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说过:“原来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言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可见,重视诵读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伺发挥“读”的妙用呢?我认为可以从学生实际与教材出发,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许多语文教育专家都十分重视朗读背诵的语文教学传统。夏丏尊先生强调变“阅”为“读”,以培养语感,他说“要领略文字的气势,会诵是惟一的途径”。叶圣陶先生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想提高效率,必须返璞归真,大力提倡朗读背诵,让校园里处处有琅琅的读书声。那么,应该怎样诵读呢?宋代朱熹十分明确地提出诵读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相似文献   

3.
<正>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叶圣陶先生指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自清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的确,课文意义有多解性,课堂上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通过动口、动脑,反复诵读,才能体会文章的意思,咀嚼出作品  相似文献   

4.
体悟在阅读中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体悟的方法。一、熟读成诵会文意叶圣陶先生指出 :“语文学科 ,不该只是用心和眼来学习 ,须在心与眼之外 ,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因此 ,只有通过诵读 ,才能出于口 ,入其耳 ,通其心 ,从而直接感知文学的意蕴 ,进入作者所描写的艺术境界 ,领悟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意旨。诵读要产生其应有的效应 ,必须注意诵读的科学化。“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如果处于随意状态来诵读“百遍” ,恐怕不能收到良好的诵读效应。因此 ,在诵读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  相似文献   

5.
许多语文教育专家都十分重视朗读背诵的语文教学传统。夏丐尊先生强调变“阅”为“读”,以培养语感,他说“要领略文字的气势,会诵是惟一的途径”。叶圣陶先生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相似文献   

6.
感悟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我结合十几年的教学体会,介绍几种引导学生感悟的方法。一、熟读成诵悟文意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是用心和用眼来学习,须在心和眼之外,加用口和耳才好。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因此,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出于口,入其耳,通其心,从而直接感知文学的意蕴,进入作者所描写的艺术境界,领悟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意旨。诵读要产生其应有的效应,必须注意诵读的科学化。“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如果处于随意状态来诵读“百遍”,恐怕不能收到良好的诵读效应。因此,在诵读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齐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实际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而正确地运用诵读这一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心、眼、口、耳各种器官参与学习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诵读,加强对学生进行诵读的训练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吟诵     
<正>在教室内通读,该用宣读法,前面已经说过。讨论完毕以后,学生对于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都弄清楚了,就不妨指名吟诵。或者先由教师吟诵,再令学生仿读。自修的时候,尤其应该吟诵;只要声音低一点,不妨碍他人的自修。原来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的讨究,单在吟诵上用功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  相似文献   

9.
语文学科教学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教师一言堂的串讲,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不利于其理解和吸收文章的思想精华。因为文言文须用吟诵的方法,即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只有诵读才是文言文入门的正确途径。受当代语感理论的启示,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做一些必要的诵读指导。本文就具体的文言文诵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的问题作了详细剖析。  相似文献   

10.
王家伦 《快乐阅读》2011,(26):103-104
叶圣陶、朱自清先生曾强调指出:"吟诵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能理解地了解,而且也能亲切地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方法就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生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  相似文献   

11.
谈吟诵     
在教室内通读,该用宣读法,前面已经说过。讨究完毕以后,学生对于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都弄清楚了,就不妨指名吟诵。或者先由教师吟诵,再令学生仿读。自修的时候,尤其应该吟诵;只要声音低一点,不妨碍他人的自修。原来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曾说:“朗读就是心、眼、耳、口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反复朗读是口读与心读的过程,口、眼、耳、脑同时使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使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思”,从多方面立体化地接触语言文字,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提高理解力。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有多读,才能形成独立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就转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终生受用不尽.”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一定要继承与发扬诵读教学的优秀传统,通过朗读,诵读,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感,形成富有成效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以读为本,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宋朝的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相似文献   

15.
<正>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谈到"吟诵"时曾这样说:"原来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这里的"口"是说的训练,"耳"指听的训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听说能力培养更有明确具体的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加大训练力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听善讲的水平。这一目标应该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始终,使其得到具体落实。一、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听说能力训练  相似文献   

16.
诵读是语文文本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也是学生体会文本人物情感的重要路径。文本诵读需要多重感官参与,讲求眼到、口到、心到、耳到,实际上就是将各种信息通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传入大脑,然后进行整合表达的过程。诵读能够牢牢吸引学生的文本学习注意力,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感知文本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7.
张俊书 《新疆教育》2012,(14):69-69
从古至今,诵读吟咏一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语文学习手段。学生只有在反复吟诵中才能真切感悟出诗人的复杂情感。教师应采用多种朗诵方法,不断深化学生的吟诵感悟。  相似文献   

18.
<正>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地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断”。“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初中语文教材第一、二册更是颇具特色地强化了诵读,从单元提示到课文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都有不同程度、不同目的的要求和练习,显然都是为了强化诵读,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常常借助诵读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因为:一、诵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诵读,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  相似文献   

20.
苏敦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语文必修一、专题一、模块一为“吟诵青春”。这一模块规定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吟诵”活动体验。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说,“吟诵青春”的学习材料是一组诗歌,要组织学生围绕“理解”与“吟诵”两个要点展开活动,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