们应抛弃以往那种过分注重知识体系的教学形式,给学生营造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2.
许序修(厦门市语文教育研究院院长):民族经验和民族传统的传承,都离不开语言文化。民族的语言文化是民族的精神之根,民族语文教育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家园。但是,对这个精神家园的建设,不但很不尽如人意.而且还受到语文教师自身的破坏。不久前,有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在上语文课时就大肆宣扬:“读语文只学中文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学习英文。不学好英文,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涌现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构建创新语文课堂,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这里只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期抛砖引玉,投石激浪。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以知识为驱动力,以创新为核心,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定民族和作为一定民族成员的个体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总是在本民族文化的背景和根基上,特别是在掌握运用本民族语言的过程中形成和提高的。语文教育作为中华民族共同语言的教育,与培养中华民族新一代成员的创新能力有着极其深刻、内在的联系,也必须担负着历史的责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新世纪语文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和重要目标。[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黄海 《宁夏教育》2003,(12):45-46
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我通过学习和实践,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教学理念和基本精神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并在教学中贯彻落实了这些理念和精神,使教学获得了较好的效益。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情境创设,让语文学习更生活化,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合理利用教材中的一幅图、一句话、一首儿歌、一篇课文,都可以对学生造成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情境的创设。“激情”是为了帮助,帮助学生主动去学语文,用语文。如在第一册入学教育中,我首先给全班学生介绍了两个好朋友:“男孩聪…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材的文化建构模型,主要是打破传统的知识型教材体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建构人本化教材新体系;强调教材服务于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功能,加强教材的实践性特征;注重教材的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从而建构语文与生活的教材新模型。语文教材的人本化、整合化、生活化与活动化等几种文化建构模型。是语文教材文化建构新理念的必然所指,无疑有助于推进语文课程与教材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 ,许多教师把课标中倡导的新理念、新精神融入教学之中 ,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 ,让人感到一种全新的气息。然而 ,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对课标领悟不深 ,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出现几个误区。一、分组讨论成了形式前不久 ,我们到一课改实验地听了几节课。这些课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 :都采用了分组讨论 (大多是信马由缰式的讨论 )。而后 ,被冠以好听的名字———合作学习。他们认为这就体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确实 ,外表上看去 ,整个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议论纷纷 ,与传统教学观下的课堂完全不一样。实质上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  相似文献   

8.
9.
10.
11.
语文知识教学在上个世纪末就饱受诟病,在新世纪课程改革中,语文知识在语文教材和教学中均被淡化乃至淡出。对语文知识教学的批判和摒弃,有其深刻背景和良好初衷:人们痛感于语文知识教学已蜕变异化为束缚思维发展、逼压学习时空的缰绳和重负,期望从烦琐繁难的语文知识教学中挣脱出来,面向语文生活实践培养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2.
“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化载体”。学习语就是学习化。新课标把语的化属性提高到了语教学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思想,确立新的化教学理念,从课堂教学、学生的言语实践、第二课堂活动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充分开发和利用语课程的化资源,对学生的化素质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其内涵十分丰富,充满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和",一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平衡,"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提倡宽厚之德,发扬包容万物、兼收并蓄、淳厚中和的"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和谐教育"的提法和理论也源远流长。孔子强调"和为贵"和"有教无类",提出一个非常深刻的论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即是承认多样,主张多样,不相同又和谐,从多样中寻求统一,通过多样达到精益求精。早在我国西周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4.
很长一段时期,我们的语教育总是追求客观性、确定性、抽象性,把语课程当作自然科学,醉心于数量化和标准化,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把对待物理世界问题的方法移植到精神世界问题上来,把语视为与其他非人学科并列的“应用”性学科,过于强调“语用”功能,导致语学科教学的技术化倾向,忽视了语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意义,忽视了语对于人的精神世界构建的价值。这样做的结果是降低了语教育的效率,打击了学生学习语的兴趣,完全背离了语教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中小学课程中.语文学科是最接近人的生命和灵魂的,它包含大量的情感、道德、意志教育的内容。语文教学的意义在于它一方面为生命个体的心灵奠基,让他变得更有教养,更富情趣,更具亲和力,更懂得生命的可贵和崇高。更能悲悯、宽容和善待他人、自我、自然和宇宙:另一方面.它又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提供人性的、精神的、审美的支持。传承民族文化香火,培育民族文化肌理.使得民族的生命在一种文明的层面上代代延续.  相似文献   

16.
17.
18.
[评议论文]陆俭明《语文教学之症结与出路》,原载《课程·教材》2006年第3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基础工具的语  相似文献   

20.
拙在本刊2001年第10期刊出后收到了几位读的来稿来信。首先我应当感谢广大读对“问题之鉴”栏目的关注和支持。我特别欢迎广大读与我商榷,或对我的观点进行批判,还是那句话,真理越辩越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表示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认识角度,因而就可能产生不同的观点。但是对于个人来说,只要他是在认真深入地思考问题,那么就一定会有自己明确的答案,无论这个答案是否正确。所谓“不讨论还清楚,越讨论越糊涂”只能说明自己认识上还不到位。而“越学越糊涂”,“越学越不知道该怎样做”,只说明还没有学通,必须加强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