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形影神》组诗看陶渊明超越死亡忧惧的三种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影神》组诗阐述了陶渊明“生必有死”的理性生死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超越死亡忧惧的三种方式;组诗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反对“惜生”,而是反对“营营以惜生”,重点当在“营营”二字上;“形”、“影”、“神”三者代表了陶渊明自身思想和行为上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蔡华 《大连大学学报》2009,30(4):138-140
神与意作为中国传统诗学的主体诗性要素,被翻译家汪榕培运用于其翻译实践,成为汪榕培英译汉语典籍诗歌的翻译追求和翻译表现。汪榕培所译陶渊明组诗《形影神》神韵和意境清晰可辨,反映出汪榕培传神达意翻译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在陶渊明研究中,《形影神》一诗的主旨问题争论较大。已故治陶学者逯钦立先生就此诗分析并主张其为陶渊明反佛之力作。笔者详析逯文并结合陶集加以辩证,认为《形影神》诗实为陶渊明所作之自我精神剖析,逯说有牵强之嫌。诗人通过对自身几种思想的审视,最终以“自然”之说释惑,达到一种“委运任化”的高超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4.
根据“序言”和“诗”中的重要词语,《形影神三首》诗的主题思想,作沿流溯源式的探究;陶渊明本着儒家的生死观,通过《神释》而表明的观点是崇儒否佛的,是一百年后范缜与以梁武帝肖衍为首的佛教有神论展开大论论的预演。  相似文献   

5.
《形影神》组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的人生态度。陶渊明用形、影、神三者的对话表达了三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反映了魏晋时代的多种生命价值观。陶渊明通过对形、影、神的思辨,以"神辨自然"的方式找寻人生价值与生命归宿,更用自我实践的自然生活方式表达对生命的尊重与思考,体现了魏晋时期生命思想的高度,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6.
“泛神论”,十六、六世纪产生于西方,是一种认为万物皆神的哲学思想。新文化的伟大旗手郭沫若早期创作中颇受“泛神论”影响。对如何评价“泛神论”在郭沫若早期思想中的作用与地位,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女神’其实就是泛神论的化身”。(按栖:《论郭沫若的诗》)第二种观点认为:“泛神论”只是影响郭沫若早期思想和创作的“一种因素”,它在思想上不占主要地位,而是处在不断削弱和逐步消亡的状态之中。(顾炯《郭沫若(女神)的创作思想》)笔者认为两种说法都有偏见性。第一种说法夸大了“泛神论”…  相似文献   

7.
《形影神》是陶渊明思想中最复杂的作品,其复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来源复杂;二是思想表现复杂。二者都与道家、道教甚至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吸收了我国古代孔子、庄子、王阳明等人的哲学思想,同时受到斯宾诺沙、古印度《奥义书》哲学影响。他强调“本体即神,神即自然”的思想,无疑是对传统的大胆挑战,它一改以往人们对传统人格神的理解,而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9.
费康亮 《丹东师专学报》2011,(2):95-103,117
《河伯》是屈原抒情组诗《九歌》中晦涩难解的篇章之一。《河伯》研究由于涉及神话传说、原始宗教、祭祀礼制、历史地理等多个方面,所以众多学者从神话学、宗教学、心理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地理学等领域对其进行跨学科研究。关于《河伯》的祀主和河伯的原型,学术界争论激烈。关于《河伯》的祀主,主要有黄河之神、九河之神、天河之神、江夏之神、楚人水神、江湘之神、湖湘九河之神、楚国大波之神八种观点。关于河伯的原型,主要有猪、白鳍豚、玄冥、鲧、阳侯、部族酋长、种荷人/祖先神七种观点。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学术界流行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天”是周代思想中的至上神。如说,“周人把天神想象和说成无限关怀人世统治的有理性的最高主宰”(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4页),“周代的至上神为天”(杜而未:《中国古代宗教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版,第89页)等等。然而这一观点验之周代思想和社会生活,在很多情况下是难以  相似文献   

11.
东晋以来玄学成为士族的一个重要标志,谢灵运的思想、人格即深受玄学的浸染,这对谢灵运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诗歌主题的发展变化、山水诗的艺术手法及玄言尾巴的存在、"自然"的诗学观的形成等,皆与玄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当代作家史铁生以涵义丰富的哲思意象,表达自己对世界、对生命、对灵魂的领悟,成为其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一。哲思意象的形成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史铁生在继承中外文学传统的基础上,通过个体的生命体验将深刻的哲思融入独特的文学意象,表现出民族化、个性化的特点,寄寓哲思,超越语言,具有建构哲思文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余光中作为台湾“乡愁诗”的代表诗人,其诗中的思乡恋土情结凝聚着强烈的民族感情和家园同构的哲学思想。在艺术形式上则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风格多变,又于变化中求大体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十四行集》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经典之作,蕴涵了浓郁的存在主义意蕴与“蜕变论”思想。如:死亡的先行;生命的承担,沟通的隐喻,蜕变的具化。  相似文献   

15.
谢灵运的诗歌创作以山水自然作为玄思理辩的中介,作者对境观心而道契玄虚,思境景偕,神与物会,表现出审美追求与哲学追求仍相渗入的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16.
谢灵运的诗歌创作以山水自然作为玄思理辩的中介,作者对境观心而道契玄虚,思境景偕,神与物会,表现出审美追求与哲学追求仍相渗入的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17.
饶宗颐教授是二十世纪诗词大家之一。其诗歌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而数量庞大的哲理诗,则是其创作特色和创作成就之重要方面。其诗中之理,落想极高。其一,表现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感悟;其二,表现了诗人自足而独立的人格精神。他诗歌中洋溢着一种充盈自得、独立高迈之气象和自在从容、与道一体之境界,为唐宋诸公所未有,在二十世纪诗坛亦独标一格,给人带来全新的感受,极大地开拓的提升了传统诗词的境界。另外,选堂哲理诗之卓越成就,还反映在其高超的艺术表现上,自然触发,警策动人,是其艺术表现之突出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东晋哲理化诗歌可分为三个不同层次:一是以诗演理的理语诗,二是缘理赋诗的理境诗,三是引思入诗的理趣诗。哲理化在诗歌中表现的层次不同,其艺术价值和对诗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研究中对它们应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19.
郭风散文诗刻意描绘准确而又单纯的形象,抒发强烈而又真挚的感情,同时又闪耀着深邃而又隽永的哲理光芒。在创作实践中,他善于缘情造境,寓理于境,使形象、情感与哲理有机契合,创造出了清丽幽雅、含蓄隽永的"郭风式"散文诗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20.
《说文解字注》体现了段玉裁林林总总的治学观点和治学方法,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其哲学品格的生动写照。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视角出发,分析了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截然相反的两种哲学品格。正是这些哲学思想潜在地指导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