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习游记散文《美丽的西双版纳》,我从游记散文的写作内容入手组织教学。在学生课前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我开始设问:"文章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少数民族风情画卷。结合文章,你认为游记需要写哪些方面的内容?请同学们自由谈谈。"  相似文献   

2.
<正>《紫藤萝瀑布》是散文中的典范。所以我选择这一篇作为我的公开课教材。我首先素读教材,认真阅读课文近10遍以后,我决定将这节课设计成写作型课型,并以诵读、写作来帮助达成教学目标。课前写作题:我向《紫藤萝瀑布》学写抒情散文。并将我的课题研究确定为:以文本为例,师生共探抒情散文的写法。课前预习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悟,提供的参考题目是:"我向宗璞学抒情散文的写法"。预习是利用课堂时间,读后感也是在晚自习完  相似文献   

3.
【设计说明】闲笔,是写人记事类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法。教学时关注闲笔,有助于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思,咀嚼文章的情味。本设计按照“1+X”阅读课程形态,组合了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以及八年级上册第6课推荐阅读篇目《我的母亲》(邹韬奋)等三篇散文,引导学生辨识、鉴赏、学习三篇课文中的“闲笔”,促进学生对文章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对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存在着"雷声大雨点小"、重理论指导轻实践操作等问题。以对学生进行散文阅读指导为例,从课内散文阅读方法的指导延伸拓展到对学生课外散文阅读的指导,并以余秋雨散文阅读指导为课例,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散文阅读指导课的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5.
徐欣怡 《新读写》2022,(4):36-37
<正>“不知怎么,天一阁对于我,一直有一种奇怪的阻隔。照理,我是读书人,它是藏书楼,我是宁波人,它在宁波城,早该频频往访的,然而却一直不得其门而入。”这是秋雨先生在《风雨天一阁》中的开篇之语,只是觉得颇有共鸣,便借来一用。在秋雨先生面前,实在不敢称自己是读书人,不过那奇怪的阻隔倒是切实存在的。我在宁波的老家离天一阁不过两站公交车的距离,至今仍未用我的草履丈量过它的深度,幼时只一听到它是名满天下的藏书楼便心生排斥,主观臆断地认为它严峻沉重,不近人情——殊不知它正是靠此延续至今的。  相似文献   

6.
【名师指导】一、审题:《风雨中,我的独白》是由两个名词性结构的短语构成的文题,两个短语都必须在文章中得以体现,不可偏废。"我的独白"中重点是"我的",是区别于其他人的、有个性的、有独到见解的内心表达。"风雨中"是"我的独白"的背景,容易被轻视或者忽略。二、立意:"风雨中"是一个具有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我觉得散文类的课文最难教。究其原因,主要是自己对文本的解读难以读深、读透,因而对于散文类课文总是很难把握它的"神韵",也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去品味、去感悟。在杭州的"千课万人"教学观摩活动中,听了薛法根老师教学的《匆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一课,我明白了"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的真谛,明白了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用心生活,用心学习,用心感受。  相似文献   

8.
《葡萄月令》是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自然的年轮”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也是汪曾祺先生散文的代表作。该单元的重点在“现代散文的疏与密”(散文的布局安排),为了能够上一节有“语文味”的课,我对这一课做了四次改动,并选取其中两种构思,完成了两次公开课。  相似文献   

9.
人民教育出版社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中收录了牛汉的散文《我的第一本书》,深深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或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意.《我的第一本书》讲述的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  相似文献   

10.
曹婷 《考试周刊》2014,(94):28-28
<正>《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科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纪实散文,在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朱自清美文的代表。教学时,很多老师都针对朱自清笔下父亲的形象和"我"四次流泪进行分析。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背影》是一篇散文,散文传统教学思路是分析人物形象,理清作者情感。很明显,这里混淆了散文和小说的教学思路。必须强调把散文和小说区分开来。散文将情感寄予全篇,不是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对人物进行分析,但一定要明确  相似文献   

11.
正弗朗西斯·雅姆在其《十四篇祈祷》中写过这么一句:"这一切在那里就像一个善的海洋,光明和宁静在里面降落。"用这句话来综叙白才的散文,我认为是恰如其分的。我先后主编了《中国西部散文百家》、《内蒙古60年散文选》、《中国西部散文地图》、《中国西部散文诗》,白才都给了稿。这几本书选入了白才近3万字的作品。特别是《内蒙古60年散文选》一书,我请一位评论界的朋友作序,朋友由衷地写出了我还未来得及表达的词句:"白才虽年过半百,但其《鄂尔多斯三章》、《一个人的年  相似文献   

12.
正前不久,在南通市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方式·高效课堂"专题研讨活动中,我聆听了张学青老师执教的《三棵银杏树》一课。《三棵银杏树》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曾被选入他主编的《开明国语读本》。课上,张老师一袭长裙,颈间松松地系着一条长长的丝巾,显得娴静优雅,颇有近来流行的"民国范儿"。这节课想必是一堂清新雅致的课。《三棵银杏树》不像后来新中国流行的状物文章(如杨朔的散文),用事物承载道义,从  相似文献   

13.
王君和黄厚江都是语文特级教师,他们的《背影》教学课例为分析和研究散文教学提供了一个途径。两位教师的《背影》课例既有共同点,如依据文本体式来教学、咬文嚼字体会作者的情思、"知人论世"理解课文,在教学目标、导入方式等方面又有各自的特色。通过两个课例的比较研究,得出散文教学的启示,从而为当前的散文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画龙点睛",同样,在学习散文时也要掌握点睛之笔.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题旨.比如听老师讲解《荔枝蜜》,使我懂得了篇末结句是点题的神来之笔,因此以后每逢学习散文,我总是左思右想,分析比较,寻找"文眼".在冰心的《小桔灯》里,我找到了点睛之物--小桔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理解了点睛之语--颇不宁静;而在竣青的《秋色赋》里,则懂得了"不行春风,难得秋雨"这句谚语的点题作用.由此我觉得用老师教给的方法来指导学习同类  相似文献   

15.
有幸聆听了支老师在浙大的一堂全国小语智慧课堂名师展示课。课上使用的《最珍贵的东西》这篇自选教材是支老师从《青年文摘》上精选的一篇散文.是他凭着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最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这篇散文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价值所在.于是把它引进课堂。这一堂展示课充溢着支老师的语文教育睿智.语文教学于他.正如闲庭信步.却见满目繁花.着实让我深深折服!尤其让人叫绝的是他在这一堂课中实施的高妙朗读指导。  相似文献   

16.
沈中 《语文知识》2015,(5):53-55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提到他与地坛的缘分。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我们在教学散文《我与地坛》时,课前要做哪些预备工作,课上、课后要生成些什么结论。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篇大散文,内容丰富、深刻,好多老师对它是既喜爱又害怕。喜的是有东西可讲,怕的是讲不了。于是乎认认真真搜罗资料,踏踏实实写好教案,然后兢兢业业教授给学生。陶行知先生主  相似文献   

17.
藏书的境界     
如果说读书是天下第一等好事,藏书就应是天下第一等雅事,藏书家自然该是天下第一等雅士。只是在这第一等雅士中,也分三六九等。谈到藏书家,管窥所及,首先是宁波天一阁创始人范钦。相信读过余秋雨先生《风雨天一阁》的朋友,印象最深的大多是范钦为家族制定的严苛的"藏书制度":"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比杖责鞭笞更严重)三次;私领亲友人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惩  相似文献   

18.
生命如战歌,只有蓄积激昂奋进的前奏,才能铸就恢弘大气;人生如闪电,只有积攒风雨白云的柔和,才能有划破天空的磅礴;时间如白沙,只有聚集种种纤尘与细小,才能够流淌出浩瀚的广漠。著名作家张洁在散文《我的四季》中说"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在生活中,我们常常  相似文献   

19.
<正>阿克苏市举行了小学语文"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比赛,我与几位同事赶去农一师实验小学现场观摩教学。当天赛课的内容是人教社四年级下的《乡下人家》。《乡下人家》是浙江上虞籍作家陈醉云的散文,作者以朴素温润的文字用时空交错的方式生动描绘了乡下人家的六个典型生活画面:屋前瓜棚、房后春笋、门前鲜花、鸡鸭觅食、院落晚餐、月夜睡梦。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悠闲、恬静的农村生活的热爱与欢喜。散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课  相似文献   

20.
吴然 《小学语文》2007,(1):50-51
“作家作品”栏目和读者朋友见面了!这个栏目旨在为教师解读文本提供背景资料,为学生提供拓展性阅读素材,主要分为两个板块:作家与创作;相关课文的拓展阅读。本期刊载的是昊然先生关于儿童散文创作的一些心得以及他的两篇散文。昊然先生的散文莱主要有《我的小马》《歌溪》《小鸟在歌唱》《凉山的风》《风雨花集》《珍珠雨》《一碗水》等。散文《我们的民族小学》《珍珠采》分别蝙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土册和三年级下册。[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