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小说《色·戒》被李安改编成为电影引起了轰动效应。张爱玲的原作带有明显的女性叙事的特点,这是由作家的性别决定的,表现出女性对传统男权主义的解构。李安的电影,却不自觉地将小说诠释成为一个男权主义文本,并且带有浓厚的后殖民想象。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观带有浓厚的男权意识,即他对女性所持的审美观,价值观是从男权视角出发的,其审美追求,审美情趣的陈腐没落以及对女性“物化”存在状态的肯定与张扬,分别反映出其男权主义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劳伦斯《查泰来夫人的情人》在对自由性爱的讴歌方面,表现出了明确的女性解放意识。然而,小说中由叙述视角发出的议论,则带有鲜明的男权主义色彩。小说中人物角色对自由平等的两性关系的讴歌,是劳伦斯超越于他所处的时代的地方。同时,劳伦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男权主义传统的影响,这正是造成小说中角色声音与叙述声音冲突对立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第二十二条军规》这部小说充满了男权主义思想.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遭到了严重扭曲,她们分别被描述为浪荡女和妓女、愚蠢和粗俗的女性、男人的附属品和作为性客体的他者.女性的主体意识被边缘化,自始至终都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红楼梦》的悲剧主义色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很长时间以来,这篇小说的争议基本集中在性别问题方面,例如,女性崇拜主义,男性文人论等,和其它的女性悲剧小说一样,思想受到传统专制主义、男权主义的制约。本文探讨了《红楼梦》悲剧色彩背后的社会制度及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6.
凯特·肖邦在《觉醒》中塑造了三类女性人物形象:拉夫人——传统型女性;莱兹小姐——独立型女性;埃德娜——反叛型女性。她们各有特点但都拘囿于男权社会的束缚。小说通过这三类女性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作者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批判了男权主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对女性主体性的遏制,展现了肖邦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弘扬。  相似文献   

7.
女性意识作为传统的男权意识的对立物而存在,它是人类文化发展至今的一个不可忽略的话题。自古以来,中国以男权主义为中心,女性的命运只是在近一百年中才发生了重大改变。本文从女性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女性自我的认同、女性主体意识的高扬和女性意识觉醒的现代意义三方面的分析来探讨五四女性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8.
叶羽 《海外英语》2014,(10):224-226
《冰与火之歌》是一部女性角色光芒四射的小说,然而马丁作为一位男性作家,笔下仍旧不经意地流露出男权意识。该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两位主要女性角色瑟曦和凯特琳的形象设置以及书中的主要男性角色对女性角色的评价,揭示《冰与火之歌》中隐隐显露出的传统男性作家惯用的天使/妖妇两分法的痕迹,揭露书中潜藏的男本位和男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9.
楚苹 《考试周刊》2009,(49):29-30
尤苔莎是哈代在小说《还乡》中创造的一位悲剧人物。她的悲剧一方面来源于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冲突,另一方面来源于男权主义传统思想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相似文献   

10.
严映雪 《海外英语》2012,(5):229-230
结合海明威本人的经历,该文对《文学导论》所选的三篇海明威名作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发现这三篇小说中女主人公性格、年龄各不相同,但她们的命运却殊途同归—遭受男权思想的压迫。该文认为塑造了一系列"硬汉"形象的海明威非常擅长描写女性人物形象,但是他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却是笼罩在他个人浓厚的男权主义思想下的。  相似文献   

11.
12.
In 1995-97, a research team interviewed a cross-section of staff in two Australian public universities about the sacrifices they had to make to pursue their career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sponses of the staff who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It uses Coser's concept of the 'greedy institution' to describe the hold which universities have over their staff and details the range of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sacrifices which staff made in order to be part of their university culture. Comparisons are drawn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taff, academic and general staff, and the two universities which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overall impact of current economistic and neoliberal discourses are such as to minimise differences on each of these scores and produce a certain uniformity of response across site, gender and occupational status.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is apparent uniformity is the product of a peak masculinist discourse used mainly by those in the more powerful positions in these institutions, which acts to disenfranchise all those who do not operate within its restricted and restrictive boundaries.  相似文献   

13.
丁璞 《培训与研究》2008,25(11):17-20
亨利·詹姆斯的小说大部分以“国际题材”为创作主题,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形象。在叙述技巧上大胆突破常规,开拓了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学领域。本文选取了亨利·詹姆斯小说代表作品中的女性群象进行了分类比较分析。按文化地域分,她们可以分为美国文化女性形象、欧洲文化女性形象、欧化了的美国女性形象。按人物特性分类,各自又分为天真无知型女性、高雅型女性、表里不一型女性等。  相似文献   

14.
从《典型的美国人》看任碧莲的东方男性形象与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任碧莲研究较为忽略其关于东方男性形象、想象尤其是两者之间的关系。文章把性别研究和文化研究结合起来,从《典型的美国人》的分析入手,指出任碧莲东方男性形象具有性别意识上的双重缺失和压抑的特点。这一特点,与任碧莲作为一位华裔女作家女性写作和多元文化的双重视域有关;它们共同构成了任碧莲东方男性想象的基本框架、内涵和特点。  相似文献   

15.
欧茨的作品《我带你去那儿》是一部描写女性个体成长与自我生成的小说,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女性成长的关注和期待。女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可分为"外出求学"、"经受考验"、"走向成熟"三大阶段,这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体成长的人生历程和对自我的不断超越,充分展示了小说的个人成长主题,诠释了作者渴望女性走向成熟、完善自我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16.
海明威以单纯、简约的文体著称于世,对现代小说创作具有深远影响.他的著名小说《白象似的群山》是体现他女性声音与男性眼光的经典名篇.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模式展现了男女主人公的尖锐冲突,同时运用象征手法间接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感受、心理状态和情感欲望,用动物作为人物的心理象征,增加了小说的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17.
铁凝的长篇小说《笨花》似乎是以"第三性"(即超性别)的视角撰写的以男性为主角的新历史小说,实际上是采用了日常叙事和宏大叙事相结合的视角、立体地审视了女性的生存境遇和历史意义的女性文学。论文以小说中塑造的三组女性形象为例,说明此小说表面被遮蔽的、实际上在深层仍存在的女性视角以及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女性思绪。小说的成功正在于塑造了这些更深刻更丰满更耐人寻味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8.
新女性小说是20世纪90年代最引和注目的小说创作潮流之一,对它的理解和评价存在诸多争论,本文意在澄清对它的若干误解,以为在女性主义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新女性小说固然具有后现代主义表征,且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资源,但从总体上说,仍然是一种有关“解放”的宏大叙事,而不能同后现代主义画等号,新女性小说是具有个人性,批判性,自省性的知识分子写作,而非商业化写作。从中国当下的文化语境出发,新女性小说可以说是“后之后”的人文精神建构,是以女性的文化立场和话语方式来表述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9.
女子教科书随着清末民初女子正规学校教育的产生而产生,其选材涵盖面广,包括“新女德的涵养”、“树立优秀女性典范”、“倡导读书学习”、“培养生活和谋生技能”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它受日本女子教育的影响颇深,具有鲜明的“贤母良妻”的时代内涵,与传统的“贤妻良母”相互区别,推动了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对当代女子教育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Scholars have noted that there is hesitation to utilise findings from gender studi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Issues within gender studies may be part of the matching problem. Debates concerning two concepts for new engineering paradigms are investigated: care and heterogeneity. Their appeals and the respective complications which they te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are revisited. Two examples are explored in detail. The tensions revealed lead to the contents of technical work. More social sciences content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is sometimes suggested, as a way to support more humane approaches. But, if the calculations that decide how many bolts of what dimension are to be put where are ‘masculinist reductionism’, it still remains that someone will have to do those calculations. Is emphasis on social issues really what we want from engine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