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当代中国,学者散文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文化现象.当代文学史中已经对此有所阐述,本文拟以陈平原所提出的“人间情怀”为切入点,进一步讨论这一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陈平原以“学者的人间情怀”表达他对学人角色定位的独特理解 ,又以自己的学术研究显示他作为学人的自觉与自律。其平正通达的治学态度与甘苦自知的治学经验 ,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 ,也为情怀与境界的培养提供了诸多启迪。他的学人角色自觉 ,已成为学界的某种“现象” ,表征着百年学术薪火的跨世纪承传  相似文献   

3.
著名学者陈平原先生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平原先生是我国当今最耀眼的著名学者,他知识渊博,思想深刻,其研究领域包括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散文史、中国小说史、现代中国学术史、文学史/教育史/学术史、图像研究、都市研究等.他独辟蹊径,勇于探索,在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被誉为"开风气的人".2006年2月6日下午,笔者就陈平原先生的研究思路、目前正在研究和近几年要研究的情况进行了采访,并邀请郑欣欣等四位教授、博士从专精学术、人间情怀、课堂讲授和从师印象四个不同角度撰写了研究论文,一同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陈平原先生是我国当今最耀眼的著名学者,他知识渊博,思想深刻,其研究领域包括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散文史、中国小说史、现代中国学术史、文学史/教育史/学术史、图像研究、都市研究等。他独辟蹊径,勇于探索,在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被誉为“开风气的人”。2006年2月6日下午,笔者就陈平原先生的研究思路、目前正在研究和近几年要研究的情况进行了采访,并邀请郑欣欣等四位教授、博士从专精学术、人间情怀、课堂讲授和从师印象四个不同角度撰写了研究论文,一同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陈平原对于学界的贡献可能具有多个方面。作为学者,陈平原的价值主要并不体现在学术史、大学史等研究领域。能够进入学术史书写的应是他对于中国小说、散文的若干研究成果,并且在相关的研究中所构建的“非意识形态化”的文学研究模式——回到文学本身,对其中具有史意的、诗性的存在,作实证式的客观化的归纳论析,还原并凸现文学史存在中的某种本真。学者陈平原的独特大约在于此。  相似文献   

6.
在丰富多样的教育生态中,"小规模学校"是一种存在形式。实践证明,就近、分散和小型是今后教育发展的方向,因此,"小规模学校"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和关注,并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和现实需求。一个成熟的教育系统必然存在不同类型的教学机构,并服务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规模学校"不仅是教育的现实存在,更是民生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应努力创建"小规模学校",让其朝着个性化学习和社会化课程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史书写从1904年黄人、林传甲算起,已经百余年了。有关文学史书写的探讨已经有很多了,比较著名的有戴燕、陈平原等人,学术界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学术课题,探讨得颇为热闹,参加这一探讨的学者往往是现当代文学领域内的,而我这样一个做文学理论的人插足其间就得说出一个自己的道理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教育》2013,(14):11
陈平原在2013年5月4日《新京报》撰文指出:中国大学的意义,不仅仅是教学及研究,更包括风气的养成、道德的教诲、文化的创造等。相对而言,香港各大学的师生普遍缺乏北大人的这种气度与情怀。高薪礼聘的教授来自四面八方,专业水平很高,眼界不限于香港,其表演舞台很可能设定在遥远的北美或欧洲。这就难怪,大学校园里,关心近在眼前的"香  相似文献   

9.
姜钦峰  朱应臣 《高中生》2011,(10):58-59
陈平原:一九饿七年 陈平原: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现为北大教授、中文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出版有《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等著作。  相似文献   

10.
文章着重介绍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一书中考证的关于"武侠"的一系列问题:"侠"的起源和发展,"游侠"之所以产生的原因等,引用一些学者的论述,指出书中史料考证存在疏漏的地方,包括"侠"与"武"的关系,侠客佩剑的原因以及"江湖"一词的来源。从陈平原的史料考证中可以看出其作为一代学者所具备的严谨的学术态度。但即使是这样一位知识渊博的大家,在考证中也难免出错,这为学术研究敲响了警钟,在研究过程中一定要秉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老老实实做学问。  相似文献   

11.
罗钢教授的"《人间词话》学案研究"对学术界广泛认可的"中国古代意境说"提出质疑,认为王国维"境界"是德国古典美学的横向移植,与中国古代美学无涉。两种观点各有其合理性,同时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逻辑缺陷。"《人间词话》学案研究"带给我们的困惑根源在于中国学者面临"失语"的文化困局,仍旧遵循着中国传统学术话语模式下以经验型的方式阐述特定概念的思维,遮蔽了《人间词话》作为新旧交汇之际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内高校“教授治学”制度设计述评(2000-200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以来,在高校实施学院制的背景下,"教授治学"成为我国高教界的热点问题。国内高校的"教授治学"制度并没有改变高校既有的学术性组织结构,一方面,"教授治学"制度无法回避我国固有的党政领导体制,处理好"党委领导"、"行政决策"和"教授治学"的关系是制度设计是否成功的关键;另一方面,从较为成功的高校案例来看,"教授治学"制度设计的根本意义不在于教授参与管理,而更多的是确定学术的独立价值,提高学者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正>6月28日下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平原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一凡博士,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寿桐博士,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贺仲明博士、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汤哲声博士等国内知名学者云集昭通学院,拉开昭通学院"姜亮夫大讲坛"的帷幕。中共昭通市委书记刘建华、市委副书记张绍雄,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云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桂红、昭通学院党委书记邬永飞、院长马丽娟等领导出席了开  相似文献   

14.
2012年10月20日,"制度因革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华中科技大学近代法研究所第三届工作年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隆重举行。受邀参加本次年会的学者有:南开大学侯欣一教授、厦门大学周东平教授、西北政法大学闫晓君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  相似文献   

15.
在大学教书,获取教授头衔是教师的梦想。然而,在追求教授梦的征途中,有些教师年轻轻的就圆了梦,而有些教师却屡遭梦魇。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教学与科研孰轻孰重的问题;从本质上看,则是一个涉及教学或科研、教师或学者、公平或效率、经历或经验等内容的教师职业发展问题。教授是大学教师的最高职务,并非什么人都能当。即便是大学教师,因其职业发展的多样性,不是也不能更不需要人人都晋升到教授。教授有严格的任职标准,只有长期探索学术问题、亲历亲为育人实践、养成自觉学术品行,收获学术创新成就的人,才有资格享有"教授头衔"。因此说,"教授头衔"不是奖品,不可用于奖励;也不是礼物,不能用于赠送;更不是商品,不可用于交易。  相似文献   

16.
陈平原:各位朋友,我们今天的会议开始了。我是中文系的陈平原,王瑶先生的博士研究生。今天我们的会议题目是“精神的魅力——王瑶与20世纪中国学术”。  相似文献   

17.
现代大学制度中的"教授治学"与传统的"教授治学"内涵迥然不同。在大学治理背景下,"教授治学"主要是指具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及学术管理水平的教师代表,在学术领域切实行使学术权力,进行学术管理的一种大学理念和治理结构。其具体落实路径包括:厘清大学中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建立健全教授委员会等专门的学术性委员会制度;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教授的严格任职条件和遴选程序等。  相似文献   

18.
"编外讲师"(private docent)制度是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以及以柏林大学为样板的所有德意志大学的一种制度创新,是19世纪德国大学的现代转向的标志,是德国大学学术自由最为本质的制度保障。"编外讲师"到教授的晋升是通过"大学学部提名"、"直接磋商"、"政府任命"等三个步骤实现的,是德国学者进入学术生涯的起点,"编外讲师"的存在对19世纪德国大学的学术兴盛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神州学人》2005,(3):42-43
山东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著名大学之一,其前身为1901年创建的山东大学堂,是除京师大学堂之外的我国第二所国立大学。现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之一,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学校,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和进行多学科、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一百多年来,山东大学汲取齐鲁文化营养,秉承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文化底蕴。在新的历史时期,山东大学确立了建设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全方位实施开放式发展战略,面向社会,面向海内外进行学术、人才资源及学科建设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山东大学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岗位,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与社会各界合作设立“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岗位,诚邀海内外杰出人才加盟山东大学。  相似文献   

20.
四、科学精神的生成 中国整个学术的现实语境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科学精神的“式微”,这是学术原创性匮乏的又一重要原因。中国学者的工作范式大多无力以自己的思想引导、影响现实,其间思想的贫困及沉默使其研究成为一依附性存在,也少有思想的震撼与生命力的张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