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天注定》的电影美学王蒙蒙导演贾樟柯以真实的事件为原型创作了电影《天注定》。影片保持着贾樟柯一贯的风格,着力于对边缘人的关注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呈现了大时代的另一面。同时,影片在技巧方面也颇有创新,极大地丰富了其艺术表现力。一人物设定电影《天注定》由四个故事组成,都是来自于真实的事件,分别是胡文海、周克华、邓玉娇这三起刑事案件和富士康跳楼事件。  相似文献   

2.
贾樟柯的电影打破了传统电影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的界限,将纪实和虚构交叉并用,实现了对社会的独特观照,形成了自己的电影风格。我们通过他的十余部电影,可以看见中国近20年来社会发展的真实图景。贾樟柯电影关注的几乎都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群或弱势群体,然而小人物也有大世界,看似波澜不惊的生活,底下却同样暗流涌动。而贾樟柯则将镜头对准底层,用直接纪录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一个并不平凡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贾樟柯的电影打破了传统电影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的界限,将纪实和虚构交叉并用,实现了对社会的独特观照,形成了自己的电影风格。我们通过他的十余部电影,可以看见中国近20年来社会发展的真实图景。贾樟柯电影关注的几乎都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群或弱势群体,然而小人物也有大世界,看似波澜不惊的生活,底下却同样暗流涌动。而贾樟柯则将镜头对准底层,用直接纪录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一个并不平凡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追求生活的质量上越来越高。电影成为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高级艺术,展望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其中最特别的两个时期分别是:1.八十年代开始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2.九十年代后,以贾樟柯、陆川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为了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的崛起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此我们通过对两代电影人的研究和探索,推进中国电影在世界发展的脚步。  相似文献   

5.
导演贾樟柯以真实的事件为原型创作了电影《天注定》.影片保持着贾樟柯一贯的风格,着力于对边缘人的关注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呈现了大时代的另一面.同时,影片在技巧方面也颇有创新,极大地丰富了其艺术表现力. 一 人物设定 电影《天注定》由四个故事组成,都是来自于真实的事件,分别是胡文海、周克华、邓玉娇这三起刑事案件和富士康眺楼事件.  相似文献   

6.
《三峡好人》是贾樟柯导演在拍摄《东》时所决定拍摄的一部影片,获得2006年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等多项大奖。该片秉承了贾樟柯导演的一贯风格,将镜头瞄准了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同时反映了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与此同时,他也用自己独特的方法从电影中将思考表达出来。笔者将在本文中讨论电影中所透露出的空间背景、现实思考以及思考如何表达出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马迎珺 《文教资料》2010,(11):22-23
本文通过《小武》、《小山回家》、《站台》等几部作品阐释男性形象内在与外在的表现:贾樟柯电影中男女形象的比较;贾樟柯电影中男性形象的社会意艾。  相似文献   

8.
贾樟柯是第六代导演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尤其擅长现实主义的拍摄手法,热切地关心着小人物的生活困境。凭借着诸多国内外大奖和国际影评界的肯定,他渐渐变成中国影坛的传奇人物。《小武》《站台》《任逍遥》是其早期作品,构成其“故乡三部曲”,拍摄地点均取景于其故乡———汾阳,由此可见,其作品对故乡的关注尤其突出。从《站台》的影像风格着手,有助于研究贾樟柯电影世界中的“在地性”。  相似文献   

9.
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通过底层人物的生活状况来反映发展中的社会,一直以独特的纪实风格记录变迁的中国,对底层人民的人文主义关怀是他的创作理念。本文在第六代导演突破第五代重重包围的基础上研究贾樟柯故事结构和声音处理方式,进一步研究贾樟柯电影的纪实风格。  相似文献   

10.
纪录电影《海上传奇》通过十八位受访者讲述了上海的百年沉浮。导演贾樟柯以口述历史、意境营造、虚实交替、音乐的诗意陪衬等方式将讲述者的亲历倾诉集中于上海这座城市,既映衬了观者的生存境遇,又是浓烈的"贾樟柯风格"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姚洁 《考试周刊》2014,(59):20-21
本文通过对电影《阿甘正传》的分析,展示了美国上世纪五十到八十年代的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浓缩了美国历史文化的变迁,展示了美国精神。  相似文献   

12.
《太原大学学报》2016,(3):78-81
《山河故人》中风景的一大特色便是永不停息地流动,不论是河流、海洋、火车还是人群总是配合人物的处境与生活变迁,在贾樟柯的镜头下永远都呈现出流动的状态。不同于其他影视作品的是,导演选择了具有家乡山西以及澳大利亚地域特色的典型景象,并且这些出现于贾樟柯镜头下的风景,是被剥去了消费外壳,还原自然本真状态的富有生命力的流动性景观。以《山河故人》为代表,导演通过在电影中捕捉人物周围风景的流动性形态,赋予景象自我经验下的抒情性、生活观、时间性。  相似文献   

13.
电影《三峡好人》沿袭了贾樟柯一贯的写实主义风格,以冷静客观的镜头、悲悯的情怀表现处于社会转型期被生活推至边缘的小人物,通过电影这一影像手段记录普通的真实的日常生活,蕴含了浓厚的人丈关怀和至真至纯的人性美。  相似文献   

14.
1 8 72年创办于上海的《申报》 ,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久的报纸。《申报》刊登的广告五彩缤纷 ,犹如一面多棱镜 ,折射出近代上海社会的方方面面。本文以 2 0世纪 3 0年代《申报》广告为切入口进行研究 ,揭示当时上海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在由传统向准现代变迁 ,并伴随着畸形的裂变与阵痛。《申报》广告对这种变迁起了很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西方异质文化与生活方式的传入则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电影作为一种源于生活的艺术创造,反映着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末代皇帝》、《喜福会》、《功夫熊猫》三部以中国为背景的代表作,蕴含着西方在不同时期的中国观。对这种现象进行梳理并分析造成对中国有不同解读的深层原因,才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16.
作家声音     
正莫言再谈《红高粱》:依然看到年轻时的创作激情"电影《红高粱》已经拍了32年了,回头再看这部电影,依然能够感觉到当时一帮年轻人的创作激情。"莫言日前在山西举办的吕梁文学季上如是说。当晚,莫言现身贾樟柯发起创立的首届吕梁文学季,并在由西安电影制片厂修复的4K版本《红高粱》放映前夕,与观众互动交流。此番修复后的电影《红高粱》,也是  相似文献   

17.
电影社会学是研究电影和社会学的一门交叉科学,它聚焦电影的社会功能、电影与社会及观众之间的关系。电影的社会功能是电影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即从电影的社会功能去分析和研究电影。作为一部聚焦三峡移民题材的本土影片,由著名导演贾樟柯执导的《三峡好人》自上映之日起,便凭借其真实的情感纪实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国际影坛上获奖无数,备受好评。本文以电影的社会功能为理论视角,通过分析《三峡好人》的英译字幕,深入探究电影的社会功能对电影字幕英译的启发作用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伟 《文教资料》2009,(16):73-74
贾樟柯导演的作品当中一直渗透出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折射这种情怀的正是导演始终对社会生活中的“小人物”保持一种关注态度,也成为他的电影风格。本文通过电影美学中思想和风格的维度分析其作品《世界》中所呈现的人物,以探索影视创作中需要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题材电影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重要类型,成为记载社会历史变迁和反映农民工生活状态的影像媒介。它有力地展现出农民工群体在物质、婚恋、理想等方面的奋斗梦想和为实现个人"中国梦"的不懈努力。然而,在他们痛并快乐着的寻梦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精神上萦绕不去、孤独无助的浮萍感和"边缘意识",他们缺乏社会参与感与文化上的身份认同。这也是当下此类题材电影所欠缺的地方,亟待在今后的创作中加以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20.
同类电影推荐:中国内地:《80后》《青春期》中国香港:《B420》《早熟》中国台湾:《盛夏光年》《翻滚吧!阿信》中国的青春电影有着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第六代导演王小帅、贾樟柯、路学长、娄烨等电影中的青春,都带有导演童年的经历——强烈的"伤痕文学"式反思;而港台地区导演侯孝贤、朱延平、杨德昌,以及钮承泽、林育贤、彭浩翔、黄真真等,则更多把视角放在了青春期成长的心路历程。演员夏雨的成长跟着第六代导演的电影被推向舞台,《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毛主席的雕像"、"欢迎柬埔寨元首"、"冒充朝鲜大使"等呈现着那个符号化的时代,夏雨饰演的马小军是那个时代压抑的个体,他像阿Q在丢弃象征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