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老子的社会文化批判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用人道主义和民本思想为武器批判现实政治的人性沦丧,荼毒生灵;二是用归朴返真的“自然”精神来批判现实道德文化的沦落和虚伪;三是用全性葆真、贵生重死的养生论来批判现实人们(主要是统治者)的放纵私欲、自毁生命。其对未来蓝图的构筑,就是要使人道主义、民本思想、“自然”精神和养生理论得到有机的融汇和落实。  相似文献   

2.
人道主义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而又崇高的道德,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则是其发展的最高境界。它体现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是真诚的、现实的、彻底的人道主义,是处理社会主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要求人们尊重每个普  相似文献   

3.
“三个代表”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以唯物史观作为理论基石,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新时期的运用发展。“三个代表”思想体现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我党建设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的政治思维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道德与政治的整合性;二是人冶主义的内涵。王安石的散强调个人品德修养的政治性目的和社会伦理规范是政治运作的基础,体现了政治思维的道德与政治整合性特点;主张施仁政、强调皇权政治和为政在人,其政治思维的人治主义内核得以鲜明地体现。于此,可见中国传统政治思维对王安石散的渗透。  相似文献   

5.
“人的觉醒”--论新时期文学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全面地论述了新时期学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思潮,上半部分描述了人道主义复归的社会和思想背景,梳理了人道主义的一般涵义和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特定涵义,下半半部分人道主义思潮在学创作中的三种形态:一是直接就“革”遭遇发出的对“人”的呼唤,二是民间苦难的情义和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三是从争取爱的权利到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  相似文献   

6.
论道德的逻辑与历史的对立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是人性的一种本质规定,它与“人”的存在直接同一。人性的抽象普遍性与具体社会历史性的统一,表明道德既有理论的逻辑形式又有现实的历史形式。道德空逻辑深植于社会历史中,具体的社会道德渐近地实现着道德逻辑的普遍价值。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包括关于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现实本质的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高)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于人的本质的不同理解,实际上是分别从哲学-人类学层面和哲学-社会学层面对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现实本质的理解,二相辅相成,构成了完整而科学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而非正误对立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现实本质的理论,在逻辑上对于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道德需要是推动个人生道德行为的原动力,道德需要与人们的利益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道德需要应该而且可以成为公民自觉自愿的追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道德需要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内在动力。“道德需要”理论强调在道德活动中主体的需要,能力,评价居核心地位,从而突出了人在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道德需要”理论同样强调道德建设中的实事求是原则,着眼于大多数群众的现实道德状况和道德需要,体现了道德建设向现实世界回归的趋势,“道德需要”理论着眼于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着眼于人的自面而自由发展,体现了道德教育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早期人道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早期人道主义历史观的形成及最终扬弃,有其学校、社会的复杂原因。学校环境是形成其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社会实践的现实生活斗争则促成了其对人道主义的现实关注及反思。马克思从现实的社会生活出发,对人道主义作出实质性批判,在扬弃基础上确立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发展史上,人一直居于世界舞台中央,扮演着主要角色。人是什么?人为什么存在?人的生命意识、生存状态、生活形式等与自然与社会,与思维有什么关系和联系?如何认识人的本质及其价值观念?所有这类的问题,曾经困扰着历代圣明贤哲和墨客骚人,形成诸家纷争、学派林立,自成体系的“人学”格局。本文根据当代社会生活提供的新思维、新经验、新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改革实践,结合历史比较多视角、多层面地考察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基本思想原则和辩证思维。阐释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对待西方文明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挑明了马克思主义与形形色色的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在肯定人的存在及其社会关系,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一些基本问题上存在的思想分歧和理论对抗,批判了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在人的存在及其本质、人的自由与主观精神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上制造的错乱、虚无与谬见,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握和认识人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弗罗姆是最早从心理学层面来分析宗教现象的心理学家之一,对宗教的研究有许多独特之处。他批判权威主义宗教观,从多角度论述人本主义宗教观,并将其作为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实现健全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弗罗姆的人本主义宗教观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尽管其理论内容并非都是真理,但却可以为我们提供认识宗教现象的新视角。对我国现阶段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宗教思想、马克思主义精神信仰之间的关系,也有着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弗洛姆的性善论及其与孟子性善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姆提出,人的本性既不是固定不变的本能欲望的总和,也不是无限可塑的社会文化的影子,而有其固有的特质。人的本性即第一潜能是善的,破坏性是人的第一潜能发展受阻的结果。虽然弗洛姆和孟子都主张性善论,但两者却有着根本的区别:前者把自我意识、自发的爱和自发创造性说成人的本性,是对人的基本精神需要探索的结果,后者把仁、义、礼、智及忠、孝说成是人的本性,迎合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前者高扬人的独立自主、爱己爱人、创造性,后者抹煞人的独立自主和创造性,反对爱己爱人,只讲亲亲、敬长;前者要求社会必须满足人的基本精神需要,后者要求人必须服从专制的等级制度。  相似文献   

13.
美籍思想家弗洛姆透过繁华表面洞察到现代西方工业社会下人性的全面异化、人格的严重扭曲、人与自身日渐分离的现实状况,从而提出其人本主义伦理学,旨在建立健全的社会、健全的人,解除对人的压抑,使人创造性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身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和弗洛姆始终信奉社会主义,把人看作人,追寻人与社会的和谐。他们视角一致,极为冷静和理智地看待人和社会,不愧为诊断人类疾病、指点人类命运的思想大师。相比较而言,马克思着眼于国家、社会的宏观架构,弗洛姆着眼于微观环境的改善;马克思强调国家行为,弗洛姆强调个人、群体的心理、行为可改变社会环境。马克思的人本理论为社会主义的实现铺设了经济、政治、文化的框架和基础,而弗洛姆的人本理论则是各个方面的细化和深化。他们的人本理论合在一起,显示出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内在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具有真正的活力和吸引力,而不是枯燥无味的教条,并且使社会主义者不再感到气馁,从而可以切切实实地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梦是一个虚幻而又真实的世界,是特殊状态下的思维与情绪活动。人类对梦的研究和探索,同时涉及宗教、神学、哲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许多问题。随着人们对梦研究的进一步加深,形成了不同的梦的理论,比如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弗洛姆、巴甫洛夫等对梦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而对于梦的功能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人类对于梦的探索,反映了人类自身的理性精神和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思想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教育活动,其主要目的就是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文精神。而人文关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是对学生集中重视的理念,也是培养学生思想品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巴尔加斯·略萨“生存意识”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是拉美文学“干预现实与政治”的传统影响。这使巴尔加斯·略萨认识到作家应通过文学作品对现实加以描绘和谴责,唤起人们变革现实的勇气和希望。因而他自觉地秉承了作家对社会的道义责任,试图引起大家对人们生存状况的关注;其次是深层无意识动机的激活。巴尔加斯·略萨和母亲曾被在家中表现如同暴君一般的父亲遗弃。他的弑父欲望一直潜伏在无意识深处。后来他对人民生存的现实不满使一直深藏在心中的弑父情结在无意识中被激活,并有了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释放途径;最后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熏陶。巴尔加斯·略萨对西方各种流派的人本主义耳濡目染。他在汲取精华的基础上,找到了个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孟子以"和"为理念,以"仁"为核心,提出由"仁"而"政",建立和谐社会的理论,包含了"人人和谐"、"天人和谐"、"君民和谐"以及"民主法治"的丰富内容。孟子的社会和谐思想与当今的和谐理论是相近相通的,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诸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法律不过是具体的,最低的道德,因而都仅仅是一些具体的,特殊的,琐琐碎碎的规则;法律自身没有原则;法律是双道德原则为原则的,法律的原则,如正义,平等,自由等等,并不是法律,而是道德,因此,大体说来,一切社会活动最终便都是对于某种道德的实现,于是虽然一个社会的道德本身,不过是一纸空,是软弱无力的,因而并不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原因;但是,一个社会实行何种道德,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原因,推行优良的道德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原因;推行恶劣道德是社会停滞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论孟子的论辩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历来以“好辩”、“善辩”著称。论辩与战争有某种相似之处,也有战略、战术的问题。孟子“善辩”并不只是具体的战术问题,更是宏观的战略问题。孟子论辩与兵家论兵有许多相似之处。他强调以“仁义”为核心的道义原则的绝对意义,主张“养气”、“知言”的心战理论,注意有针对性地策划战术和积极主动地把握战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