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历来强调“人品”与“艺品”的结合。古今论书,“书品”因“人品”而贵是其鉴赏传统,但以道德雏度为主,以“人品”论“书品”却给书法艺术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笔者提出“心品”的概念,试图在兼顾艺术鉴赏的传统基础上。对传统书法的鉴赏标准做出一些修正,论证“心品书品论”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述评了我国古代书坛论人品和书品的关系时,也受着“中庸”的影响和制约。二者一致是书法理论中的传统观念:学书先立品,学书先做人,书如其人.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人品高,书品自然高;二者不一致是书法理论中的新观念:人品只是对书品极高者的功外修养的要求,书品毕竟才是书法家艺术本体的最高要求。  相似文献   

3.
传统书法对人品和书品的一致强调得过于绝对和片面 ,“重人品轻书品”的观念影响至深。不管“以人废书”或“以人重书”都会给书法品评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也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和标准 ,两者不能等同更不能互相代替。  相似文献   

4.
书品非人品     
在几千年的书法历史长河中,书法评论受到儒学的影响而提出“书品即人品”。北宋的蔡京是受到“书品即人品”评论影响冲击最大的一位书法家。但是当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了一个人复杂的心理现象对其文化人格所起的特殊作用,以及心理活动在书法创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之后,我们发现,书品与人品是不能划等号的,也即是说书品非人品。  相似文献   

5.
一、小学生学书法的作用 1.具有修养品德的作用 古人云:“书品即人品”,从教育角度来看,应提倡“学书先学做人”。清·松年《熙园论画》中指:“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即优,不但从重视其笔墨,更钦仰其人。”历代书法家多有崇高的品格,虞世南的“德行忠直”;颜真卿的“忠义光明”;柳公权的“心直则笔直”;蔡襄的“才德俊伟”等无一不令人景仰。学生在学习古人碑贴的同时学习其人的品德品质。  相似文献   

6.
笔者试图站在艺术史的角度较全面地从人品、画品、诗品、书品等诸方面去评述清初著名书画家、“常州画派”鼻祖、“南田三绝”──恽寿平其人的艺术成就与人格。  相似文献   

7.
邓旭 《涪陵师专学报》2001,17(3):124-128
笔试图站在艺术史的角度较全面地从人品、画品、诗品、书品等诸方面去评述清初名书画家、“常州画派”鼻祖、“南田三绝”-恽寿平其人的艺术成就与人格。  相似文献   

8.
书法教育有较强的育人功能。讲授书法简史,探求中华文明的轨迹;激发爱国热情,构建道德理想技法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实践;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的效果;阐明“字如其人”的道理,启发学生“人品”与“书品”并重,实现德艺双馨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9.
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在中国文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针对当时的宋诗现状提出了一系列的诗论,其中包括“兴趣”的批评鉴赏论。“兴趣说”揭示了文学鉴赏由作品到读者的重要过程。  相似文献   

10.
"文气"说的古典文论价值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说几乎贯穿中国古典论的始终。它涉及到学本体论、学主体论、学鉴赏论、和学风格论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国古代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其论价值究竟如何?章将从“气”与学的本原、学的主体、风格以及学审美标准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徐莉 《天津教育》2014,(6):13-15
一、我的教学理念:学写字,学做人 书法强调“人品”“书品”,要求学书者必须要有一颗健康、善良、朴实的心。 学书先学做人。早在西汉时,扬雄就提出了“书为心画”的著名观点,认为书法艺术作品是书家思想意识、德行、品藻的直接反映。“书字不过一技耳,而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古代许多著名书家不但书艺精湛而且人品高洁。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2.
苏轼作为书法"宋四大家"之首,其成就十分显著。他的书法美学核心思想是尚自然。在其书法美学思想体系的构建中,"自然"的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展,包含着本与末、道与艺、人品与书品等本体论范畴和创作论上的无意于佳、放意自适状态以及风格论上的自然平淡。他的书法成就正是他书法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人品气度之类创作主体的资质与创作情境、艺术造就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论中可以找到现成的解释。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到了“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见解,他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可见孟夫子已经意识到了作品与创作者之间血脉难断的通连。其后,更有所谓“文品即人品”、“文如其人”之说。  相似文献   

14.
以“味”论“艺” ,是中国古代“文艺学”的一个重要传统。先秦时期 ,“味”与文学艺术及其审美特性联系起来 ,首先体现在音乐理论观念之中———产生了“声亦如味”这一理论命题。本文通过这一命题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理论内涵的分析 ,力图对中国古代以“味”论“艺”的传统作出科学的说明和新的理论解剖。  相似文献   

15.
论施闰章的"清正"诗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闰章以“清正”风格闻名于清代诗坛,其“清正”诗风是其“清正”人品的外化,二实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6.
苏轼论宋诗,从总体上可以代表宋一代人的共同认识。其诗学观点主要有;“清”:宋人张扬的诗学个性;宋诗之主打风格:豪健乃宋诗之“筋”、“骨”;宋人之艺术天赋:诗、画(书)通神;“有味于枯槁”:宋诗美之所在;“穷而后工”:宋人对“发愤著书”说的理论超越;宋人诗学之精髓:人品乃诗品之魂;宋诗与社会的和谐:“有补于世”,适用为本;宋人诗艺之妙诀: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相似文献   

17.
苏轼论宋诗,从总体上可以代表宋一代人的共同认识。其诗学观点主要有;“清”:宋人张扬的诗学个性;宋诗之主打风格:豪健乃宋诗之“筋”、“骨”;宋人之艺术天赋:诗、画(书)通神;“有味于枯槁”:宋诗美之所在;“穷而后工”:宋人对“发愤著书”说的理论超越;宋人诗学之精髓:人品乃诗品之魂;宋诗与社会的和谐:“有补于世”,适用为本;宋人诗艺之妙诀: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相似文献   

18.
胡凡良 《小学生》2009,(8):22-23
“书品即人品哦。”生词抄写课上,冠军老师背着手,一边在教室里巡视,一边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书写不仔细、不认真,肯定会出错的。”“老生常谈,听得耳朵都长茧了。”马小虎小声地嘀咕着。“习惯是很重要滴!”冠军老师朝马小虎望了望,向他走来。“马小虎,你写的‘未来’的‘未’字,潦草得不得了!”  相似文献   

19.
以“味”论诗是中国传统诗学中最富民族特色的重要方法。在诗味论的发展过程中,不少诗论家以其卓越的理论创见为定诗学方法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使诗味论不断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钟嵘提出的“滋味”说从创作论、鉴赏论和批语论角度对诗味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将“音乐鉴赏”课上成“音乐欣赏”课,从而失去了“音乐鉴赏”课程本身的重要价值。这与音乐教师对“音乐鉴赏”一词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刻有关,将“音乐鉴赏”简单地等同于了“音乐欣赏”。对这组词语的深刻辨析,有助于我们走出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误区,真正发挥鉴赏教学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养成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